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120例NSCLC患者作为NSCLC组,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检测及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并分析其与TNM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Fbg、D-D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PT、aPTT、TT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Fbg、D-D水平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PT、aPTT、TT与Ⅰ、Ⅱ期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NSCLC组Fbg、D-D水平与患者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NSCLC患者Fbg、D-D水平升高,其表达水平与患者TNM分期有关,检测其变化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出凝血指标与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将47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2组,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对两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活性5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对两组各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时间≤3月的患者血浆D-D及Fbg含量比存活时间>3月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PT、aPTT、AT活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D、Fbg含量与预后显著相关,在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AT活性是否随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15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Fbg和D-D含量。结果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初发未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Fbg、D-D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bg、D-D含量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口腔颌面部肿瘤复发转移患者治疗前血浆Fbg、D-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Fbg及D-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仍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并随病情的好转而改善,血浆Fbg、D-D含量可作为口腔颌面部肿瘤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参麦注射液联合紫杉醇(PTX)加顺铂(PDD)组成的TP方案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将6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接受TP方案加参麦注射液或单纯TP方案化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51.61%高于对照组有效率4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毒性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配合TP方案化疗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可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毒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肺癌各分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NSCLC 103例,按照TNM分期原则对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Ⅰ、Ⅱ、Ⅲ期及Ⅳ期。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分别监测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FM(纤维蛋白单体)、PC(蛋白C)、PS(蛋白S)、v 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分析其与肺癌分期的关系。比较不同分期肺癌凝血指标的改变。结果各组PT、TT、aPTT没有差异,FM、D-D、Fbg在肺癌各个分期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联合检测FM、D-D和Fbg在肿瘤的分期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有助于分级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严重创伤患者D二聚体(D-D)的变化与凝血功能进行探讨。方法以51例健康人(R1)组为对照与152例严重创伤患者(R2)组比较,又将152例患者组分为车祸、多发伤(R3)组,外伤性脑出血(R4)组,外伤性骨折(R5)组,分别监测其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D-二聚体(D-D)。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R2、R3、R4、R5组分别与R1组比较:各组TT、aPT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bg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在除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除R4、R5组外的各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2、R3组中D-D、Fbg、PT、PLT含量明显升高(P〈0.01);R4组中Fbg、PT含量明显升高(P〈0.01)、D-D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R5组D-D含量明显升高(P〈0.01)、Fbg升高(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PT、PL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的异常以及Fbg的升高对各类严重创伤性疾病的诊断以及病情判断均具有参考价值,而PT、PLT的改变在不同类型的严重创伤性疾病中的变化不同,提示在严重创伤疾病中D-D和Fbg的检测可以作为首选筛查试验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P方案与N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初治的疗效与毒性。方法68例晚期NSCLC患者(Ⅲ期43例,Ⅳ期25例)按所接受的化疗方案分成TP组与NP组,每例至少接受2个周期以上的同一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TP组与NP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1.6%、45.9%;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0和8.6个月;1年与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5.8%、21.6%和9.7%、8.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P方案与T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闵蕾 《中外医疗》2014,(24):89-90
目的探讨手术对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4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并与肺良性疾病组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肺癌组Fib和D-D水平明显高于肺良性病组(P〈0.05),术后5 d和10 d Fib及D-D水平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其中以术后5 d最明显。手术后30 d较术后5 d、10 d各项指标均明显恢复;肺良性病组Fib和D-dimer水平在手术后5 d和10 d也明显增高,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0 d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手术可加重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监测肺癌患者凝血指标对防治术后并发症、手术后恢复情况及后续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哲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18-419,42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PIHS)患者血浆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ACL-7000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46例、正常妊娠晚期妇女45例及PIHS患者125例的血浆凝血指标及D-D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正常晚孕组和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晚孕组比较,PIHS各组血浆PT、APTT、Fbg、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随着病情加重差异有增高趋势;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的发病率随Fbg、D-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PIHS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产前测定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首先对比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25例健康受试者在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上的差异,然后对比这些指标在患者化疗前后的差异。