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二尖瓣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治疗慢性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效果及中期随访结果 .方法 自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83例慢性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中度35例,重度48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或二尖瓣置换术.男49例,女34例;年龄51~77岁,平均(59.3±7.5)岁.43例二尖瓣成形术包括使用Dacron补片条或自体心包条环缩后瓣环21例,交界处环缩9例,后叶矩形切除9例,St.Jude成形环环缩4例.40例二尖瓣置换术包括机械瓣28例,生物瓣12例.结果 住院死亡3例,二尖瓣成形术组和二尖瓣置换术组住院死亡分别占2.3%(1/43例)、5.0%(2/4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瓣膜置换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二尖瓣成形组(P<0.05),二尖瓣成形组术后6例残余轻度二尖瓣反流(P<0.05)但不影响心功能,两组其他住院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76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3~60个月,平均(20.2±4.9)个月.随访期间二尖瓣成形术7例轻度二尖瓣反流.瓣膜置换组人工瓣功能均良好,3例出现抗凝相关并发症.随访远期死亡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术和二尖瓣置换术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61%.结论 对于慢性中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二尖瓣成形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好,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5岁以下二尖瓣病变患儿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2例5岁以下的二尖瓣病变患儿进行二尖瓣置换手术.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58个月,平均(26.2±18.1)个月;体质量5.6 ~13.0 kg,平均(9.6±3.8) kg.患儿有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或(和)明显的二尖瓣狭窄,均伴有明显的心功能衰竭.3例为二尖瓣成形术后再行二尖瓣置换术.均置入机械瓣膜,9例采用17 ~ 23号主动脉瓣反向置入,3例采用25~27号二尖瓣正向置入.结果 手术死亡1例(8.3%).术后心律失常2例,轻度溶血2例,经治疗均恢复正常.11例生存患儿心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异常情况.结论 严重二尖瓣病变对小年龄儿童的心功能影响极大,尽早手术干预是惟一的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是二尖瓣成形手术效果不佳患儿的最后选择.采用型号相对较小的主动脉瓣倒置置入二尖瓣环内,基本解决了机械瓣瓣膜-患者不匹配的问题,但置入小型号机械瓣的患儿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可能较大;小年龄儿童有良好的抗凝依从性,但需加强监测抗凝指标,以防发生出血和栓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各种病因导致二尖瓣后叶脱垂伴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人工瓣环植入术.术中通过注水试验、经食管超声检查成形效果,术后通过心功能改善情况和心脏彩超复查结果来判断二尖瓣成形手术的效果.结果 全组无死亡,术中注水试验效果良好,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反流消失或微量反流.术后平均随访14.5个月(6~24个月),左心房、左心室径缩小(P<0.05),二尖瓣反流0~Ⅰ级27例,Ⅱ级32例,Ⅲ级3例,无明显收缩期前向移动.心功能Ⅰ~Ⅱ级58例,Ⅱ~Ⅲ级4例.无患者再次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 二尖瓣后叶矩形切除术是治疗二尖瓣后叶脱垂的首选手术方法,掌握正确的手术方法,结合术中多次注水试验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成形效果,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Ⅱ级3例.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较好,术后左心室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其中二尖瓣大量反流9例,中量反流3例,均有心肌梗死史,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4例,Ⅳ级4例,均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同期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为Ⅰ~Ⅱ级.随访3~59个月,无远期死亡,亦无抗凝和机械瓣膜引起的并发症,患者心功能仍为Ⅰ~Ⅱ级.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均较术前缩小(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伴缺血性中至重度二尖瓣反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二尖瓣置换术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对于合并巨大左心房与慢性心房颤动(AF)的二尖瓣病变患者,我们尝试在行二尖瓣置换术与射频消融术同时加行左心房折叠术(LAP),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和慢性AF的患者,按是否处理巨大左心房分为二尖瓣置换术与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同时加行左房折叠术(LAP)组23例和二尖瓣置换术与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对照)组25例.患者一般资料详见表1.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61例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30例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术(研究组),31例二尖瓣后叶矩形(楔形)切除成形术(对照组),比较术前、出院和随访时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 随访3~106个月,平均(42 ±34)个月,左心房、左心室径缩小(P〈0.05),NYHA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研究组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1例、心律失常1例.对照组死亡1例、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心律失常1例.研究组免再反流比例(97 ±6)%,对照组免再反流比例(97 ±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及随访均未出现SAM征.结论 二尖瓣后叶三角形切除成形术是一种更简单、更易行、远期疗效也较好的手术方法,与矩形切除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病变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效果不佳,使有些学者对患严重肺动脉高压的二尖瓣患者手术望而生畏,甚至认为是二尖瓣置换术的相对禁忌症.作者对88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PAP)70mmHg以上的患者施行二尖瓣手术(64例二尖瓣置换术,占73%,24例直视二尖瓣切开术,占27%),作了回顾性复习,占总共697例二尖瓣手术中的12.6%(不包括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同时置换的患者).