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血糖,每例记录48-72 h,共计完整记录220 d。以睡前血糖≤4.4 mmol/L,≤5.0 mmoL/L,≤5.6 mmol/L,≤6.1 mmol/L,≤6.7 mmol/L,≤7.2 mmol/L,评估这些患者的夜间低血糖(《2.8 mmol/L)的发生情况。26例患者39夜发生夜间低血糖,他们的睡前血糖为(4.4±2.6)mmol/L(2.2-12.6 mmoL/L)。在睡前血糖≤6.7 mmol/L时ROC曲线下面积达最大值(0.359±0.046),其阳性预测值25.0%,阴性预测值91.7%。CGMS是诊断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时发生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情况及与睡前血糖或晚餐后血糖的关系。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07—2008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血糖达标后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低血糖(血糖≤3.9 mmol/L)发生率为79.5%,较严重的低血糖(血糖≤2.8 mmol/L)发生率为52.3%,其中86.0%的低血糖发生在夜间,患者均无诉不适。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存在相关性(列联系数rp=0.26,P<0.05),晚餐后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p=0.15,P>0.05);当睡前血糖处于4.0~9.9 mmol/L时,夜间低血糖或较严重低血糖的持续时间百分比并无差异(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未察觉低血糖的发生率较高;监测睡前血糖较晚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血糖4.0~9.9 mmol/L时,不主张通过刻意提高睡前血糖来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1 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变化.结果 显示,夜间低血糖多发生在22:00~2:00,与平均血糖及晚餐后3 h血糖负相关,晚餐后3 h血糖4.7 mmoL/L时发生夜间低血糖几率达5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床边血糖监测系统回顾性分析住院T2DM患者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主要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稳步医院用(SureStep Flexx)床边血糖管理系统连续监测睡前及夜间血糖的2505例T2DM患者共14827次血糖数据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睡前血糖与夜间低血糖的关系. 结果 (1)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0.8%(271/2505),总夜间低血糖事件393次,其中严重低血糖发生率15.3%(60/393),轻度低血糖84.7%(333/393).(2)睡前血糖<9.0 mmol/L时,预测夜间低血糖敏感性57.7%,特异性62.3%.(3)男性、≥60岁、胰岛素治疗且睡前血糖<9.0mmol/L的住院T2DM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P<0.05). 结论 住院T2DM患者睡前血糖<9.0 mmol/L时,夜间低血糖发生风险升高,应重视睡前血糖监测,预防夜间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5.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61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1c<7.5%的2型糖尿病人进行连续(72±3)h的血糖监测.结果61例病人全天67.8%±19.3%(48%~89%)的时间在目标血糖(3.6~11.1)mmol/L范围内.53例(86.9%)餐后血糖最高值>11.1mmol/L,高峰时间在餐后(1.6±0.5)h.61例2型糖尿病人共发生临界低血糖事件224人次,其中无症状的108人次,占48.2%;低血糖事件117人次,其中无症状的48人次,占41.0%.16例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69.4%)与45例非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2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夜间尤为明显(79.4%比28.5%,P<0.05).结论大多数HbA1c达标的2型糖尿病人血糖实际控制不理想,存在缺陷,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30例糖化血红蛋白(6.2±0.8)%糖尿病患者佩带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3~5天(每天配合7次的自我血糖监测)分析其血糖波动特点,并与自我血糖监测结果进行比较。CGMS记录的低血糖事件共98次;其中9个病人经历了54次血糖〈40mg/dl;而在病人的指血血糖监测中无一次出现血糖值〈40mg/dl。可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全天血糖,尤其可以准确的捕捉到无症状低血糖,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对于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及动态心电监测(Holter)系统,进行动态血糖及心电的同步监测,观察无症状低血糖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了237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CGMS共记录了477次无症状低血糖(血糖<3.9mmol/l)发作,糖尿病组患者平均血糖(10.6±2.3mmol/l vs. 6.7±1.1 mmol/l)、血糖最高值(15.9±3.5mmol/l vs.10.9±3.1 mmol/l)、MAGE(3.9±1.1mmol/l vs.2.8±1.6 mmol/l)、SDBG(2.5±1.3mmol/l vs. 1.3±0.7 mmol/l)、平均低血糖发作次数(2.7±3.2mmol/l vs. 1.7±1.8mmol/l)均高于非糖尿病组患者(P<0.05)。此外,无论是糖尿病还是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均好发于夜间。与非低血糖组患者相比,无症状低血糖组患者室性早搏、室早二联律及非持续性室速发生次数更多(P<0.05)。结论: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发作是普遍存在的,且好发于夜间。无症状性低血糖和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CGMS)及每日8次指血血糖监测两种方式指导胰岛素泵治疗重症初诊T2DM病人64例,发现CGMS组血糖达标平均天数明显短于指血组[(9.0±3.5)d vs(14.6±4.5)d,P<0.01],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指血组[(0.6±1.1)次/人vs(1.0±2.3)次/人,P<0.05].