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伽玛刀对侵袭前中颅窝底颅外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侵袭前中颅窝底的颅外恶性肿瘤实施了伽玛刀治疗,肿瘤的病理性质包括鼻咽癌、上颌窦鳞癌、腮腺混合瘤恶变及泪腺囊性腺样癌。肿瘤体积05~311cm3(平均136cm3),周边治疗剂量13~20Gy(平均179Gy),周边剂量曲线30%~60%(平均433%)。结果:随访3~11个月(平均675月),其中6例(7个病灶)影像学检查提示有5个病灶体积缩小,1个病灶消失,另1个病灶无变化。全组临床症状无加重。结论:伽玛刀对于侵犯前中颅窝底的颅外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改进。方法 采用经扩大前颅窝底入路对5例颅鼻眶沟通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3例,近全切1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5例嗅觉均丧失,全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该入路切除颅鼻眶沟通肿瘤,具有显露好,颅底重建可靠等优点。突向中颅窝侧方较多的肿瘤则需结合颞部入路,对不能用颅骨内板行骨性重建者采用自体的额骨条重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颅面联合径路行前颅窝鼻部肿瘤切除术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面联合径路行前颅窝鼻部肿瘤切除术二例范道生刘涛杨平常例1女,19岁。渐进性鼻塞、头痛、视物模糊1年,3个月来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力下降,在外院神经外科行前颅窝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为骨巨细胞瘤。术后头痛减轻,但鼻塞、视力减退加重。检查见右鼻腔...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一例颅颈结合部畸形。方法 回顾性报告一例颅颈结合部畸形,并复习文献,以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41岁男性病例,因走路不稳,左下肢无力及疼痛,视物模糊,眩晕,呕吐及头痛7年入院,CT检查除脑室扩大外无异常,初诊为“脑白质萎缩性病变”,4年后症状加重再次入院,经MRI及眼震电图检查等,确诊为Arnold-Chniari畸变,颈髓空洞症和骶椎椎管内囊肿,行后颅窝减压术,术后1年随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 本病主要症状为椎体束征,平衡障碍,共济失调,视物模糊,进行MRI检查,眼震电图检查等可确诊。  相似文献   

5.
颅面联合进路术式的应用使得侵犯颅底肿瘤手术切除变得安全多了。该作者重点报告累及前颅底之晚期恶性上皮肿瘤行颅面切除术后有关并发症及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手术禁忌证包括:广泛额叶侵犯,海绵窦或视交叉侵犯、中颅窝侵犯、远隔转移或病人状况极差。自1981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间研究84例前颅底肿瘤行颅面联合切除(CFR),回顾57例晚期面中部恶性上皮肿瘤,包括43例基底细胞癌,14例鳞状细胞癌。病人分二组,I型:病变范围小,在鼻眶区,侵犯眶顶、筛窦或额窦;I型:病变范围广泛。有破坏性,直接侵犯前…  相似文献   

6.
肾腺泡细胞癌转移至蝶、筛窦及前颅窝底1例报告廖建春,郑树文肾癌在临床上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脊椎、骨骼及肺部,转移至蝶筛窦及前颅窝底的较为少见。我们在近期遇1例肾腺泡细胞癌术后6年转移至蝶、筛窦及前颅窝底病人,现报告如下。男性,61岁。因右鼻出血反复发作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中颅窝底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CT特点,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注意点。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4例外伤性中颅窝底硬脑膜外血肿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4例均经手术治疗,术中实际血肿量大于估算量;术后恢复良好14例,中残1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和死亡各2例。结论急性中颅窝底硬脑膜外血肿病情发展迅速,CT估算血肿量往往少于实际血肿量,临床应放宽手术标准,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8.