同时进行三尖瓣重建者10例(11%),冠状动脉搭桥5例(5.6%).84%的患者采用高钾停跳液做心肌保护,1979年前14例仅用浅低温缺血停跳(16%).全部使用机械瓣并接受长期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总结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远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1993年1月至2008年1月261例因中、重度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 围术期死亡7例,生存254例,生存患者二尖瓣成形效果良好.230例随访≥36个月,平均(77.3±30.3)个月,随访率90.6%;24例失访.多因素Cox regression分析显示,年龄≥60岁、左心室射血分数<0.50、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术后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射血分数<0.50、心功能(NYHA)Ⅲ-Ⅳ级、前瓣叶脱垂是术后远期二尖瓣再次中、重度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形环或塑形带成形是术后远期二尖瓣再次中、重度反流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左心室射血分数<0.50、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前瓣叶脱垂、成形环或塑形带成形等因素与中、重度黏液样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后远期不良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经左心房或左心室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左心房(LA)或左心室(LV)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1月至2005年4月,23例病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室壁瘤形成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及室壁瘤手术,同时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经房间隔左心房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10例(A组),经左心室室壁瘤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13例(B组).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首先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然后行二尖瓣成形术和室壁瘤手术.结果 B组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A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住ICU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LA大小、LV大小、EF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左心房、室大小均显著减小(P<0.05),EF显著改善(P<0.05).全组死亡2例,A组、B组各1例,病死率8.7%(2/23例).远期随访A组1例术后7个月因应激性溃疡出血、肝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术后4个月因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术;B组无死亡及二次手术病例.生存者心功能Ⅰ~Ⅱ级,症状明显改善,二尖瓣结构、功能正常或仅轻-中度关闭不全.结论 经左心室室壁瘤切口入路行二尖瓣成形术疗效满意,该术式可将二尖瓣和左心室形态、功能的恢复同时设计,整体构思,相同的术野和同时兼顾手术操作,实现二尖瓣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快速有效的重建;且避免了常规右心房、房间隔或房间沟切口,简化手术操作,减轻心肌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为25例二尖瓣单纯关闭不全的病人实施原位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生物瓣置换(MVR)手术,手术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二尖瓣成形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1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主要病种为房室间隔缺损29例、室间隔缺损25例、动脉导管未闭14例、房间隔缺损14例等,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瓣环扩大58例、瓣叶裂隙37例、前、后瓣叶脱垂36例等.二尖瓣成形方法为瓣叶裂隙缝合34例,Cosgrove环环缩瓣环22例,交界环缩18例,双孔法14例等.术中左心室注水观察、评价成形后二尖瓣反流程度,脱离体外循环后食管超声心动图观察成形结果. 结果全组无死亡,1例因人工腱索断裂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门诊随访二尖瓣反流0 ~Ⅰ级72例,Ⅱ级26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大于或等于45 mm 62例,术后随访左心房、左心室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6.53,7.89,P<0.001).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病理改变较多,根据不同病理改变采取相应的二尖瓣成形方法,甚至需要同时采用多种措施才能获得满意效果;术中行食管超声心动图能为判断手术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传统二尖瓣置换术(MVR)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MVR治疗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行MV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将其分为3组,组1:35例,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组2:19例,保留二尖瓣后瓣瓣下结构;对照组:23例,行传统MVR手术. 结果术后早期对照组和组1各死亡1例,晚期对照组死亡2例,组1和组2各死亡1例.术后3~1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对照组和组2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LVEDD)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组1LVEDD 增大不明显(P>0.01).组1、组2左心室射血分数 (EF)和短轴缩短率(FS)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1). 结论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行MVR时保留二尖瓣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6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微创小切口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4.2±11.2)岁;二尖瓣狭窄2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7例,二尖瓣狭窄伴二尖瓣关闭不全30例;合并三尖瓣反流19例;均行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收治200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对照组),其中男86例,女114例;年龄(49.4±13.2)岁;二尖瓣狭窄8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66例,二尖瓣狭窄伴二尖瓣关闭不全49例;合并三尖瓣反流76例;均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主动脉阻断时间、住ICU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二次开胸止血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无院内死亡,两组院内死亡率、体外循环时间、二次开胸止血率、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和伤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小切口组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0.2±3.1)h vs.