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6例平均年龄为(77.9±7.8)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3.2±11.5)年、平均糖化血糖红蛋白(HbA1c)为(8.1±2.1)%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人组时的HbAlc水平分为HbA1c≤7.0%组和HbA1c>7.0%组.在进行35.0~94.6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后,分析指尖血糖与CGMS血糖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发时间段及持续时间.结果 CGMS血糖值与指尖血糖的平均差值为(0.05±1.02)mmol/L(P>0.05),两者的相关性好(r=0.96,P<0.05),CCMS能发现更多的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无论是血糖控制较好还是血糖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存在餐后高血糖现象,多发生在早餐和晚餐后2 h.HbAlc≤7.0%组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发生率27.3%,高峰时段为凌晨2:00~4:00,均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反应;HbA1c>7.0%组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发生率8.0%,高峰时段为上午10:00~12:00,有1例患者有低血糖的临床症状.结论 CGMS可全面反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与指尖血糖监测相比,能发现更多的低血糖和高血糖情况,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本文报道13例由优降糖引起的长时间低血糖症,均为1983—1984年间因低血糖首次就诊、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有服用优降糖的病史、血糖低于50mg/dl、用葡萄糖治疗后血糖仍低于50mg/dl超过12小时的患者。本组病例平均年龄76.2(68—89)岁;入院时平均最低血糖为29.8±2.9(10—6)mg /dl。其中7例低血糖发生在用优降糖治疗4开始后1周内,2例在仅服用一次优降糖5mg后即发生低血糖。尽管用20—50%葡萄糖静脉注射和5 10%葡萄糖持续静滴,但仍有8例低血糖状态持  相似文献   

11.
2016年12月到2018年9月T_2DM患者,169例,分为(GLP-1组、DPP-4组、基础胰岛素组)3组。当血糖控制相对稳定(微量血糖测定空腹血糖值4-9mmol/l之间)时予CGMS检查,监测72小时血糖。采用CGMS雷兰RealTime软件2.0版对CGMS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间白天低血糖事件(P0.05)。夜间低血糖事件(P0.05)。GLP-1组与基础胰岛素组、DPP-4与基础胰岛素组的夜间低血糖事件(P0.05),GLP-1组与DPP-4组(P0.05)。不同治疗组:睡前、晚餐后2小时、日平均血糖均值(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P0.05),DPP-4组与基础胰岛素组、GLP-1组与基础胰岛素组间的睡前血糖值、晚餐后2小时血糖均值(P0.05);其余指标(P0.05)。结论 1.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二者均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础胰岛素组。2.GLP-1组与DPP-4组相比,血糖波动幅度更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BMI水平对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我国成人不同BMI水平对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对1994年全国糖尿病协作组经OGTT(75g葡萄糖)证实的25岁以上的糖耐量正常和异常人群15618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体重指数(BMI)不同分成BMI<21、21~、23~、25~、27~及≥30共6组(即G1~G6),糖尿病按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血清甘油三酯≥200mg/dl和胆固醇≥230mg/d1为判定高脂血症的条件,血压≥160/90mmHg为高血压的判断标准.结果随BMI逐渐升高,G1~G6空腹及OGTT2小时血糖(FPG、PG2h)、血浆胰岛素水平(INS)、血压(DBP、SDP)及血甘油三酯水平(FTG)均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BMI25~27组,FPG已达112.9±1.0mg/dl,PG2h达153.5±1.3mg/dl,但平均血压及FTG尚在正常范围.BMI27~30组,FPG已达116.7±0.8mg/dl,PG2h达160.3±1.6mg/d1,FTG达146.9±1.0mg/dl,血压均值达134.4/84.8mmHg.BMI≥30组则更高.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别以是否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血清胰岛素水平、平均血压、血清TC、TG及BMI的分组变量为自变量(分析高血压时自变量中不包括平均血压,分析高脂血症时自变量不包括血脂),调整上述变量后,在上述三种不同因变量下,BMI在G4组后(即BMI≥25以后各组)均与糖尿病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呈独立正相关关系,OR值1.6~6.56.结论BMI≥25后,发生上述三种疾病状态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61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1c<7.5%的2型糖尿病人进行连续(72±3)h的血糖监测.结果61例病人全天67.8%±19.3%(48%~89%)的时间在目标血糖(3.6~11.1)mmol/L范围内.53例(86.9%)餐后血糖最高值>11.1mmol/L,高峰时间在餐后(1.6±0.5)h.61例2型糖尿病人共发生临界低血糖事件224人次,其中无症状的108人次,占48.2%;低血糖事件117人次,其中无症状的48人次,占41.0%.16例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69.4%)与45例非老年组病人无症状性低血糖事件出现率(2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在夜间尤为明显(79.4%比28.5%,P<0.05).