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许庚  李源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6):443-446,I003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颅底进路手术的可行性和适应证范围。方法 分别采用经鼻内镜前颅底进路和蝶窦后上壁进路完成前颅窝异物取出术、前颅窝嗅神经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切除术、侵入前颅窝的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侵入中颅窝的巨大蝶窦囊肿切除术、原发性中颅窝鞍旁岩尖部胆脂瘤切除术、侵入鞍区的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共9例。结果 9例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除1例低分化鳞癌鞍区占位性病变术后2年死于其他非相关性疾病外,另外良性(5例)和恶性(3例)占位性病变随访1-7年未见复发。结论 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疾病外,另外良性(5例)和恶性(3例)占位性病变随访1-7年未见复发。结论 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有经鼻内镜手术的可能性,但是适应证选择应非常严格,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技巧和经验,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对范围局限的恶性病变,应强调手术后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颅面神经胶质瘤为含非中枢神经系统或蛛网膜下胶质组织的先天性神经源性肿瘤,多在出生后不久发生。该作者报告10例依面中线区神经胶质瘤的诊治经验。患者年龄4月~12岁,分别位于鼻腔、眉间和鼻额维,其中3例侵入颅内。鼻外病变表现为光滑、固定、非任缩性肿物。鼻内者则表现为红色、固定、非压缩性息肉样肿物。术后病检证实肿瘤为不同比例的神经胶质和纤维组织。术后随访8年,无复发,精神、智力发育正常。该作者指出颅面神经胶质瘤是胚胎期突出于鼻前间隙的硬脑膜想室未退化所致。其突出方式、内容物不同,从而形成眉间或鼻腔的神经胶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头面部颅外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特点。方法 对11例头面部颅外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 肿瘤病变部位:眶内5例,鼻腔2例,颞窝、颞下窝各1例,顶枕部2例。手术入路颅面联合入路2例,眶外侧入路1例,鼻侧切开术2例,眶内容物剜除术1例,颞窝、颞下窝入路各1例,额眶入路1例,顶枕部肿瘤表面入路2例。11例均行手术治疗。全切肿瘤9例,近全切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行放疗,1例2年后复发行X刀治疗。随访期6个月至7年均存活。结论 头面部颅外脑膜瘤是少见的病例,主要表现出所在部位的局部症状,对不易活检的部位,术前定性诊断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全切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上颌骨掀翻复位术在良性涉颅鼻腔鼻窦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涉颅良性鼻腔,鼻窦肿瘤的手术治疗手术。方法 报道6例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侵及颅底的病例,其中骨化纤维瘤3例,骨瘤1例,骨软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Ⅰ ̄Ⅱ级)1例,均采用1侧上颌骨掀翻复位术及颅面联合进路手术切除肿瘤,全部切除肿瘤4近,近次全切除2例。结果 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 ̄3年,5例无异常,1例骨化纤维瘤术后2年复发。结论 上颌骨掀翻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涉颅良性鼻腔、鼻窦肿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涉颅良性鼻腔、鼻窦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报道6例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侵及颅底的病例,其中骨化纤维瘤3例,骨瘤1例,骨软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I~I级)1例,均采用1侧上颌骨掀翻复位术及颅面联合进路手术切除肿瘤,全部切除肿瘤4例,近次全切除2例。结果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2~3年,5例无异常,1例骨化纤维瘤术后2年复发。结论上颌骨掀翻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涉颅良性鼻腔、鼻窦肿瘤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13岁,因面中部逐渐隆起2年余。近一年余鼻塞、双眼外突,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就诊时经X线片、CT片、细胞学等检查初步诊断为纤维瘤。于1994年7月12日收住院。病人面中部以鼻背为中心向前及两侧隆起,鼻腔不通气。双眼球向两侧外前方突出。右眼球活动不灵,失明。左眼球活动尚好。视力4.3,右眼视乳头苍白,左眼视乳头颜色变淡。X线片示,肿物向周围广泛扩张,肿物区呈现散在的斑点状钙化及团状钙化。蝶鞍上方示弧形壳状骨影。前床实及煤鞍底前部骨质破坏吸收。右眼眶上及鼻骨内呈吸收状。颅前四底部密度增高。…  相似文献   

14.