(15.2±7.1)h,P=0.008]、术后胸腔引流量[(92.0±28.0)mlvs.(205.0±78.0) ml,P=0.000]、术后输血量[(0.8±1.6)U vs.(1.9±2.1)U,P=0.006]、住ICU时间[(14.0±8.0)h vs.(26.0±12.0)h,P=0.003)和住院时间[(14.8±4.6)d vs.(19.7±3.2)d,P=0.006]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 结论 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在手术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相当,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右胸微创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在术后恢复上显著优于传统二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科领域对微创技术的需求,内镜辅助或完全内镜下外科手术开始飞速发展[1].心脏外科微创技术也在经历了胸骨旁小切口、电视胸腔镜及声控腔镜辅助心脏手术等技术阶段后迎来了机器人不开胸微创心脏手术的时代[2].二尖瓣成形术目前已被公认为可以取代二尖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首选术式[3],相对二尖瓣置换术,二尖瓣成形术可以更好地保留瓣叶及瓣下结构,减少术后抗凝及其栓塞或出血等并发症;另外二尖瓣成形术能更好地保留左心室功能,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远期效果良好.现就目前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成形技术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6岁。因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3.5年,反复发生心累、气促5个月余入院。患者3.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而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所使用瓣膜为St.Jude机械瓣,二尖瓣机械瓣25 mm。  相似文献   

17.
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3DTTE)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的可靠性.方法 接受二尖瓣修补成形术的二尖瓣脱垂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15~64岁,体重43~118 kg,ASA Ⅱ~Ⅳ级.患者术前进行3DITE检查,术中行多平面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2DTEE)检查,以术中探查为标准计算3DTYE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3DTTE与2DTEE的定位诊断结果 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3DTTE图像满意率为93%,2DTEE图像满意率为100%;3DTTE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的敏感度88%、特异度95%、准确度93%;3DTTE与2DTEE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的结果 一致性满意(K=0.88,P<0.01).结论 3DTTE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较高,临床上可考虑作为2DTEE的替代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分析"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1999年8月至2007年7月完成了128例"缘对缘"(edge to edge)二尖瓣成形术,分析其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随访46.8个月(1~97个月),无二次手术率96.9%,生存率98.4%.5例(3.9%)复发二尖瓣中、重度反流,其中4例(3.1%)行二尖瓣置换,1例早期缝线撕脱二次手术后死亡,1例拒绝二次手术而死亡.3例(2.3%)轻度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Ⅰ级,仍在随访中.其余120例二尖瓣反流明显减轻(术前3.4对术后1.1,P<0.05),心功能(NYHA)级别明显改善(术前2.4级对术后1.1级,P<0.05).术后二尖瓣口面积平均为(2.45±0.70)cm2.左室舒张末径显著缩小[术前(57.9±9.0)mm对术后(48.6±7.6)mm,P<0.05].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改变(术前0.61±0.08对术后0.60±0.06,P=0.03).结论 "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的安全、有效方法,早、中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疾病的临床应用经验,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6年8月施行部分可曲性人工瓣环二尖瓣成形术治疗259例二尖瓣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疾病的病理分类为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16例,二尖瓣感染性心内膜炎16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3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0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4例.围术期采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围手术期和随访中生存率、二尖瓣反流率、二次手术率.结果 259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4±30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05±37min.术后围术期生存率为96.5%(250/259),无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发生率为93.4% (242/259),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冠状动脉狭窄发生.术后随访45±28个月,随访60个月时的生存率为93.8%(243/259);无二次手术率为96.1%(249/259).术后LVEDD由术前的62.60±10.19mm缩小至52.88±8.67mm, LVEF由术前的57.91%增加为61.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中无或微量反流188例(72.6%),轻度反流62例(23.9%),中度反流8例(3.1%),重度反流1例(0.4%),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 这种部分可曲性人工二尖瓣瓣环成形技术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心脏二尖瓣病变伴主动脉瓣病变的病人中,部分为轻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AR),治疗二尖瓣病变的同时,对主动脉瓣的处理颇有争议.我们分析20年来609例术中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时对主动脉瓣采取不同处理方法的病例资料,总结治疗经验,探讨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