结论大多数HbA1c达标的2型糖尿病人血糖实际控制不理想,存在缺陷,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低血糖伴发脑梗塞11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院 1992~ 1998年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后伴发脑梗塞11例病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1例中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70~ 86岁 ,平均 77.1± 6 .0岁。根据 WHO标准 ,空腹血糖 >7.8m mol/L、餐后 2小时血糖 >11.1mmol/L诊断为糖尿病。发生低血糖时测末梢血糖或静脉血糖为 0 .9~ 2 .9mmol/L ,平均 1.7± 0 .7mmol/L。 11例在发生低血糖前均使用降糖药物 ,9例为口服美吡达 15~30 mg/d,或达美康 16 0 mg/d;2例使用正规胰岛素 30 IU/d。追溯病史发现 10例有明确的诱因 ,纳差或进食减少 ,1例在治疗酮症酸中毒过程中持续静滴胰岛素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用胰岛素泵控制老年人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CSII)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疗效.方法CSII组与MSII组患者各30例,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前CSII组空腹血糖显著高于MSII组.结果治疗后CSII组空腹血糖、3餐后2h平均血糖(APBG)和睡前血糖[(6.6±1.2)、(8.5±1.5)和(7.0±1.9)mmol/L]均较MSII组[(8.8±2.1)、(9.6±2.2)和(8.6±2.2)mmol/L]下降显著(P<0.05或P<0.01),达到了预期强化控制水平.CSII组空腹血糖达标率(86.7%)显著高于MSII组(23.3%,P<0.01),两组餐后血糖达标率以及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CSII组比MSII组少用胰岛素约15%.结论控制餐后高血糖2种方法同样有效,但CSII控制血糖,尤其是对空腹高血糖更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减量应用胰岛素的血糖标准.本文对68例DKA患者随机分为A组(13.9mmol/L组,N=32例)及B组(10mmol/L组,N=36).直至酮体转阴.结果A组及B组酮体转阴所需时间分别26.7±5.4h及15.8±4.3h(P<0.01).血糖≤10mmol/L所需时间,分别为24.6±7.1h及13.7±3.9h(P<0.01).两组均无低血钾、低血糖及脑水肿.但A组死亡率(9.38%)要高于B组(2.78%).结论在DKA治疗中,作为减量胰岛素用量并增用葡萄糖液的血糖标准,可定为10mmol/L.  相似文献   

17.
〔英〕/Charbonnel B … // Diabetes.- 1999,48(Suppl 1): A114~A115 罗格列酮(RSG)属噻唑烷类药物,单独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剂量为8 mg/d时即有效。587名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双盲研究,观察RSG 4mg/d和8 mg/d两组与最适量优降糖(GLB)组治疗12个月的药效比较。 受试病人或单纯饮食治疗或随机化前口服6周药物治疗。结果见表。 从研究结果可见,在持续降低空腹血糖(FPG)方面,使用RSG 8 mg/d,12个月以上比适量的GLB更有效;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8 mg/d RSG在降低HbA1c方面,统计学上等同于GLB,过去相反的经验也证明3组治疗结果是相似的;低血糖症状的出现,GLB(12%)较RSG 4 mg/d (<1%)或RSG 8 mg/d (<2%)更常见。另外,此观察过程中无肝损害的证据出现,且RSG可明显降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 GLB RSG RSG (最适量) n=203 4 mg/d n=195 8 mg/d n=189 FPG(mg/dl) 平均基础值 190 190 196 平均变化值±SD -30±45 -25±42 -41±46 P值(RSG比GLB) - 0.210 0.033 降低≥30 mg/dl(%) 48 39 58 达到<140 mg/dl(%) 37 36 51 HbA1c (%) 平均基础值 8.15 8.07 8.21 平均变化值±SD -0.72±1.00 -0.27±1.04 -0.53±1.31 总之,RSG是较GLB为更可选择的一线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 (李明摘矫叔华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血糖控制理想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和指尖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数据,探讨CGMS是否更有利于血糖控制.方法 选择30例HbA1c达标的短期住院患者,进行72h的CGMS血糖监测,同时用指尖血糖监测3d的FBG、三餐后2hBG、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 ,记录血糖数据.结果 CGMS与指尖血糖监测相比,可以更广泛地监测到血糖最高值、最低值(P<0.01),提高高血糖、低血糖的检出率.通过调整治疗,可在短时间内使血糖达到24h的全面、平稳控制(P<0.05).结论 与指尖血糖监测相比,CGMS能够显示全面详细的血糖动态变化情况,较好地评估血糖漂移,为糖尿病患者制订更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30例睡前使用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的T2DM患者使用CGMS监测完整的两昼夜血糖,换用同等剂量的Glargine,再监测完整的两昼夜。结果使用长效与中效胰岛素期间的夜间血糖值相比在胰岛素剂量小于10单位的患者组无明显差异。大于10单位组,血糖控制更稳定,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结论长效胰岛素对于空腹血糖(FPG)的控制优于中效,大于10个单位的,长效可进一步平稳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将38例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治疗组)20例和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对照组)18例,治疗至空腹血糖(FPG)、睡前血糖在目标范围后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分析两组血糖波动性。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FPG、睡前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血糖的标准差、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较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T2DM,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波动性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