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方法。方法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共145例患者采用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电极导线。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记录腋静脉影像,以此为指导,行腋静脉穿刺。结果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成功率为91.6%,穿刺成功组与穿刺不成功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0.7%)患者出现气胸,1例(0.7%)因误穿腋动脉并插入扩张管及外鞘导致皮下广泛出血,无电极导线磨损、断裂。结论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方法.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共145例患者采用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电极导线.经前臂静脉注射造影剂,记录腋静脉影像,以此为指导,行腋静脉穿刺.结果 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成功率为91.6%,穿刺成功组与穿刺不成功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0.7%)患者出现气胸,1例(0.7%)因误穿腋动脉并插入扩张管及外鞘导致皮下广泛出血,无电极导线磨损、断裂.结论 造影指导下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是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依据腋静脉走行及透视下腋静脉影像定义腋静脉近远段,利用静脉造影法分别穿刺腋静脉近、远段,探索腋静脉远段穿刺植入起搏电极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36例.根据起搏电极导线血管入路随机分为远段组、近段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不同定位方法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根据随机表将患者分入体表解剖定位组(30例)、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组(30例)、对比剂定位组(30例)以及锁骨下静脉组(对照组,30例),其中体表解剖定位组、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组和对比剂定位组统称为腋静脉穿刺组。穿刺成功后按照常规方法植入各种起搏器和电极。观察4组不同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所用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各种起搏器和电极。穿刺腋静脉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总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定位组穿刺腋静脉成功率100%,但需要对比剂和准备时间;其次为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组成功率93.3%;经体表解剖定位组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86.7%。腋静脉穿刺组穿刺次数中位数少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组(3比4,P<0.05);观察组穿刺平均耗时短于对照组[(3.9±1.3)min比(4.6±2.1)min,P<0.05]。对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腋静脉穿刺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126.0±12.0)min比(146.0±16.0)min,P<0.05]。腋静脉穿刺组90例患者中共3例(3.3%,3/90)出现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穿刺组30例患者中共5例(16.7%,5/30)发生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不同的定位方法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总体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腋静脉途径穿刺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比较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常规组)和经腋静脉途径(非常规组)穿刺植入电极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X光曝光时间等。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相似(P0.05);非常规组穿刺并发症少于常规组(0.36%vs 1.81%,P0.05),但非常规组X光曝光时间要明显长于常规组[(83.51±29.09)s vs(10.72±30.47)s,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穿刺植入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有效,安全性好,但其X光曝光时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腋静脉穿刺技术应用于心脏起搏器电极植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或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而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50例,采用改良的腋静脉穿刺技术行起搏电极植入,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常规随访。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腋静脉穿刺,共植入起搏电极95根。手术期间未发生血胸、气胸、植入电极操作不顺等情况。随访时间(9.3±3.1)个月,所有患者的起搏参数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临床初步研究证实了改良的腋静脉穿刺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经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埋置起搏器电极导线10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经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埋置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及减少电极导线断裂并发症的作用 ,对 10 3例应用该方法安置起搏器的患者进行了 0 .5~ 6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未发现与电极导线植入有关的并发症 ,包括经锁骨下静脉径路安置时较常见的电极导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 ;说明该法有助于延长电极导线及起搏器的寿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16例具有电生理检查指征、起搏器和ICD置入指征的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3%(109/112)和95.2%(99/10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11/112)和8.7%(9/104),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对照组发生气胸3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冠状窦电极或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沈芸  凌峰 《心电学杂志》2011,30(2):114-115
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及其相关技术从最初简单的VVI到现在的双腔、三腔以及ICD和CRT-D.静脉内需长期放置的复杂电极导线也日益增多,无论是起搏器植入、更换还是电极重置,成功获得静脉入路都是植入起搏器的一个关键[1].获取静脉入路有3条,分别为头静脉入路、锁骨下静脉入路和腋静脉入路.头静脉入路常采用切开法获得,但头静脉的临床变异率较高,约20%.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电极进行对照研究,探讨经腋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118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腋静脉组(n=66)与锁骨下静脉组(n=52),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导线。比较两种途径置入起搏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腋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4%(63/66)和96.2%(50/5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1/66)和5.8%(3/52),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其中,锁骨下静脉组发生气胸3例,腋静脉组无一例发生气胸(P0.05)。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心脏起搏器导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 (ESV)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的方法。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1月 ,共 44例病人 ,男 2 6例 ,女 18例 ,年龄 37~ 82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3例 ,Ⅱ°~Ⅲ°房室传导阻滞 11例 ,其中双腔起搏器 2 8例。方法 X线下 ,用 18G针 ,于锁骨下第一肋外 2~ 3cm进针 ,与水平面成 45度 ,针头指向肋锁交界处锁骨下第一肋外缘至内缘间 ;若无回血 ,针头逐步向胸骨侧移动 ,范围 2cm ;针头始终触及第一肋是保证穿刺安全和成功的标志。另采用HP 5 5 0 0型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仪 (CDFI)测定 2 5例正常成人ESV和腋静脉内径和解剖位置 ,探查部位在右上胸第一肋和第一肋以下。结果  44例病人共穿刺 47例次均成功 ,其中ESV 46例次和腋静脉 1例次。每例穿刺次数 1~ 5次 ,平均 3次 ;进针深度 2~ 4cm ,平均 2 5cm。经皮穿刺点距锁骨 3~ 4cm ,针头入锁骨下静脉时距锁骨下 0 5~ 1 5cm。一例穿刺入锁骨下动脉 ,无其他并发症。CDFI测定ESV的走行在肋锁交界处第一肋上方 ,位置固定。结论 本方法安全、成功率高 ,避免了锁骨下和头静脉的缺欠和并发症 ,适于安置各种起搏电极。CDFI可指导穿刺ESV。本法远期效果尚待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2.
