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伤寒论》心悸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  相似文献   

2.
对《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即心阳虚致悸;心阴阳两虚致悸;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致悸;阳气郁遏致悸;太阳病误用泻下致悸;少阳中风误用吐下致悸;少阳伤寒误汗致悸;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致悸;心阳虚水停下焦致悸;胃阳不足饮停干中致悸;太阳病水停中焦致悸;少阳病水停心下致悸。  相似文献   

3.
张广梅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95-495
<伤寒论>辨悸证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和脐下悸以及悸等,其病变证机有阳虚,有气血虚,有阴阳俱虚,有水气,有阳郁等,其病变部位有在上焦心者,有在中焦即心下者,有在下焦即脐下者.悸证的表现在心者谓心慌,在胃者谓之胃脘筑筑然跳动,在脐下者多是自觉肌肉颤动.悸证尽管病证表现有许多,但其病变证机不外阳郁,水气,气血阴阳虚等,对此张仲景则以通、利、补三法为基本治疗准则,以指导临床辨治悸证的选方用药,拙识略述于次,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心悸是指心中悸动、惕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及心悸病名,但已认识到宗气外泄及感受邪气是其病因病机。至汉代,张机(字仲景)提出心悸病名,并于《伤寒论》中记载数十条关于心悸病证的条文。张机从病因病机、诊断鉴别及遣方用药等方面论治心悸,对心悸的认识较为完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斟酌《伤寒论》原文,不难发现张机立论心悸不过三者,或虚或饮或为误治。其因于“虚”者,立足于心之生理特点,“心主血”且“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悸或由发汗不当、损伤阳气,或为心脾不足、气血亏虚,阳气与阴血的匮乏必然使得心无所主则见悸动不安;因于“饮”者,或为脾肾阳虚、水饮上犯,或为少阳受邪、三焦气化不利,邪气内舍于心,扰动心神,故使心悸而发;另有因于“误治”,或吐或下,易至津液耗伤,徒伤正气,而使邪气内陷,心神不守,悸动不安。据其病机的不同,张机组建桂枝甘草汤、真武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宁心止悸方药,探其遣方用药规律亦有迹可循,一者桂枝甘草汤为温阳止悸基本架构;二者善用茯苓利水止悸。其组方不外乎从虚实两端立论,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方药所用极简,对后世心悸的治疗极具阐发意义。故文章...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悸”的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民所致,另有邪郁少阳,了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中南 《陕西中医》1992,13(11):523-525
<正> 肺心病是以肺心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由呼吸系统原发病进展所致。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乏力,劳动时耐力下降,有明显肺气肿及右心室增大特征。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痰饮、喘证、水气、水肿病证,与肺胀更为相近。其急性期首选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仅对近五~六年的有关临床报道进行综述。1.病因病机对肺心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归  相似文献   

8.
浅论心下悸     
正从古至今,医家对心下悸病证的诊断以及病机认识不一。本文拟从心下悸之证、病机及证治规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希冀广大中医同仁对其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启发临床遣方用药。1心下悸之证历代医家对心下悸之证的描述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自我感觉症状,即自觉心下跃跃筑动,不能自止,正如"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也",然此与"心悸"实难辨别,在指导临床方面难有成效;其二为腹证之内容,即心下按之搏动应指之象,其中"心下"部  相似文献   

9.
心悸乃心动悸不宁,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内科常见病证,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因惊恐、恼怒所诱发,病轻浅,时作时止,不发如常人,而怔忡则不因惊扰而自觉心悸不安,终日悸动不止,稍劳尤甚,病情较重。心悸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胸痹、眩晕、失眠、喘证、水肿等病。罗铨导师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抓住气血的中心环节,以益气养阴为主,辨证加减治疗心悸,临证效果较佳。1历代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了惊悸,心下悸、心动悸的病名,认为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和汗后受邪,脉…  相似文献   

10.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1]。心悸属于一种自觉症状,发病时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如心慌。《伤寒论》中首次出现心悸病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中悸"及"心下悸"等,并对心悸的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作了详尽的论述。现对《伤寒论》中临床常见的心悸证型作如下总结。1心阳不足证心阳不足之心悸,面色苍白,自汗气短,形寒肢冷,  相似文献   

