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EB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的乳腺病变组织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 LCM)、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法检测EBV DNA、RNA、蛋白质水平,分析EBV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标记246例乳腺病变均未检测到EBV潜伏膜蛋白LMP1的表达。 PCR法在乳腺癌(12/23)、原位癌(0/10)以及乳腺良性病变(0/15)中检测到EBV DNA,但用地高辛标记的EBV DNA探针对48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包括PCR扩增阳性的12例乳腺癌标本)进行ISH检测,在癌细胞、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内均未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采用LCM PCR检测12例PCR扩增阳性和12例阴性乳腺标本的乳腺上皮细胞和间质淋巴细胞,在12例PCR阳性标本的间质细胞中扩增出EBV DNA,癌组织中未检出EBV DNA。用EBV RNA探针和ISH方法在7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均未检测到EBER表达。结论在该文选择的标本中,乳腺癌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2.
EBV(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DNA肿瘤病毒,与许多肿瘤的发生有关。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部分胃癌(GC)的发生与EBV有关[1]。在GC中EBV感染可见于普通组织类型,胃癌的发生、演变及恶性程度与某些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导致的凋亡缺陷和受阻密切相关[1],这些基因中研究较多且具有重要作用的有C-MYC基因。本研究对EBV感染与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取唐山市工人医院(130例)、开滦医院(57例)和唐山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15例)病理科2001-2003年期间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共202例。按WHO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潜伏膜抗原(LMP)-1基因3’端DNA的30碱基在涎腺淋巴上皮癌中的缺失率及LMP-1的基因亚型。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4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中EBV编码LMP-1基因3’端DNA进行扩增,观察有无30碱基(bp)缺失。为减少从石蜡组织中提取DNA失败产生的影响,同时对样本作B-肌动蛋白基因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46例标本中4例经β-肌动蛋白基因扩增证实为DNA提取失败。剩余42例样本中35例(83.3%)检出LMP-1 DNA。阳性样本PCR产物电泳条带位置有2种,分别位于300bp上下,其中高于300bp有31例(88.6%),低于300bp有4例(11.4%)。DNA测序证实二者碱基相差30bp,分别为316bp和286bp。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中存在EBV编码LMP-1基因3’端DNA的30bp缺失,但大多数为非缺失型LMP-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EB病毒 (EBV)与中国南方地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的相关性 ,以及EBV与不同类型NHL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技术 ,检测 2 0 6例石蜡包埋的NHL组织及 2 3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中的EBV特异DNA序列。结果 (1 ) 2 0 6例NHL组织中 ,94例PCR扩增出EBV特异的DNA序列 ,阳性率 4 5 6 % ;对照组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组织 2 3例中 ,5例阳性 ,阳性率 2 1 7%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 2 0 6例NHL中B NHL 1 2 8例 ,EBV阳性者 4 8例 ,阳性率 37 5 % ;T NHL 78例 ,EBV阳性者 4 6例 ,阳性率 5 9 0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EBV与中国南方地区NHL ,特别是T NHL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EBV潜伏基因产物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EBV潜伏基因产物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5例NHL、64例HL人体标本进行LMP-1、EBNA2对比检测并选择101例NHL进行PCR检测。结果:EBV-PCR检出率(19.8%)高于LMP-1(14.9%),PCR阴性病例LMP-1全部为阴性,EBNA2在全部病例均为阴性,在NHL,LMP-1阳性细胞主要是免疫母细胞样细胞、R-S样细胞和R-S细胞,LMP-1阳性的R-S样细胞我数表达活化分子CD30。肠道原发恶性淋巴瘤EBV检出率较高(23.1%)。T淋巴瘤EBV检出率(23.8%)高于B淋瘤(10.2%)。结论:EBV潜伏基因产物表达情况能够反映出宿主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或)宿主的免疫监视作用。EVB在R-S样细胞形成可能起作用。EBV感染与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组学手段探索EBV相关性胃癌(EBVa GC)与EBV非相关性胃癌(EBVn GC)间的分子差异,为EBVa GC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显色原位杂交检测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和移植瘤组织EBV RNA状态。靶向捕获测序和蛋白质谱分析EBV阳性和阴性胃癌组织中差异分子,免疫组织化学验证组织中PD-L1的表达。结果与EBVn GC相比,EBVa GC中存在PIK3CA高突变率和TP53低突变率。EBVa GC中转录后调控分子表达上调,而代谢和氧化磷酸化分子下调。