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2.
许斌 《家庭中医药》2020,27(5):56-57
正咳喘是儿科常见病症,包括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咳嗽及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为外邪所伤,又或因喂养不当,首先累及肺、脾两脏,咳喘反复,肺气耗损,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日久则痰瘀互结,阻滞肺络,发而成咳喘。在小儿咳喘的治疗中,中医多用宣肺止咳平喘,益气健脾化痰之法,脾运化水湿,肺则通调水道。今肺络瘀滞则痰聚而无以  相似文献   

3.
小儿顽固性咳嗽临床多见,治疗较为棘手。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采用健脾化痰法为主治疗本病,能取得理想效果。因脾为生痰之源,健脾能堵绝生痰源头;肺为贮痰之器,化痰则清利贮痰处所。脾健肺清,痰除咳止,病能自愈。从小儿顽固性咳嗽的病机看,脾肺气虚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痰鸣迁延不愈的根本原因。咳嗽病变在肺,但发病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小儿肺常不足,形气未充,脏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肺主皮毛,风邪上受,首先犯肺。小儿脾常不足,脾主运化,肺气有赖于脾所运化之水谷精气充养,若久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而酿湿成痰,…  相似文献   

4.
咳喘是小儿肺系疾患中一个常见的证候 ,无论外感、内伤所致之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 ,皆可发生咳喘。本病多见于 3岁以下婴幼儿。《病机式要》中指出“咳嗽谓有声有痰 ,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笔者所述是指外感咳喘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肺炎 )经治疗后仍频频咳喘 ,喉间痰鸣 ,咳痰不出 ,不思饮食 ,低热 ,便溏 ,面色白光白或青黄 ,神疲 ,睡眠不佳 ,惊叫啼哭。经使用西药抗感染 ,止咳化痰平喘仍未能奏效。根据《内经》“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运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化湿祛痰 ,脾旺不生湿 ,难于聚湿生痰 ,脾健运则气行水湿下…  相似文献   

5.
咳喘是小儿肺系疾病常见证候,辨证多属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热阻肺、痰湿阻肺、脾肺气虚等.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而肺位最高,故肺易先感邪,使肺失宣降、清肃不行而发为咳喘.外邪袭肺常以风为先导,风性善变,其为阳邪,化热最速;加之小儿脾胃薄弱,日久易化生痰热,上贮于肺,故临床以肺热咳喘实证为多,症见咳嗽喘息,痰多粘稠,发热,舌红苔白厚.对肺热咳喘证的治疗,临床多选用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清宁散、银翘散、桑菊饮等,总以清热宣肺、涤痰止咳平喘为原则.笔者在跟随陈昭定教授学习期间,发现其以自拟银黛汤治疗此类患儿,临床疗效颇佳;且对于服用多种药物无效者,施以银黛汤亦愈.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儿痰热壅肺证为肺系外感热病,属祖国医学"咳嗽""肺炎喘嗽""哮喘"及西医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稍有不慎外邪入里化热,热邪灼津成痰,痰热阻肺,肺失宣肃,发为咳喘,其痰热壅肺证为小儿咳喘之最常见证型。我们采用麻杏化痰合剂治疗痰热壅肺证的患儿,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谈咳喘证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喘症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证状,以咳嗽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职司吸清呼浊,吐故纳新,不论外感内伤,影响气道,肺失宣发清肃之令,气道不利,肺气上逆则作喘,若升降出纳失常,胸闷膨满,气息迫促,甚则张口抬肩则作喘,一般喘多兼咳而咳则不一定兼喘,痰为肺之浊物,脾运不健,肺气不宣,饮食水谷不化精微津液而生痰浊,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相搏,咳喘则愈发愈重,咳喘一症固属肺的证候,古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根据治疗咳喘的经验,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基本法则大致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咳喘,是咳与喘的合称。咳之与喘,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的结果。肺司肃降,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脾乃气之本,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不喘"。前人论咳喘多不离肺、脾、肾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咳嗽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小儿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热邪易化火动风,热病(证)最多。"脾常不足,肺脏尤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热之邪蕴于肺脏,导致肺失宣发、肃降,则发为咳嗽。麻杏热三子方根据小儿"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和咳嗽、痰多的主要症候,由麻杏石甘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而成。治疗时适时、适量加入健脾化痰、宣肺降逆之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蒋兆定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6-806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因此 ,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 ,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 ,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虚则痰不易化 ,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 ,亦有不少医者认为 ,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并有人认为 ,“凡治痰 ,不仅要宣肃肺气 ,助痰液排出体外 ,更须治脾健脾补气 ,促其运化 ,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 ,笔者认为 ,“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 ,今试浅论之 ,…  相似文献   

