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医疗"为现代医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方向。中医自古以来是个体化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亦属于"精准医疗"的概念。本文从概念、诊断、治疗等方面就现代医学"精准医疗"的内涵进行简单归纳阐述,并相应地在中医药体系进行对比释义。《伤寒论》为经方之祖,开启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其中六经辨证和经方运用可见中医"精准医疗"概念端倪。据此扩展,可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诊疗"精准性"的优势,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医学经典巨著,身为中医学子,我们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会应用并指导临床。其一大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来源、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关系、六经病各自的表里证来阐述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传变规律、表里关系的认识,懂得六经辨证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工作战略前移,预防思想研究已成为中医学术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伤寒论》作为一部医学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法脉准绳",其最大特色是六经辨证思维,因此,若探究《伤寒论》的预防医学思想,必须了解仲景有关预防的辨证思维特色,从而挖掘出六经辨证预防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总纲领.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师承教育还是现代的学院教育,都把《伤寒论》作为中医教育的必修课程.在我国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中,《伤寒论》属于主干课程,是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伤寒论》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对六经辨证体系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认为对中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其中医思维的研究、培养和运用;要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学习,开展原创思维研究,建立中医临床复杂性辨证思维体系,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尤其是基因的问世和“后基因工程”的提出 ,科学家预测“个体化”思想可能是未来医学的一种模式 ,而且医学界也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个体化”的思想运用于临床。中医由疾病的反应和脉证的变化测知疾病侵入人体脏腑经络之部位 ,从一切外因证发生、发展与转变过程的不同形式中 ,找到共同规律 ,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就是所谓的“个体化”思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次提出的六经辨证的辨证施治原则 ,可说是中医“个体化”思想的最早体现。现就《伤寒论》辨证论治中注重个体化的思想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体系。作为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开始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从《伤寒论》中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拉开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序幕。 《伤寒论》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尽管《伤寒论》言简义赅且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都通过四诊去获得资料,而在《伤  相似文献   

8.
六经辨证起于<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之渊薮."四象医学"的辨象论治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四元构造论"和"人类中心论",为韩医学之核心.二者理论基础均为个体化论治,这正是东方医学的核心所在.辨象与辨证均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比较其异同,取长补短,有助于中韩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体系所蕴涵的辨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全过程.从常变辨证思维、整体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顺势辨证思维等4个方面阐释了仲师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并简要举例说明,以期在基于条文学习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方法,使《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灵活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仲景辨证思维方式具有灵活多样性,并且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对于病位和病性的判断也极其准确,还强调指出了症状比较在辨证思维中的重要性。《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许多条文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阐发。《伤寒论》这种质朴而缜密的辨证思维方式,在2千多年来的医学实践中被反复不断地证明了其有效性和正确性。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祖国医学这种思维方式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系统的中医临床医学经典著作,书中的辨证思维方式灵活多变,质朴而慎密,临床实践反复证明了其有效性和正确性。由于其具有独特而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百试百效"的方剂,因此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本文从初学者和临床实际运用的角度探讨了《伤寒论》中丰富、科学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以期为运用《伤寒论》进行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为祖国医学中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变化多端的证候,归纳为六经辩证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施治的独特体系,实践证明,它不仅是诊疗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纲领,同时成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辨量思维的学术思想。方法:从症候的量、治法的量、煎药调护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引发对模糊思维、精准医学的思考。结果:仲景对临床症状审查细致,注重量级表达,症候描述精准,根据正邪力量强弱的不同做到扶正祛邪各有分度,根据体质强弱、证情轻重缓急的不同明确规定每日用量,在煎服调护、药后调摄方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说明。结论:当今科研者从数据管理、数字模型等多视角对《伤寒论》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可为伤寒的量化研究开辟新的途径。中医思维并非只有模糊思维,《伤寒论》为中医瑰宝,其辨量思维贯穿始终,仲景在中医辨治中灵活运用模糊思维与辨量思维的思想为后人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其主要运用六经辨证(即三阴三阳辨证)是对《内经》阴阳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与运用。正确认识其阴阳观,对中医养生与治病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从阴阳的含义、相互关系、应用等方面对《伤寒论》中的阴阳观进行浅探,为学习与运用《伤寒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弢 《中医教育》2008,27(6):41-44
《伤寒论》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书言简意赅,理义精微.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故前人谓之“字字珠玑”。虽然作为中医著作中极富影响者之一,《伤寒论》对于中医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在目前中医教学过程中,伤寒论难教、难学,已经成为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长期以来的共识。如何提高经典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教好伤寒论这门课程,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向我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辨证,更通过六经传变,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可惜研究《伤寒论》的各种著作中,涉及六经传变的内容很少。为什么很多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开展辨证施治,对中医疗效信心不足,并因此退变成了西医或不中不西的医生?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因此无法成长为“铁杆中医”。学好六经辨证与六经传变,便能掌握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更容易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快地进入伤寒之门,我们认为对“伤寒论”的教学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教导学生用动态观点去阅读《伤寒论》。  相似文献   

18.
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温病条辨》等中医学临床经典著作为指导,总结概括咽痛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取伤寒和温病论治咽痛的核心思维,综合运用多种辨证方法,浅析咽痛的中医治疗经验,并将咽痛这一症状的辨证治疗条理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19.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20.
董正华  杨轶 《陕西中医》2005,26(6):592-593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疾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创造性地应用了多种辨证思维方法,奠定了中医辨证学基础。在六经病证的论治过程中除贯穿使用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外,还应用了病证辨证、动态辨证、时相辨证、错杂辨证、反馈辨证等多种特殊的辨证方法,为诊治各种疾病提供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从而使六经辨证能够广泛地适应于临床各科。本文主要从辨证思维学角度,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所包含的特殊辨证思维方法作以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