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情况下,浅表淋巴结很小,直径多在0.5厘米之内,表面光滑、柔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亦无压痛。当细菌侵入人的机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以杀伤细菌。“斗争”的结果是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使淋巴结肿大,称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还有病毒、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毒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癌细胞在经淋巴转移时也会引起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2.
王秀菊  王倩 《民航医学》1998,8(2):45-47
坏死增生性淋巴结病(NHL)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淋巴结肿大。临床上以颈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为三大特征,病理学上以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伴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而无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现将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0年22例住院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及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结果13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单独侵犯颈外侧淋巴结7例,同时侵犯颈外侧区及面淋巴结、颏下淋巴结各2例,1例侵犯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1例为颈、腋、纵隔、腹膜后区和腹股沟淋巴结同时肿大。肿大淋巴结短径最小0.6 cm,最大2.6 cm,平均1.6 cm。肿大淋巴结孤立存在12例,仅1例有融合。1例因相互融合而密度不均,12例密度均匀并有明显强化,增强后CT值增加19.1~113.2 HU,平均59.1 HU。结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该病的定性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7岁,初教-6飞行教员,飞行时间2768h。1996年11月主诉左锁骨上肿物入空军医院治疗。查体:左锁骨上可触及4个肿大淋巴结,最大约2.3cm×3.0cm,最小约1.5cm×1.5cm,无压痛,质中等硬,移动度良好,表面光滑,无波动感,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余各项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后在局麻下行左锁骨上淋巴结切除术(共切除3个),病理诊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论为飞行暂不合格,地面观察2个月。1997年5月主诉近日来左锁骨上及左颈部又出现多个肿大淋巴结,送上级医院,查体:左颈部及左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步探索组织间隙应用钆喷替酸葡甲胺-白蛋白(HSA-Gd-DTPA)的阳性MR淋巴造影在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西兰兔12只,体重2.0~2.5kg。6只兔单侧后腿肌肉注射蛋黄乳胶,用于建立腘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模型(反应性增生组),另6只兔单侧后腿肌肉接种VX2肉瘤,用于建立胭窝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VX2肉瘤转移组),对侧正常胭窝淋巴结用作对照(正常组)。分析各组胭窝淋巴结在平扫及组织间隙注射0.04~0.05mmol/kgHSA-Gd-DTPA24h后的MR[特征并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平扫时,正常组(共计6个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共计8个淋巴结)和VX2瘤转移组(共计10个淋巴结)均表现为T1WI上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高信号。增强后24h,正常组和反应性增生组淋巴结呈明显的均匀强化,而8个转移性淋巴结分别表现为环状、云絮状和“充盈缺损”等不均匀的强化模式,2个淋巴结为完全不强化。结论 织间隙应用HSA-Gd-DTPA的阳性MR淋巴造影可准确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顺磁氧化铁粒子(SPIO)增强MRI鉴别肿瘤转移淋巴结与 正常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兔18只,体重2.0-2.5kg。分析6只正常兔平扫及皮下间隙注射SPIO(10μmol Fe/肢)后1-48h的信号变化,用于研究SPIO增强效应-时间曲线;6只兔后腿肌内注射蛋黄乳胶,用于建立Guo窝淋巴结的反应性增生模型;6只兔后腿肌肉接种VX2肉瘤,并与病理检查对照.结果:平扫时正常、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SPIO增强后,正常和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信号强度降低,在12h时最明显,至48h时仍较明显,在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和T2WI分别为平扫时信号强度的51%、22%、41%和11%(P值均=0.000);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信号强度保持不变。