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体或同种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血小板而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根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两种:胎母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与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相似的综合征。父亲遗传给胎儿的粒细胞抗原,刺激母体产生的抗体IgG,易通过胎盘与胎儿相应的粒细胞发生反应,并可以引起新生儿选择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可见于第1胎的婴儿。这种特异性粒细胞抗原称为NA_1、NA_2、NB_1,NC_1通过具有特征的母体血清首先被鉴定。其它特异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体或同种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反胎儿血小板而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根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两种:胎母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约占存活婴儿的2/10,000。该症继发于经胎盘获得的母体抗胎儿血小板抗体所致的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常呈良性经过,在分娩后1~16周趋向自限,但可引起分娩前或分娩时胎儿全身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出血。新生儿血小板抗原1(PLA1)阳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复现率高达75%。该症的诊断依据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母体血小板数正常,母体血清内证实IgG型抗体仅与父亲和孩子的血小板起反应,而不与自身血小板起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各种疾病,包括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推荐应用静脉的免疫球蛋白(IVIG)。IVIG疗法的并发症少见。现报告1例新生儿用IVIG后发生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男婴,出生体重1425克,胎龄36周。因胎儿窘迫行剖腹产。Apgar评分1分钟5分,5分钟8分,除生长发育迟缓外,查体在正常范围。生后1小时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WIG)能有效地防治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病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相同的发病机理。基于这一理论,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应用大剂量WIG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但患儿出现黄疸后应用大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能有效地防治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病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相同的发病机理.基于这一理论,国外研究表明,新生儿应用大剂量IVIG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溶血病,但患儿出现黄疸后应用大剂量IVIG能否减轻黄疸、降低贫血的发生率,报道较少见.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亲体内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同族异体抗体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血小板引起 ,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三类 :胎母同族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和新生儿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各类的治疗不同 ,预后不同 ,在随后的妊娠中 ,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产生的同种被动免疫疾病.新生儿非ABO溶血病是由不规则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临床表现为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和黄疸,甚至发展为核黄疸,严重可致死亡.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新体内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同族异体抗本通过胎盘作用于胎儿血小板引起,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据抗体的形成机制可分三类:胎母同族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妊娠相关的自体免疫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和新生儿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各类的治疗不同,预后不同,在随后的妊娠中,其同胞受累机率亦不同。正确认识本病可使产科和儿科医师能及时正确处理患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小儿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近年国外资料和旧金山IVIG专题讨论会内容,重点综述了IVIG在小儿血液疾病如急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骨髓移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并对IVIG作用机理、治疗方法、安全性和副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静脉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胎儿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IgG可以通过胎盘由母体主动转运至胎儿体内,胎儿循环中的IgG几乎全部来自母体。在孕期最后一个月,胎儿循环中的IgG接近10g/L,并在足月时超过母体,但早产儿IgG浓度仅为5g/L。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适应证仅有6项:原发免疫缺陷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儿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以及骨髓移植。但目前超适应证使用IVIG非常普遍。大剂量IVIG最初只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现作为免疫调节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免疫性和炎症性疾病。1.新生儿溶血性疾病:Rh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  相似文献   

13.
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onimmune hydropes fetalis,NHF)系指胎儿或刚出生新生儿的全身性水肿,常伴有浆膜腔积液,而无Rh等同种免疫血液学方面的任何证据。Rh同种免疫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在英美等国由于抗D丙种球蛋白的广泛使用,其发生率已显著下降;加之分光光度法测定羊水中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有被动免疫性、同族免疫性及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种,如防治不当,可引起生命危险,现就前二种疾病的防治加以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CD36致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NAIT)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 提高对抗CD36致FNAIT的认识。方法对该院新生儿科2021年4月收治的1例抗CD36致FNAIT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以"抗CD36" "胎儿/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fetal/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ti-CD36"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进行文献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 结合该病例总结抗CD36致FNAIT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特点。结果足月女婴, 母亲G7P1, 既往有4次水肿胎、2次胎死宫内史。孕母妊娠24周脐血穿刺提示胎儿严重贫血, 共予以3次宫内输血治疗, 孕母外周血全外显子组测序:CD36基因c.329330delAC纯合变异, 致病性;患儿脐血CD36基因检测示c.329330delAC杂合缺失。患儿生后转入新生儿科, 查PLT 96...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期脑室出血可能是婴儿脑积水的原因。脑室出血常见于早产儿及窒息后,但也可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并发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可由于母体中存在抗胎儿血小板上父亲抗原的抗体(同族免疫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简称AINT)。大多数AINT的病例,是由存在于98%的人群中的抗血小板特异抗原ZW~(?)(PI_(AL))的同族抗体引起的。而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的母体中缺乏此抗原.典型病例表现为分娩头几小时内皮肤发生瘀点和瘀斑,持续几天至数周。最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溶血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溶血病(HDN)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NAIT)具有相同的发病机理.基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能有效地防治NAIT,人们设想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可用大`量ⅣIG来减轻溶血,降低胆红素水平,从而减少换血次数,降低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胎儿水肿是指胎儿组织内浆液过度积聚。除了皮下组织水肿外,也可以出现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甚至心包积液。胎儿水肿的严重度可按照发生渗出的体腔的数目分级。四级法为0、1、2和3级。分别代表无体腔渗出和1、2或3个体腔渗出。胎儿水肿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免疫性胎儿水肿以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为代表。有关免疫性胎儿水肿内容的综述很多,这儿不再讨论。本文重点综述一下非免疫性胎儿水肿。在1970年,西方国家估计有大约20%的水肿胎儿是非免疫性的。而且,随着Rh免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指母胎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据统计,我国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者占85%,Rh血型不合者占14.9%,MN血型不合者占0.1%,ABO溶血症合并Rh溶血症的病例罕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上以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血型系统,后者又以RHD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常见,而非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报道较少[1-3]。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非抗D抗体引起的新生儿RH溶血病,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在预防及治疗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