黄显华  李金源 《心脏杂志》2011,23(6):824-824
我院于2005年开始比较用不同方法穿刺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电极19例。1对象和方法缓慢心律失常患者19(男12,女7)例,年龄38~81岁。均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的Ⅰ类或Ⅱa类适应证。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所发生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最慢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安置心脏起搏导线的方法、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安置心脏起搏器手术指征患者共56例,分为头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腋静脉组。观察手术操作时间,起搏即刻参数及术后3个月参数。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起搏器置入术。腋静脉组成功率高,较头静脉组明显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锁骨下静脉途径手术并发症少。3组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腋静脉穿刺安置起搏导线简便安全,适宜多导线安置手术。该方法可避免头静脉分离手术的不便,又能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途径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需要心脏起搏治疗患者116例,将患者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后均分为腋静脉组(n=58)和锁骨下静脉组(n=58),由同一术者完成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操作,记录以下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包括血管穿刺时间、血管穿刺成功率、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的血管穿刺成功率[94.8%vs.96.6%,P〉0.05]、血管穿刺时间[(61±57)svs.(59±32)s,P〉0.05]、电极操作时间[(148±56)svs.(162±87)s,P〉0.05)]、X线曝光时间[(183±120)svs.(205±115)s,P〉0.05]及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腋静脉途径置入起搏电极安全可行,不增加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腋静脉穿刺植入与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538例具有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指征的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经腋静脉途径和经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对比分析两种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对同期入院因起搏器囊袋感染拔除心内膜电极导线的47例患者和81例起搏器升级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不同植入途径心内膜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和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5%(268/272) vs.98.9%(263/266),P>0.05; 13.2%(36/272) vs.13.9% (37/266),P>0.05].其中,对照组发生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1例,气胸5例,实验组无一例发生气胸和锁骨下静脉挤压综合征.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的拔除成功率及新增电极导线的植入成功率均高于经锁骨下静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4%(17/18)vs.86.2%(25/29),P<0.05;97.2%(35/36)vs.88.9%(40/45),P<0.05].结论 经腋静脉途径植入心内膜电极导线安全可行,并为可能的电极导线拔除和起搏器升级增加心内膜电极导线预留更大的解剖空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器后引起的“挤压综合征”、电极导管断裂、气胸、误穿动脉以及穿刺失败等并发症常常困扰着医生。腋静脉穿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但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方法,穿刺起来似较锁骨下静脉难,缺乏体表标志,本文利用超声心动图,确定腋静脉的体表走向标志,并应用此标志穿刺腋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经胸横切口暴露头静脉及使用导引钢丝、静脉鞘管引导放置起搏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220例具备起搏治疗指征的病人,在右上外侧胸部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当经该静脉直接送入起搏电极导线有困难时,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的引导下送入电极导线.如果经以上方法均不能顺利放置电极导线,则经切口内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电极导线.起搏器埋藏在头静脉切口内侧的皮下囊袋内.结果横切口同样能良好地暴露头静脉.此外,当需要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时,直接经该切口内穿刺不但方便,而且减少创伤.直接经头静脉放置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成功率分别为71%及58%,加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后成功率分别提高到94%及88%(P值均<0.01).结论经胸做横切口分离头静脉结合使用导引钢丝及静脉鞘管技术可显著性提高经头静脉放置起搏电极的成功率,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及相应的并发症,并方便起搏器的放置.  相似文献   

18.
腋静脉穿刺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腋静脉穿刺技术从1987年开始应用到临床以来,已经在静脉输液、麻醉及介入治疗中得到应用,特别是随着起搏技术的广泛开展,双腔、三腔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置入量越来越大,通过锁骨下静脉的电极也越多,目前置入的起搏器电极大多为双极电极,双极电极较单极电极粗而且硬,这些都是增加锁骨下“挤压综合征”的因素,腋静脉穿刺是解决“挤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电生理医生的关注,下面就腋静脉的优点、解剖、穿刺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平针法盲穿腋静脉与常规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电极导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科室植入普通心脏起搏器患者2 902例,根据穿刺路径分为腋静脉组(n=2 377)和锁骨下静脉组(n=525),分析两组患者穿刺相关并发症以及长期随访下导线磨损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即刻或短期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刀口感染、气胸、血胸、周围神经损伤、导线脱位、静脉血栓、电极穿孔等方面无差异。而在长期随访中,腋静脉穿刺植入导线无一例发生导线磨损甚至断裂发生,而锁骨下静脉组发生率为1.14%(6/525)。结论 相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平针法盲穿腋静脉植入起搏电极,成功率高,可避免远期导线磨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报道 6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1例为VDD起搏器 ,其余 5例均为DDD起搏器。共 8根电极导线脱位 ,7根为电极导线游动、1根呈微脱位。脱位后 ,2例再次发生晕厥、3例有明显症状 ,脱位电极导线均为双极电极导线。与以往电极导线脱位率相比 ,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有所增高 ,约占同期起搏器总数量的 2 %。这一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