结论:皮下间隙注射SPIO后MR成像可鉴别肿瘤转移淋巴结与正常和反应增生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Castleman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0岁,半年前先后发现颈部及腹股沟多个“蚕豆”大小肿物,无触痛,於2006年6月住院。无发热、盗汗,体重未下降。双侧颈前、颈后、枕后、腋窝及腹股沟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约1cm×1~1.5cm,无压痛,表面光滑,移动性尚可,腹部B超:各脏器未见异常。骨髓涂片:正常骨髓象。取左侧颈后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内淋巴滤泡增生,部分小淋巴细胞呈葱皮状围绕生发中心,副皮质区血管增生,部分血管壁增厚并有透明样变,滤泡间多量成熟浆细胞浸润,印象:Castleman病,诊断: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治疗:予CHOP方案化疗,治疗1周后患者右颈后右腹…  相似文献   

8.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即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或巨淋巴结增生症,是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次报道原因不明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以淋巴组织肿瘤样生长为特点的少见病变。笔者搜集经病理学证实,置有典型影像学特点的胸部、腹部局灶型Castleman病各l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例1 男,20岁。体检发现左侧胸腔积液,脾脏占位病变,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人院。起病以来体重减轻2k,无其他任何不适。否认既往结核病史。体检:左侧呼吸音减弱。血沉28mm/h。腹部CT扫描:脾脏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低密度灶,最大者约为1.5cm×1.5cm,边缘模糊,平扫CT值约47.1HU。增强扫描动脉期见病灶边缘强化,部分呈环状强化,CT值约为51HU,门脉期CT值为56.8HU,延迟期病灶未见进一步强化,与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低密度,边缘清晰。腹膜后见肿大淋巴结,左侧胸膜不均匀明显增厚并少量胸腔积液(图1、2)。穿刺活检:脾干酪样结核,脾组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并瘀血(图3)。  相似文献   

10.
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目的:复习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以期在术前提出诊断。材料和方法:17例(19个)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均有正、侧位胸片,有病灶体层片6例,CT扫描8例,MRI5例。结果:胸片检出18个病灶,其中边缘清楚的圆形、椭圆形肿物9个,分叶肿物9个。增强CT4例中3例呈明显均匀增强,1例周围见小淋巴结,2例见丰富的供血血管。MRI信号强度无特异性,3例5cm以上肿物内或周围可见具有流空效应无信号的供血血管。罕见表现有囊性改变2例,缓慢增大4个,多处病变2例。结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为血供丰富,强化明显,沿胸内淋巴链分布的良性肿物,可多发或伴有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相似文献   

11.
肺淋巴增生性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研究肺淋巴增生性疾病(LPD)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5例肺淋巴增生性疾病(25例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CT检查,12例胸部CT检查,13例行气管分叉和肺内病灶体层检查,1例行胸部MR检查)的影像,临床与病理所见。结果 2例肺假性淋巴瘤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含支气管气像的双肺多发大片浸润实变,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肺淋巴交 肉芽肿(LYG)的胸部影像表现为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和肿块,2例病变内可见低密度,1例可见支气管气像,3例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初期未见,而在晚期出现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大量胸腔积液。1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均有肺门,纵隔多组淋巴结肿大,伴有双肺小结节网状改变10例,少,中量胸脸积液5例,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2例,肺内单发或多发斑片或实变8例,其中4例证实有明确的继发感染。3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病的胸部表现为边界光滑的前纵隔肿块,1例表现为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15例AILD患者有肝脾肿大,8例AILD患者有明确的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LYG有肝脾肿大,1例巨大淋巴结增生病有肝脾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其余患者腹部B超或CT正常。结论 虽然肺淋巴增生性疾病各类型的临床与影像表现各有特点,最终仍需依靠活检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12.
