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眼球生物学参数及屈光状态.方法 对76例(76眼)除外其他器质性病变的单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2~8岁)进行前瞻性研究,健眼(76眼)作为对照组.检测内容包括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以及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后的屈光度.比较患眼组与健眼组AL、角膜曲率半径(CR)、AL/CR、球镜度、...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上睑下垂不仅影响外观,同时可造成患者屈光状态(近视或远视)的改变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并影响患者心理健康.此外,下垂的眼睑压迫角膜可改变角膜形态,对此可采用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查.本文对近年来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屈光状态、与弱视关系及角膜地形图变化等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18a,自幼右眼外斜、下斜,提睑无力,无代偿头位,无复视。查体:OD:1.0,OS:0.8 2,右眼上睑缘位于角膜缘下6mm,压迫眶下缘,眼睑提起1mm。单眼运动右眼向内、上转受限,左眼无受限。眼位:映光法:裸眼注视:第一斜视角45°,第二斜视角>60°;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38例(76只眼)已行白内障摘除、前后环形撕囊、前段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年龄分为2 ~3岁(A组)、4~5岁(B组)、6~7岁(C组)、8~12岁(D组)4组,检测术前和术后5年术眼的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术后1个月和5年的屈光状态,分析视力预后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结果 4组平均屈光度数变化分别为-2. 06、-1 .81、-0 .56及-0. 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眼轴长度平均增长1. 21、1 .13、0. 47及0 .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各组手术前、后角膜屈光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50只眼( 65. 8% )最佳矫正视力≥0 .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屈光度数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无相关性(P>0. 05)。结论 双眼白内障摘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治疗儿童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出现向近视方向移动的趋势,眼轴长度接近同龄正常儿童,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随手术年龄的增大而趋于稳定。2~5岁患儿双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应以低度欠矫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视功能及屈光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52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行视力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行医学验光。结果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1个月P100(1°)潜伏期、治疗后6个月P100(2°及1°)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6个月等效屈光度(SE)、散光度数及散光轴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UCVA、治疗后6个月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6个月P100潜伏期(2°及1°)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后1个月UCVA、治疗后1个月及6个月BCVA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6个月P100潜伏期(2°)较治疗前缩短、P100振幅(1°)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无论是轻中度还是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视功能均有明显提高,但两者视力及P-VEP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无论是轻中度还是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综合治疗后屈光状态改变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儿童共同性斜视的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兴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320例儿童共同性斜视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后进行屈光状态分析。结果 320例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278例,其中远视为265例(95.32%);外斜42例,其中远视为26例(61.90%),有显差异性。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更为密切,内、外斜中均以远视居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间的关系。方法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对297名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验光,运用Zeisshumpher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右眼视网膜黄斑厚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黄斑厚度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半径为0.5mm、1.5mm、3.0mm的中央、内环和外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9个区域的相应测量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7名(89.9%)儿童同时完成了OCT、IOL-Master检查。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度数(1.33±1.01)D,最薄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0.10±20.11)μm和(187.22±21.67)μm。内、外环的4个区域中均是颞侧区域最薄。黄斑中央平均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无相关性(r=0.06,P>0.05);与等效屈光度也无明显相关性(r=-0.20,P>0.05)。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为(189.84±23.88)μm,女性为(184.12±19.90)μ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分布正常,颞侧最薄;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较女性厚;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栾国刚  谌金金  熊莎  章艳  朱丹  肖芬  严涛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135-2137
目的:评价先天性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与眼总散光、角膜散光和眼内散光的关系及其对眼轴长的影响,并探究与弱视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0例100眼,按正常、轻、中、重度下垂分列Ⅰ,Ⅱ,Ⅲ,Ⅳ组,Ⅰ:33眼;Ⅱ:20眼;Ⅲ:17眼;Ⅳ:30眼;首先进行规范的医学验光,以其散光绝对值为眼球总散光值;接着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双眼角膜地形至少3次,取结果最好者记录角膜散光值;按公式:眼内散光=总散光-角膜散光,记录眼内散光。最后A超测量双眼轴长各5次,取其平均值。结果:总散光,角膜散光总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02<0.05),且与上睑下垂严重呈一定正相关(Spearman r s=0.514,0.721,P均<0.05);但角膜散光轴向、眼轴长度、眼内散光总体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散光轴向、眼内散光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对眼散光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角膜散光发生,其散光的严重程度与上睑下垂严重程度相关,但是对眼轴长不产生明显影响。弱视在重度上睑下垂眼更加常见,高的角膜散光与其有关,且多为中度的顺规散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前后眼轴及屈光状态的变化,以期指导术后配镜时间选择及术后屈光度的预留。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30例(37眼)。方法 根据术前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超长眼轴组15例(17眼),眼轴长度29.71~32.89 mm,普通眼轴组15例(20眼),眼轴长度22.16~25.54 mm。应用相干光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眼轴长度,并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同时进行验光,比较各个时间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变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屈光度。结果 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轴(30.60±0.88)mm,较术前(31.07±1.02)mm短(P=0.000)。普通眼轴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轴(23.37±0.75)mm,较术前(23.51±0.78)mm短(P=0.000)。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1个月眼轴(30.61±0.90)mm与术后3个月眼轴(30.60±0.88)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普通眼轴组患者眼轴在术后1周(23.38±0.79)mm、术后1个月(23.38±0.78)mm、术后3个月(23.37±0.75)mm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50)。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1天等效球镜度数(-3.78±0.68)D,较术后1个月(-3.01±0.55)D高(P=0.000),术后1个月与3个月(-3.03±0.5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普通眼轴组患者术后1天等效球镜(-0.53±0.10)D,较1周(-0.40±0.07)D高(P=0.013),术后1周、术后1个月(-0.42±0.11)D、术后3个月(-0.41±0.0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不同程度缩短,超高度近视眼尤其明显。超高度近视眼的眼轴和屈光状态术后1个月达到稳定,而普通眼的眼轴和屈光状态术后1周即可达到稳定。(眼科,2016,25: 90-9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合并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间歇性外斜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238例患者。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正视组(-1.00 D<双眼等效球镜<+1.00 D)、近视组(双眼等效球镜均≤-1.00 D)和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相差≥1.00 D),用同视机检查患者的远立体视,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比较分析四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23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平均看近斜视度(45.71±18.81)△,平均看远斜视度(43.98±19.55)△,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保留远立体功能的比率分别为23.3%、15.5%、19.7%、 18.8%,各组之间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近立体视功能的比率分别为66.7%、79.8%、81.6%、64.6%,屈光参差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最多,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丢失最少,屈光参差组与近视组的近立体视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33)。(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检出率为20.1%,其中近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2.6%)最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所占比例(1.3%)最低。(3)间歇性外斜视合并屈光参差的患者中,有、无远立体视的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值分别为(2.35±0.75)D和(2.34±1.75)D,两组间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21);无近立体视患者双眼等效球镜的差值(3.11 D±2.29 D)明显大于有近立体视患者的双眼等效球镜差值(1.93 D±0.83 D),两组的差值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对于斜视角度较大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不同的屈光状态对远立体视功能影响不大,屈光参差加重对近立体视功能的损伤,屈光参差度越大,近立体视功能损伤越重。(眼科, 2016, 25: 396-399)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斜视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变化。

