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梁卉  邓昊  郑文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0):1161-116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患病率仅次于老年痴呆,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共同参与PD的发病。目前已定位16个基因位点并克隆了11个致病基因,其中位于PARK9上的ATP13A2基因与Kufor-Rakeb综合征(Kufor-Rakeb syndrome, KRS)和早发型帕金森病(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 EOPD)相关。本文将对PD患者中ATP13A2基因突变和功能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作用,探讨DBS对PD震颤、肌僵直、运动缓慢的疗效及术中靶点的确定。方法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中间核(Vim)慢性电刺激术对4例PD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例DBS于STN、1例DBS于Vim。结果3例STN术中刺激发现,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1例Vim术中刺激发现,患者的震颤和运动缓慢得以改善。4例PD患者经过1~3次的调试,4~6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不如短期疗效,但仍较术前有较大改善,通过调节程控参数,可以达到满意。其运动部分(UPDRS)评分,术后改善率43%~48%之间。1例合并上肢疼痛患者经3次调试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2年后取出埋藏电极。4例患者均没有出现永久性并发症。结论STN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僵直、运动缓慢等主要症状;Vim的DBS能改善PD的震颤和运动缓慢。DBS是治疗PD双侧症状的优选方法,其可逆性对患者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1])。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纹状体神经元退化、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和死亡以及残存的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2,3])。P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环境、老龄、氧化应激等均可能参与PD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  相似文献   

4.
枕叶癫癎     
在部分性发作患者中,枕叶癫癎较为常见。现结合近年文献作一回顾。33 1-11 枕叶癫癎的临床症状[1~4]通常为简单性部分性发作或继发全身性发作,是以无外界相应刺激的视觉发作为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迅速的视觉异常:阴性症状有盲点、偏盲和黑朦,阳性症状有火花闪光及光幻觉,出现于距状裂发放至对侧视野,也可向全视野扩展。  视幻觉:最常见,可达50%~70%,多呈简单视幻觉,如短暂色光闪烁,多数呈球形可移动,复杂性视幻觉少见,如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景象。自见幻觉及与经历有关的视觉体验,这些发作起源…  相似文献   

5.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易发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徐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以及情绪情感障碍和睡眠紊乱等非运动症状[1]。PD发生时,纹状体负责感觉运动控制的尾壳核(posterior pu-tamen)内多巴胺(dopamine, DA)最先减少,导致习惯化行为(如步行)的严重缺损;PD患者逐渐依赖于背内侧纹状体(dorsomedial striatum, DMS)的目标导向控制系统驱动行为执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ARKIN基因与中国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型帕金森病(autosomal recessive early-onset Parkinson’s disease,AREP)家系的关系。方法 对3个AREP家系的6例患者和23位成员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并进行PARKIN基因PCR扩增,产物通过变性高压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mnatogmphy,DHPLC)进行突变检测,阳性结果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的PARKIN基因外显子均扩增成功。DHPLC检测和基因测序发现一个家系中存在PARKIN基因杂合Gly284Arg突变,另一个家系中存在PARKIN基因Ser167Asn多态性,且患者均有环境毒物接触史。结论 PARKIN基因杂合Gly284Arg突变在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可能导致发病。PARKIN基因Ser167Asn多态性是帕金森病的易感因素,汞中毒与其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发病。  相似文献   

