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藿香正气散多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寒热头痛、呕泄脘闷等症 ,即通常所说的“胃肠型感冒”。笔者根据该病的作用机理 ,治疗与湿邪有关但不一定具有表证的病证 ,取得满意效果 ,分述于下 :1 妊娠恶阻李某 ,女 ,2 4岁 ,工人 ,停经 42天 ,尿HCG阳性 ,于 1998年 4月 2 4日因剧烈呕吐 ,不能进食入住产科。予输液等支持疗法以补充机体所需 ,如是治疗 3天 ,精神好转 ,仍呕吐不止而请中医会诊。刻诊 :呕吐频作 ,无法进食 ,几乎是谈食色变 ,闻食即呕 ,呕吐物全为痰涎 ,甚则吐出血丝 ,舌苔薄白腻 ,脉细滑。患者平素体弱 ,偏食。辨证为冲脉之…  相似文献   

2.
正马骏教授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功效,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笔者侍诊于侧,见马师用此方化裁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妊娠恶阻等病,获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的作用,运用此方治疗胃肠型感冒、多寐、胸痹等疾病,随症加减,取得满意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藿香正气散具有化湿解表 ,理气和中的功效。笔者近年来 ,活用藿香正气散治疗内科杂病 ,取效较好。现介绍案例如下。1 冠心病陆某某 ,女 ,70岁。1 999年 3月 2 5日初诊。患者有“冠心病”病史 1 0余年 ,常有胸闷 ,胸痛 ,劳累或气候变化时易复发或加重。 2 0天前突然出现胸闷 ,心前区压迫感并隐隐作痛。心电图提示 :窦性心律 ,ST-T改变。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心绞痛。药用心血康、消心痛、阿斯匹林等后 ,上述诸症逐渐缓解。昨天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又作 ,经休息 ,自服麝香保心丸 2粒后胸痛缓解 ,但仍感胸闷 ,伴头晕 ,恶心 ,口腻 ,纳差 ,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急性胃肠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补液盐或者5%葡萄糖盐水500~1000mL静脉滴注,给予抗生素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3天后比较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8%,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急性肠胃炎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与西医治疗效果相当,且具有价格便宜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毛春华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0):2043-2043
藿香正气散是四时常用的芳香化湿方,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两种病因同时共有的病证。是一个疏表和里剂,有疏解外感之表邪,芳化胃肠湿浊而和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君美 《山东中医杂志》1995,14(12):541-542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大棚综合征114例淄博市临淄区中医院(255400)苏君美关键词大棚综合征,藿香正气散,疗效观察大棚综合征是在塑料薄膜大棚内操作所致的一组证候群,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呼吸窘迫等。随着大棚种菜的不断扩大,本病发病率日增。对此病尚未见...  相似文献   

8.
胡静珠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1):677-677
近年来 ,笔者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急性肠胃炎 5 6例 ,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 :1 病例资料5 6例中住院病人 12例 ,门诊病人 4 4例 ;男性 32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19~ 4 2岁 ;病程为 1~ 3d。均有不同程度的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口淡 ,舌苔白腻或黄腻。大便常规检查 :WBC( )。2 治疗方法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处方 :藿香 2 0 g,白芷 15 g,生姜 10g,紫苏 10 g,茯苓 15 g,半夏曲 10 g,白术 10 g,陈皮 10 g,厚朴 10g,大枣 2枚 ,苦桔梗 10 g,甘草 10 g。热性偏盛者 ,可去白芷、白术、半夏曲、陈皮、厚朴等温燥之品 ,酌加青蒿、佩…  相似文献   

9.
李新民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在小儿癫痫及儿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肾与免疫相关疾病诊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之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1].李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基于小儿特殊的生理...  相似文献   

10.
藿香正气散原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笔者近10年来,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胃肠疾病,略有心得,特著文以就正于同道。1 恶心 朱某,女,19岁,1997年9月10日初诊。恶心1月余,泛泛欲吐,时作时止,胸脘闷胀不适,似痛非痛,嗳气不畅,纳呆神疲,口干而不欲饮,大便偏稀,2日一解。舌淡红,苔厚腻微黄,脉濡。胃镜与肝、胆B超检查无异常,肝功能正常,HBsAg(一)。处方:藿香9g、佩兰9g、苏梗9g、蔻仁3g(后下)、川朴9g、姜半夏9g、陈皮9g、姜竹茹9g、大腹皮12g、连翘6g、荷叶一角、沉香曲12g。服汤药3剂症减,仍感食欲不振,再以本方去佩兰、蔻仁、荷叶,合保和丸调治而愈。  相似文献   

11.
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的作用,运用针刺配合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乙型肝炎、眩晕症等疾病,随症加减,取得了满意疗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反映了中医针药同源的治病机理.  相似文献   

12.
痹证由来已久,首见于《黄帝内经》,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历代医家对此各有见解,治疗上也颇有不同,但多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治疗外寒内湿的经典方剂,临床上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云岭名医彭江云教授则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等属于寒湿痹证、湿热痹证者....  相似文献   

13.
加减正气散出自《温病条辨》,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主治湿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阮诗玮教授临证灵活运用加减正气散治疗湿邪在里诸证,每获良效。该文从加减正气散之出处及组方要义、临证运用及验案举隅等方面介绍阮诗玮教授运用加减正气散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尼尔氏综合征以突发性眩晕 ,甚至昏倒 ,伴有呕吐、耳鸣为主症。本病在临床并非少见 ,属中医学“眩晕”范围。病机多虚实夹杂。笔者根据四诊所得 ,对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获得满意疗效 ,兹举验案 3则如下 :例 1 赖某某 ,男 ,33岁。 1992年 7月 1日初诊。2年前出现头晕目眩 ,初发时只感觉头晕、呕吐 ,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此后眩晕发作逐渐加重 ,次数亦渐频繁 ,曾经某医院检查 ,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服用中西药物及封闭治疗二十余日未效。近 2个月来发作频繁 ,每个月 2~ 3次 ,毫无预兆 ,发作时如坐舟车 ,天旋地转 ,四周景物晃动、耳…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61-1963
当归芍药散(当归、白术、芍药、川芎、茯苓、泽泻)是《金匮要略》中的名方之一。曹立幸在广东省中医院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研究工作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曹立幸认为现代女性经历经带胎产乳,同时背负着家庭及工作双重压力,导致多虚多瘀,针对这一病因病机,曹立幸在临床上多次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多种妇科疾病,疗效显著。现结合曹立幸的六则验案来探讨其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相似文献   

16.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解表和中、健脾理气化湿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笔者据其病机,将此方用于治疗失眠、嗜睡病证,收到异病同治的效果。1嗜睡男,43岁,1997年6月28日初诊。患嗜睡已两月余,平时工作及做家务时均欲睡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2例慢性腹泻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法,对照组采用肯特令(蒙脱石散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口疮是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口腔黏膜病,多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2002-2006年运用四逆散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复发性口疮7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口疮是好发于青壮年的一种常见口腔黏膜病,多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2002-2006年运用四逆散合藿香正气散治疗复发性口疮7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藿香正气散加味治疗急性腹泻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明惠 《天津中医》1997,14(5):214-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