蝶窦手术致颅脑穿通伤脑脊液鼻漏死亡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9岁,入院前1周因反复头痛,食欲不振,MRI检查发现左侧蝶窦内致密影(图1),提示蝶窦肿瘤,在外院行经鼻中隔入路蝶窦手术,术中发现手术损伤穿通亟底,取大腿皮肤修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和总结中颅窝脑膜瘤术中保护蝶顶窦引流静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55.5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3年。27例患者侧裂静脉呈蝶顶窦优势引流者15例,非优势引流者12例。所有患者均经额颞筋膜间入路行脑膜瘤切除术。结果 27例中颅窝脑膜瘤患者中Simpson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术中3例蝶顶窦非优势引流者,因肿瘤包绕粘连,给予电凝切断。术后无1例死亡。术后1例因脑水肿加重行二次手术去骨瓣减压。随访2~13年,平均随访5.5年,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 中颅窝脑膜瘤常累及甚至包绕蝶顶窦引流静脉,术前要详细评估静脉引流情况,术中要重视该静脉的保护,锐性分离解剖保留引流静脉,才能减轻术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颅沟通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以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方法上颌、鼻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1例,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乳头状癌2例及脑膜瘤1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4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恶性嗅神经上皮瘤;鼻锥额骨转位切除1例为鼻颅沟通脑膜瘤。结果17例患者中,2例脑膜瘤患者中的1例脑膜瘤累及海绵窦的部分肿瘤未能切除,另1例完整切除术后7年无复发迹象;1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10例,术后1年余死亡1例,存活3年以上7例,5年以上5例;颅面联合入路5例,术后6个月余死亡1例,术后存活3年以上4例,5年以上2例。全部病例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结论上颌鼻锥转位合并额或颞下入路是切除鼻颅沟通瘤的最佳入路,鼻锥额窦前骨壁转位适于切除额窦发育良好颅内侵犯较局限的鼻颅沟通瘤,颅面联合入路适于面骨被累的鼻颅沟通瘤。  相似文献   

17.
颅-面联合径路前颅底区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完整切除侵及前颅底区肿瘤,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其中单用带血管蒂帽状腱膜-颅骨膜瓣4例,帽状腱膜-颅骨膜瓣加肋骨片或钛网板各2例修补颅底.8例未做颅底重建.结果肿瘤全切16例,无1例手术死亡、长期脑脊液漏或/和颅内感染,5例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存活3~5年;3例存活1~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另4例在2年内分别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4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诊1~7年未见复发.结论颅-面联合径路前颅底区肿瘤切除术,具有术野大、显露清楚、安全可靠,有利于肿瘤整块切除.硬脑膜修补和颅底重建,可有效地防止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经蝶手术治疗小儿颅咽管瘤的原则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1982年1月-1999年6月收治的25例小儿颅咽管瘤(paediatric craniopharyngioma,PCP)采用经蝶入路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5例PCP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和治疗结果,本组均经CT或MRI扫描确诊,经蝶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2.0%(13例)肿瘤全切除;32.0%(8例)次全切除;16.0%(4例)部分切除,肿瘤未能完全切除的原因是瘤体与下丘脑及血管的粘附较紧,或为较大的钙化,术后无死亡,20例获长期随访(平均3.6年),其中17例(85.0%)恢复良好,3例(15.0%)肿瘤复发,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对PCP采用CT或MRI进行诊断并选择合适病例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科与神经外科协作对7例侵犯前颅底的鼻腔及鼻窦肿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鼻中隔软骨瘤恶变、上颌窦筛窦前颅窝黑色素瘤、蝶骨嵴神经纤维瘤、额窦横纹肌肉瘤、筛窦骨瘤并脑脊液漏各1例,嗅沟脑膜瘤2例。结果6例存活,随访3~5年以上无复发,其中1例(额窦横纹肌肉瘤)术后半年肿瘤复发死亡。本文对侵犯前颅底肿瘤的手术指征、诊断方法、手术进路及术式结合病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中颅窝盖板低位对耳后进路清除上鼓室病变的影响,探讨中颅窝盖板低位的分度标准.方法 对87例影像科报告中颅窝盖板低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CT图像进行冠状位重建,沿外耳道上壁最高点作水平切线L1,自该层面出现上半规管结构的最高点作水平切线L2,沿该层面的中颅窝盖板最低点作水平切线L3,测量L1~L2距离 a和L1~L3距离b,计算b/a值r,依据r值将中颅窝盖板低位分为正常、轻、中、重及绝对低位,与3位手术医生术前评估及手术记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医生根据不同的r值,不同观点如下:①当r<1/4时,不认同影像科提示的中颅窝盖板低位;②当1/4≤r<1/3时,认同中颅窝盖板低位,但手术记录中未提及;③当1/33/4时,清除上鼓室病变时非常困难,中颅窝盖板低位导致的耳后进路已不可避免的要磨除外耳道后壁.结论 可依据r值可将中颅窝盖板低位分无、轻、中、重及绝对低位"5度",轻度对耳后进路清除上鼓室病变无影响,中度耳后进路清除上鼓室病变存在困难,重度经耳后进路清除上鼓室病变部分需要磨除外耳道后壁,绝对低位时磨除外耳道后壁已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