PD-L1在EBV阳性移植瘤中表达显著升高(76.92%vs 25.00%;P0.05)。结论 EBV相关性与非相关性胃癌在基因变异和蛋白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受到关注[1].目前,对EBV相关胃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病理方面[2],而EBV感染后胃上皮细胞变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用EBV感染体外培养的胃腺癌细胞系NU-GC-3,同时用EBV Ⅰ型潜伏感染基因构建的表达载体分别转染NU-GC-3,对其感染或转染细胞中BCL-2表达进行研究,从而探讨BCL-2基因在EBV致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胃癌(gastric cancer, GC)细胞系及其组织标本中小凹蛋白-1(Cav-1)的表达,并探讨基因甲基化对Cav-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 MSP)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AGS、MKN45、BGC-823)及104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Cav-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中Cav-1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av-1的表达。结果甲基化抑制剂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细胞株后,AGS中Cav-1 mRNA由阴性表达恢复为阳性表达,MKN45及BGC-823中Cav-1 mRNA在处理前后均呈阳性;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 trichostatin A,TSA)分别处理3株细胞,处理前后Cav-1 m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 MSP检测结果显示,AGS细胞株可扩增出甲基化条带,5-Aza-Dc处理后,甲基化条带消失,MKKN45及BGC-823处理前后均无甲基化条带扩出。胃癌组织中Cav-1基因甲基化率为29.8%(31/10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0);癌组织中Cav-1基因高甲基化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UGIC)相关(P<0.05),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Cav-1的阳性率为51.9%(54/10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癌组织中Cav-1表达与其基因高甲基化状态明显相关(P=0.000)。结论 Cav-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且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引起其表达下调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世界范围内约10%的胃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研究显示EBV感染能使原代培养的正常胃上皮细胞永生化,EBV相关胃癌是由一个EBV感染的细胞单克隆增殖形成,提示EBV感染在EBV相关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BV相关胃癌的诊断、病毒存在形式和基因表达、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以及EBV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如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等的发生有关,肿瘤组织中EBV主要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在EBV潜伏感染细胞中,可表达的EBV基因有10多种,包括EBV核抗原(EB nuclear antigen,EBNA)1,2,3A,3B,3C和LP;潜伏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1,2A和2B;EBV编码的小RNA(EBER)1和2;以及BamHⅠ-A向右开放读码框(BARF0)的转录产物。NPC和其他EBV相关恶性肿瘤中可持续检测到LMP2A的转录物,提示LMP2A在体内病毒持续感染和EBV相关疾病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编码的膜蛋白,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和EBV相关胃癌(EBV associated gastric cancer, EBVaGC)等上皮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作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受体家族的一员和CD40的组成性活性模拟物,LMP1参与了多种诱导上皮细胞形态和表型改变的信号通路,在啮齿动物成纤维细胞中显现出强大的致癌特性。此外,LMP1是EBV基因组中异质性最高的基因之一。研究LMP1的异质性与其致癌特性有助于发现EBV高危病毒株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途径。文章就LMP1的异质性及其在上皮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探讨其表达诱导潜伏状态EBV进入裂解期增殖的作用。方法采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BZLFl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dBz,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293细胞,包装产生重组腺病毒vAd-BZ。vAd-BZ感染EBV阳性细胞NEC后,采用RT-PCR、Westemblot、流式细胞术和MTT等方法检测目的基因表达,以及目的基因表达对EBV阳性细胞的影响。结果 PCR、序列测定以及限制性酶切证实BZLFI基因正确插入穿梭质粒,并与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重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293细胞包装获得具有稳定感染性的重组腺病毒vAd-BZ,感染重组腺病毒的NEC靶细胞可以检测到BZLF1基因的表达,进而诱导EBV从潜伏期进入裂解期。结论 重组腺病毒vAd-BZ可有效感染EBV阳性细胞NEC,诱导潜伏状态的EBV活化.讲而特异件杀伤EBV阳件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4.