方法:通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随访18~30岁的恒定性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65例。采用成人斜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S-20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和术后3mo时的生存质量状态。

结果: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3mo的AS-20社会心理评分及视功能评分都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同性外斜视术后3mo的SF-36评分中生理功能评分、生理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评分、健康总体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及总体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躯体疼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斜视手术有助于改善共同性外斜视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应重视运用生存质量评估指导斜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肌纤维超微结构的特点,探讨这些改变的意义。方法选择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12例为斜视组,角膜移植供体内直肌7例为对照组。取1mm3内直肌组织块,行甲苯胺蓝经醋酸铀及枸棒酸铝双重染色,在JEM-1200EX型透射电镜下观察,并对主要细胞器改变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斜视组内直肌肌纤维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肌原纤维排列紊乱、稀疏甚至溶解消失以及肌小节Z带不清或者消失;线粒体增多、增大、空泡化。外斜视组中有10例肌原纤维损害而对照组中仅2例,有统计学差异(P=0.0449);外斜视组中有11例线粒体不同程度的空泡化或浓缩,而对照组中线粒体异常2例,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95)。结论肌纤维的损害及线粒体的异常表明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肌纤维有组织病理学改变,导致内直肌收缩功能的下降,可能与产生外斜视的生物力学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外斜视125例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超  程随涛  秦萍  贾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445-1446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25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80.8%,远期正位率77.5%,回退率3.3%。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手术设计、患者的自身因素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共同性外斜视ARIX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ARIX基因多态性及意义。方法 19例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提取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分离、纯化、克隆并测序鉴定,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人ARIX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8例患者ARIX基因外显子1发生3种类型的核苷酸突变,其中6例为G153A突变,而20例正常人中仅2例出现G153A突变,总的核苷酸突变和G153A突变均显著多于正常人(P=0.0310,P=0.0436)。在具有阳性和阴性家族史患者之间,总的核苷酸突变和G153A突变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739,P=0.1287)。结论 ARIX基因多态性,尤其是G153A核苷酸突变可能是共同性外斜视的遗传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共同性外斜视79例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79例进行随访观察,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82%,远期正位率为80%。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手术原则和设计、患者的自身因素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刘桂香  左绪宏  林静  谭金山 《眼科研究》2007,25(11):878-880
目的 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胶原纤维的变化,探讨发生改变的意义.方法 选择共同性外斜视患者12例为斜视组,角膜移植供体7例为对照组.取1 mm3内直肌组织块,经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染色后在JEM-1200EX型透射电镜下观察,对横断面进行图像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胶原纤维呈簇状穿插于内直肌纤维之间,排列不规则,形成三维结构,横切面呈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斜视组胶原纤维直径及横切平均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组横切面积标准差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而胶原纤维分布密度斜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胶原纤维主要表现为直径增大,每个胶原纤维直径大小变异明显.  相似文献   

17.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雷  陈蕾  才娜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17-1118
目的:比较共同性外斜视术中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探讨斜视手术的量化标准。方法:对1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术终正位组26例,术终过矫5~9△组114例,术终过矫10~15△组16例,分别评价术后2wk;3,6mo眼位情况。结果:术后2wk;3,6mo,术终正位组正位率分别为80.8%,30.8%,23.1%;术终过矫5~9△组正位率分别为81.6%,78.9%,75.4%;术终过矫10~15△组正位率占43.8%,62.50%,68.8%。三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终过矫5~9△者术后正位率高,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18.
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8^△适度过矫10例,术后正位6例,2例〉-8^△欠矫,2例〉+8^△过矫(系轻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因有难以耐受的复视而行二次手术);手术时完全正位11例,术后正位6例,5例〉-8^△欠矫。结论:手术适度过矫,术后欠矫率低,有利于维持术后正位,但有远视性屈光不正者术后需注意调整屈光状态或手术适量。  相似文献   

19.
20.
黄永健  冯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403-1404
目的:探讨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60例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进行主眼手术,观察手术量、术后视力和立体视的恢复效果。结果:通过和非主眼手术组的对比,行主眼手术者的手术量明显减小(P<0.01),术后视力、立体视均较非主眼手术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时,主眼手术较非主眼手术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