11.
<正> 李士材言:“脾为生痰之源”,柯韵伯则进一步曰:“肺为贮痰之器”,稍后徽州名医吴澄在《不居集》中则强调“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未久,陈修园、林珮琴等又大讲痰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理,阐述了痰证和脾(胃)、肺、肾的关系,后世医家对此也予以了较多的探讨。然  相似文献   

12.
张志强 《陕西中医》2000,21(4):191-191
<正> 1 急性加重期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肺心病多由于肺系疾病反复不愈,肺气受损,及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痰饮、瘀血阻肺所致。其病机存在本虚标实两方面,本虚以肺脾肾为主,标实以痰浊瘀血为要。因肺主皮毛,宣发卫气,固护肌表,故外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致肺气宣降不利而发咳喘,久咳不愈导致肺虚。肺虚卫外不固,外感邪气得以反复侵袭。肺病日久,脾受损,脾失健运,停湿生痰,上渍于肺致肺失宣降而咳嗽、咳痰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及肾,致肺不呼气,肾不纳气,结气不入,浊气难出,则胸部膨满而咳喘  相似文献   

13.
咳喘之治,临床常用宣肺、肃肺、清肺、温肺、泻肺、通腑、补肺诸法,然利水治肺法常为人们所忽视。本文拟就该法的临床运用,略陈管见。历代医家亦十分重视利水治肺。比如《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用泽漆汤治疗“咳而上气,脉沉者。”方中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散结,紫参通利二便。《医学启源》根据肺肾子母相应、“实则泻其子”的理论,主张用泽泻泻肾疗肺实咳喘。《幼幼集成》用清宁散治疗小儿喘嗽,方中葶苈子、桑白皮、赤苓、车前子合为肃肺利水止咳喘之剂。利水治肺法可使肺中之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从膀胱通路排出体外。大凡肺热咳喘,痰热咳喘,寒饮咳喘,阳虚水泛咳喘,均可酌情选用。但对肺气虚寒、肺阴不足、兼有表邪之咳喘须慎用。  相似文献   

14.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与"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法则之一,本文从麻杏石甘汤临床运用,阐述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医治疗咳嗽,或从外感,或从内伤,大多从肺论治。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以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等论述,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咳喘症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段琚华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肺脾密切相关,病机多以邪实为主。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肺脾不足,易为外邪侵扰,或乳食内伤;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入里化热,导致肺气郁闭、脾失健运、痰热交结发生本病。故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痰热交结,宣肺清热应贯穿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的全过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等治法。自拟经验方肺炎合剂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因环境污染较重,加之小儿饮食结构及心理特点发生变化,咳嗽患儿数量呈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治疗多从肺脾论治.然〈内经·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加之小儿的生理特点"肺脾肾常不足,心肝有余",因此小儿咳嗽不仅责之于脾肺,与肝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正> 小儿咳喘是儿科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痰呜气喘反复发作且迁延难愈,该病的彻底治愈是医学界普遍关注的一大难题。许多医家用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喘作了不少的临床观察,兹就近年来已掌握的资料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1.主因:痰饮内伏。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如肺虚则治节无权,津液失布,可聚而为痰。脾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内聚,痰浊内生。肾虚则气不化水,水湿蕴积成痰。小儿生理存在肺、脾、肾三脏  相似文献   

19.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性味辛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笔者在儿科临床中广泛应用,适当配伍可治疗多种病症,疗效颇著,介绍如下。1痰湿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每因感受外邪、饮食不...  相似文献   

2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在临床中被众多医家奉为圭臬。然而痰饮的形成、为患绝非仅仅关乎脾、肺两脏,更与肝、肾、三焦之功能密切相关。《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藏,主津液。"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全赖肾的主司和调节,若肾脏功能发生异常,痰饮则可伺机而生,故肾亦为生痰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