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V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唾腺淋巴上皮样癌与EB病毒的关系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组织中EB病毒,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的蛋白表达。结果 PCR检测EBV/IR3区域DNA阳性率为81.8%(9/11),免疫组化检测EB病毒LMP-1阳性表达率54.5%(6/11);EB病毒和LMP-1蛋白表达同时检出率为45%(5/11)。结论 唾腺淋巴上皮样癌的发生、发展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B病毒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癌组织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EBV潜伏膜蛋白1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和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基因(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检测肺癌组织标本中EBV编码的小RNA( EBER1),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Bcl-2和LMP1的表达,以GD-6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形态学定量,以图像的平均面积(average area,AA)和积分吸光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A)表示表达量的多少。结果 在108例肺癌癌组织中36例EBV阳性,阳性率为33.3%;LMP1阳性表达7例,阳性率6.5%。EBV阳性肺癌组中Bcl-2表达显著高于EBV阴性组,其AA分别为58014.23±6918.45和38156.22±4096.79,其IA分别为11.00±1.48和8.03±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LMPI和Bcl-2表达的关系,可见LMP1可使Bcl-2表达率增加,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V感染使Bcl-2表达增加,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在肺癌组织中EBV可能不是通过LMP1来影响Bcl-2的表达,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重要的DNA肿瘤病毒.潜伏膜蛋白1(1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l)编码基因是EBV永生化基因中惟一能够转化体外培养的人和啮齿类动物细胞并使之具有致瘤性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与p16异常表达在胃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1(LMP-1)和p16蛋白在97份胃腺癌组织中表达.结果 97份胃腺癌组织中30例LMP-1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30.9%,EBV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和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p16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阳性率为63.91%,p16过度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不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EBV感染与p16阳性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①EBV感染在胃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②胃腺癌组织中p16蛋白过度表达是频发事件,p16是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③EBV感染与p16异常表达在胃腺癌发生中是两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Han J  He D  Feng ZY  Ding YG  Shao CK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2):798-803
目的 观察鼻咽癌高发区广州地区EB病毒相关胃癌的构成比、临床病理特征、EB病毒的潜伏类型,并初步探讨DNMT1、p16和cyclin D1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676例胃癌采用组织芯片和EBER1原位杂交的方法筛选EB病毒相关胃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EB病毒潜伏期膜蛋白(LMP)和DNMT1、p16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在676例胃癌中,45例EB病毒阳性(6.7%),EB病毒相关胃癌以男性为主,主要发生在胃的中上2/3,以弥漫型多见(P<0.05).EBNA1和LMP2A的阳性例数分别为42例(93.3%)和24例(53.3%),EBNA2、LMP1和ZEBRA均未见表达.DNMT1、p16和cyclin D1在45例EB病毒相关胃癌的阳性例数分别为35例(77.8%)、10例(22.2%)和29例(64.4%),在40例EB病毒阴性胃癌的阳性例数分别为20例(50.0%)、25例(62.5%)和12例(30.0%),3个分子在两组胃癌的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关(P<0.05).LMP2A与DNMT1、DNMT1与p16、p16与cyclin D1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广州地区EB病毒相关胃癌占胃癌构成比的6.7%(45/676),EB病毒的潜伏类型部分为Ⅰ型,部分介于Ⅰ型和Ⅱ型之间.LMP2A、DNMT1、p16和cyclin D1的相互作用在EB病毒相关胃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相关胃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约10%的胃癌组织中可检测到EBV,研究显示:EBV感染能使原代培养的正常胃上皮细胞永生化,EBV相关胃癌是由一个EBV感染的细胞单克隆增殖形成,提示EBV感染在EBV相关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EBV相关胃癌的诊断、病毒存在形式和基因表达、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以及EBV对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学类型T细胞淋巴瘤 (TCL)与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83例 (6种类型 )TCL进行研究 ,包括低度恶性 30例 (其中小多形 2 1例、小淋巴细胞性 9例 ) ,高度恶性 5 3例 (其中大 /中多形 31例、淋巴母细胞性 9例、间变性大细胞性 7例、透明细胞性 6例 )。采用PCR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 (EBV DNA)和ISH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 )。结果 :每种类型TCL均有EBV的阳性表达 ,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之间EBER 1/ 2表达率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各种类型TCL的发生发展均与EBV感染有关 ,但高度恶性组EBER 1/ 2的表达比低度恶性组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