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Fbg、PT、aPTT、D-D及PLT等指标相对于健康受试者均有明显异常,而在化疗后这些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化疗能够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凝血功能对肺癌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住院的91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time activity,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收集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分型、TNM分期等。选择了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所有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PTA、aPTT、Fbg、D-D、BPC)的血浆水平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肺癌患者组较对照组aPTT、PT缩短,Fbg、D-D、BPC水平明显升高。肺癌患者中腺癌比鳞癌的D-D水平显著升高(P=0.036);。肺癌患者中Ⅲ期、Ⅳ期比Ⅰ-Ⅱ期的Fbg升高(P=0.001)。结论肺腺癌患者以及分期为晚期的肺癌患者更易出现高血凝状态,及时检测其凝血功能,有助于早期诊断、防治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李家娅 《中原医刊》2007,34(21):F0004-F0004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206例肺癌患者和16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 206例肺癌患者中35例(17%)血小板升高,PT延长8例(4%),APTT延长37例(18%),Fib升高115例(56%)、D-D升高128例(62%)。血浆的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肺癌IV期的D-D值显著高于Ⅰ-Ⅲ期D-D值(P〈0.0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项凝血指标PLT、PT、APTT、Fib和D-D在肺癌患者均增高,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浆D-D水平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2月诊治的64例妇科肿瘤患者,以病理检查为标准,将患者分为良性组(n=40)和恶性组(n=24),同期收集40例体检正常的妇女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良性组D-D及PLT较对照组高(P0.05);恶性组D-D、Fbg及PLT较对照组高(P0.05);恶性组D-D、Fbg及PLT较良性组高(P0.05);Ⅲ-Ⅳ期组D-D、Fbg及PLT均较Ⅰ-Ⅱ期组高(P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应密切监测妇科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以期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癌组织内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基因(ERCC1)、乳腺癌易感染基因1(BRCA1)、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达与铂类标准化疗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共入选Ⅲ、Ⅳ期NSCLC患者80例,所有患者都接受至少2周期的化疗,以GP、NP、TP方案为主。ERCC1、BRCA1及RRM1表达水平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患者化疗后的疗效与ERCC1、BRCA1、RRM1表达水平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 80例患者中,ERCC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28.8%、71.4%,BRCA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0.0%、57.5%,RRM1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30.2%、70.4%,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RCC1、BRCA1、RRM1均阴性表达者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66.1%vs31.8%,P均〈0.05)。结论 ERCC1、BRCA1、RRM1表达不同可能是化疗方案中铂类药物敏感性差别的重要因素,可能为临床NSCLC患者个体化用药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凝血状态的变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方法检测新鲜断指患者(Ⅰ组)术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血浆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含量;以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Ⅱ组),同时测定新鲜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Ⅲ组)术前的D-D含量。结果Ⅰ组PT(INR)和TT明显长于Ⅱ组(P〈0.05),Fbg明显低于Ⅲ组(P〈0.01),而aPTT、D-D、FDP和AT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Ⅰ组D-D含量明显低于Ⅲ组D-D水平(P〈0.01)。结论创伤性断指患者术前均处于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以外源性凝血功能增强为显著,D-D对末梢血栓的敏感性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凝血功能与D二聚体水平(D-D)在胃癌患者临床检测中的意义,对疾病临床诊疗有一定借鉴作用。方法取2016.4至2017.8期间具有明确诊断的50例胃癌患者,纳入胃癌组;取同期体检健康45例志愿者,纳入健康组,对比两组受检对象凝血功能(PT、aPTT、Fbg、TT)与D-D水平。结果胃癌组PT、aPTT低于健康组,Fbg、D-D水平较高于健康组,差异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T差异不显著(P0.05)。Ⅲ~Ⅳ期胃癌者Fbg、D-D水平明显高于Ⅰ~Ⅱ者(P0.05);TT、PT、aPTT差异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凝倾向,加强对凝血功能与D-D水平的检测,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内皮细胞(CECs)改变,探讨内皮功能紊乱在非小细胞肺癌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40例(根据临床资料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每期各10例)和老年正常对照患者10例,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ECs含量。结果 (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ECs的含量治疗前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0.126±0.004、0.187±0.007、0.225±0.010、0.273±0.008。治疗后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0.152±0.006、0.235±0.008、0.256±0.010、0.307±0.020。对照组为0.061±0.011.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Cs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Ⅰ期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期、Ⅲ期、Ⅳ期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癌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肺癌患者中,ECs数值与β2-MG、FIB有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18,0.224,P〈0.05),与肿瘤标记物NSE、CYFRA21-1无相关性。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CECs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与β2-MG、FIB有一定相关性,三者共同检测对肿瘤患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早期变化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异常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以120例NSCLC患者为对象,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与肿瘤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转移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低于非转移患者,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非转移组患者(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未见差异(P>0.05)。120例NSCLC患者中死亡15例(12.50%),生存105例(87.50)。其中转移组死亡率24.24%(8/33)高于非转移组死亡(8.05%(7/87),P<0.05)。死亡患者a PTT低于生存患者,D-D及Fbg水平高于生存患者;两组PT未见差异(P>0.05)。a PTT、D-D、Fbg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86(95%CI:0.816~0.937)、0.890(95%CI:0.820~0.940)、0.825(95%CI:0.745~0.888)。结论a PTT、Fbg、D-D与NSCLC患者肿瘤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检测三者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的影响。方法:80例NSCLC患者均采用NP方案化疗,其中,治疗组40例化疗前3天开始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照组40例仅予NP方案。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化疗后生活质量评价、体质量变化及化疗毒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的体质量变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化疗后血液毒性反应及消化道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对NSCLC化疗有一定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