11.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恐慌不能自主,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导师王文友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王老认为,五脏六腑皆令心悸,非独心也,大凡诸邪侵扰,脏腑机能失常,累及心主,均可导致心神不安,动悸不已,甚则怔忡失宁。  相似文献   

12.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戴小华教授认为,心悸病位在心,涉及肝脾,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为心之阴阳气血亏虚,标为气滞、血瘀、痰浊,临床治疗尤注重心脾同治,运用调护心脾、化痰散瘀、疏肝行气治法,配合情志疗法,治疗心悸病证,收效明显。该文从心悸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调护等方面介绍戴小华教授的临证思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海派中医流派纷呈,名医云集,各学术流派在不同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宝贵财富。其中,各流派医家对心悸病证的认识不断深入,各自总结及阐述了心悸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方药,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故通过探析海派中医医家诊治心悸病证的学术思想,以促进海派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期待更多的学者从不同层面关注、发掘和整理海派中医各医家存留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心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其表现为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的一种病证。心悸可发生于多种疾病,根据其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均可按心悸治疗,掌握心悸的病因、病机,对于心悸的治疗至关重要。根据"阳化气,阴成形"之理论,阳化气不足则阴邪凝敛,可见温阳之法在心悸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 何谓心神病证?经云:“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可知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依附于心,而心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是体现在神明,故一切致病因素,作用于心,使神明附心有乖,或心司神明失常,而见或烦惊,或谵妄等,是为心神病证。《伤寒论》虽为论治外感疾病专著,但其中对心神病证如躁、烦、惊、悸及昏谵、狂乱等,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论述精要,立法严谨,造方贵效,笔者仅就此作一探讨。一、心神病证的病因病机《伤寒论》中对心神病证之论述精辟明确,其病因、病机归纳有:  相似文献   

16.
梳理徐氏儿科扶阳育阴法的学术思想和源流。认为儿童室性早搏的中医病因病机不论外感内伤,皆可由心之气血阴阳失调,阴虚无以制阳,虚阳浮越而不得敛导致;治以扶阳育阴、养心定悸,方用小儿复脉汤。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马群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305-1307
证名释义:仲景论悸主要有悸、心动悸、心下悸、脐下悸、眩悸、烦而悸、厥而悸及惊悸。这些证名概括了悸动的部位、主要兼症及性质。病因病机:大致有受邪、虚劳、水饮、气郁、惊忧五个方面。辨证施治:(1)误汗伤阳,扶正补中。①轻证:心阳不足,扶正通阳——桂枝甘草汤证。②下有水饮,培土制水——茯芩桂枝甘草大枣汤证。③重证:阳虚水泛,温阳化水——真武汤证。(2)水气凌心,温阳化饮。①饮停心下,通阳消水——半夏麻黄丸证。②膈间有水,温中利水——小半夏加茯苓汤证。③饮停下焦,通阳利水——五苓散证。(3)心血不足,心阳不摄。滋阴补血,通阳复脉——炙甘草汤证。(4)中气不足,补脾健中——小建中汤证。(5)气血郁滞,阳郁不达。通阳解郁——四逆散加桂枝证。结语:研究仲景论“悸”之原文,意在以仲景原意研讨“悸”之病因病机。学习仲景有关辨证施治的方法,以求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探讨"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作用。从"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等方面探讨"心病治肾"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从阴虚火旺、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肾虚血瘀等不同证型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探讨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临证应用。提出肾中精气亏损导致阴阳失调引起心肾不交是心血管病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治肾是其主要治则之一的观点,不仅为"心病治肾"在心血管病证治疗中的推广应用,而且为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证的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内经》虽无心悸的病名,但对其病机有精辟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始有"悸"的病名。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有的作为主症出现,有的作为兼症出现,有的虽未明言其"悸"的症状,但通过对条文病机的探讨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可知当有"悸"的症  相似文献   

20.
详述了刘建和教授运用中西医辨治心悸(心律失常)及和解定悸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包括探讨心悸的病机、治法、方药及调养和医案举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