7.
人类疱疹病毒8(Human herpesvirus-8,HHV-8)又称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是一种新的肿瘤病毒,目前被认为是卡波氏肉瘤(Kaposi’ssarcoma,KS)致病因子,并且与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和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相关。该病毒编码大量蛋白,包括潜伏感染相关蛋白、裂解感染相关蛋白和HHV-8特有基因表达蛋白,在KS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路易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主要有四大症状:静止性震颤、强直、动作缓慢及姿势协调性障碍等。同时还发现PD存在认知功能下降、情绪障碍等非运动症状。有研究报道超过80%的PD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PD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VEP及Webster改良评分进行检测,并比较差异。结果:PD患者VEP的P100潜伏期(120.3±12.8)ms较对照组(107.2±10.5)ms明显延长(P〈0.05);P100潜伏期与病程和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l=0.48,r2=0.42,P〈0.05)。结论:VEP对PD的早期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客观地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多项睡眠网(PSG)表现。方法:采用UPDRS-III评分、HoehnYahr评分及用药调查表分别对28例P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病程、多巴胺能药物应用等情况进行评定和计算,并结合全夜可移动的同步视频多项睡眠网(V—PSG)监测进行分析比较各项睡眠结构、睡眠进程以及睡眠相关事件。结果:利用同步V-PSG并结合临床病史,发现28例PD患者中有14例(占50%)伴有RBD。PD伴RBD组的病程[(6.76±3.44)年]较PD不伴RBD组病程[(2.96±1.99)年]长,其Hoehn—Yahr评分为(3.21±0.89)、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1期(N1)百分比[(23.56%±13.64)%]、醒觉指数[(54.41±36.45)次/h]、睡眠期周期性腿动指数(5.9次/h)较PD不伴RBD组的相应值[(2.21±0.80)、(11.47%±7.34)%、(26.55±17.25)次/h、1.5次/h]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患者间的UPDRS-III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睡眠效率、N2、N3、REM睡眠期百分比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PD伴RBD患者中有3例(占21%)出现相关睡眠致伤。结论:同步V—PSG结合临床病史可以提高RBD诊断的准确性。PD伴RBD患者可影响部分睡眠结构,还可能存在相关睡眠致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在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疾病易感性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对上海汉族人中145例PD患者和184名正常人进行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分型,并作与PD的遗传关联研究。结果 PD患者与正常对照间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两种多态与PD亦无关联(P值均大于0.05)。结论 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γ-synuclein基因C243G和A377T多态与散发性PD无关。  相似文献   

12.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残留的神经元胞浆中有Lewy小体形成。由于多巴胺含量显著不足,导致乙酰胆碱(Ach)递质功能处于相对优势,从而引起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PD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PD治疗的研究[3-5],主要集中在DA-Ach轴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的防治,其次是立体定向深部脑刺激(DBS)和脑内核团毁损等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DA含量明显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PD病变部位变性的DA神经元位置局限、主要投射区纹状体的解剖位置清楚,因此PD较适合于神经移植治疗。因为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胚胎神经组织移植入帕金森病患者体内存活率很低,还须从营养支持和局部免疫保护方面进行改进。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能够分泌许多营养、调节、免疫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注射右侧黑质致密区(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制作PD大鼠模型,进行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行为学观察、电镜、尼氏染色观察中脑VTA神经元的改变、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织化学ABC观察其DA能神经元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见PD大鼠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学改变。结论:中脑VTA 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APO能诱导6-OHDA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联合应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T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的价值。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采用MVD治疗58例三叉神经痛病人,以术中使用电生理监测的30例患者为试验组,未使用这两种电生理监测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有效率(三叉神经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及眩晕、听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有效率为93%(28例),发生眩晕1例(3%)和听力下降1例(3%);对照组术后有效率为68%(19例),发生眩晕8例(29%)和听力下降9例(32%)。两组MVD治疗疗效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MVD中,联合应用TSEP和BAEP作术中监测能较好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三叉神经MV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以往研究表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发生是由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而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PD患者以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PD发病与老龄因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研显示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到1~2%。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PD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目前对于导致神经元变性发生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氧化应激的增加是PD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神经组织因其高氧耗和高脂肪含量,比其它脏器对氧化应激更敏感。随着需氧生物线粒体呼吸的出现,一些副产物也伴随产生,主要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形式~[1],其以非特异方式与核酸、蛋白质和膜脂质反应,引起基因突变、损伤或酶活性丢失以及膜渗透性的改变~[2]。氧化应激也可产生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和亲电反应体(reactive electrophilic species,RES)。这些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8.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ts),由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1817年)在他的《震颤麻痹分析》(Essayon the shaking palsy)一文中首先描述~([1]),被认为是第二大与年龄相关的、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丢失导致纹状体DA递质减少为特征的渐进性、不  相似文献   

19.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高发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1]。以往研究表明,线粒体动态变化失衡,是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和帕金森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2-4]。X连锁犰狳重复蛋白3(Armadillo repeat containing,X-linked 3,Armcx3),也称为上皮癌中X染色体缺失  相似文献   

20.
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常见的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等。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进行性的神经元损伤。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并涉及许多至今未知的因素,目前尚无有效的干预措施,故阐明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的发生机制十分重要。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是一类调节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和维持神经元功能的天然蛋白质,在神经系统的发生、发育、营养、存活及损伤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是神经元存活和发挥功能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讨论NTFs与神经元退行性变疾病特别是AD和PD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