吕国士  许乙凯  胡蓉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021-1025
目的:制备Gd-DTPA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微粒(Gd-PBCA-NP),组织间隙注射Gd-PBCA-NP,评估其在良恶性淋巴结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阴离子乳化聚合法制备Gd-PBCA-NP,测定其粒径及分布、包封率及载药量,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及肿瘤转移淋巴结组2组.MRI平扫后2只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于兔后脚掌注射后第1、3、6、12、24和48 h点扫描,其余为给药后第24 h扫描.测量淋巴结大小、平扫及增强后各组淋巴结信号强度并作统计学分析,观察增强后各组淋巴结MRI表现.结果:透射电镜观察Gd-PBCA-NP呈类圆形,大小均匀,表面平滑完整,粒子之间无粘连,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65.7 nm,粒径分布为0.09,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97%、51.23%.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均制作成功,平扫两组淋巴结在4个序列图像上的SNR、大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组织间隙注射Gd-PBCA-NP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信号强度呈缓慢上升,于24 h左右达到高峰,在T1WI、T1WI FS上表现为显著均匀强化,而肿瘤转移淋巴结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两组SNR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T2WI、T2*WI像上两组均未见强化,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组织间隙注射Gd-PBCA-NP后,反应性淋巴结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表现出不同的强化特征,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变局限于肿大的淋巴结的原因不明的良性病变,又称为Castleman病[1]、纵隔淋巴结样错构瘤或血管滤泡样淋巴结增生.本病临床上较罕见,我院于2003年曾收治1名该病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脂质体载体的淋巴组织靶向增强效果.材料与方法采用乙醇诱导法制备包裹Gd-DTPA的交错融合脂质体.将12只新西兰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应性增生组,每组6只.反应性增生组采用兔大腿肌肉和腰窝皮下注射蛋黄乳胶的方法建立胭窝、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三组相连续的反应性增生模型.分析各组淋巴结在Gd-DTPA脂质体增强前后的MRI特征,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Gd-DTPA脂质体平均粒径2.2μm,平均包封率为82%,平均载药量为53%.平扫时两组腹膜后淋巴结大小有差异(t=164.21,P<0.01),而信号强度在T_1WI和脂肪抑制T_1WI上均无差异(P值均>0.05).Gd-DT-PA脂质体增强后,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在15 min时达到最大强化,SNR与平扫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32和48.39,P值均<0.05).腹膜后淋巴结强化较轻,约在30 min时达到最大强化,但SNR与平扫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05).结论 Gd-DTPA可包裹于脂质体载体内,并可以用MRI显示载体淋巴组织靶向增强效果,为下一步鉴别肿瘤转移性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探讨影像学对直肠癌病例进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术前活检病理证实直肠癌63例,进行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CT 35例,MR 28例).分析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筋膜外淋巴结转移及病灶与肛缘间的曲线距离,结果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 对直肠系膜筋膜受累情况的判断中有2例CT高估,1例MR高估,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矢状位能清晰显示所有病例的肛缘及肿瘤下缘之间的曲线距离.63例中有37例发现系膜内肿大淋巴结,其中19例病理结果无转移均为反应性增生.16例系膜筋膜外发现肿大淋巴结,其中12例病理结果为转移,4例为反应性增生.结论 MSCT及高分辨力MRI对直肠癌患者拟行TME者的术前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动态追踪局灶性脑缺血MRT2、ADC信号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影像特点.方法: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模型制作后6h、1d、3d、7d行俯卧位冠状面磁共振T2WI、T2 map和DWI扫描,测量ADC、T2值,取脑切片进行病理观察.结果:MR图像6h已经显示缺血灶;1d时病理表现为脑水肿、组织坏死,T2WI为高信号,ADC值降低;3d时病变组织以片状坏死为主,出现细胞增生,T2信号增高的程度较前有所降低,ADC值有所回升;反应性细胞增生于第7天更为明显,T2高信号强度进一步降低,而ADC值增高,并超过对侧.结论:脑缺血后不同MR参数时间空间变化存在一定规律,MR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体反映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造影剂和超声造影技术是近10年来超声医学领域的主要技术进步之一。大量研究表明,超声造影除在肝脏方面的应用最为成功外[1,2],在其他脏器的应用上也取得很大成功。本文仅就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1经血管注入超声造影剂淋巴显像多年来,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采用形态学标准和血流分布模式对淋巴结进行评估,一般认为,长短径比<2、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规则、淋巴门回声缺失、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是恶性淋巴结的征象[3~6]。但淋巴结发生早期转移癌时多无明显肿大,而恶性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可因反应性增生而…  相似文献   

18.
郑传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1):1663-166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上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方法 对49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影像表现.结果 49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结核22例,转移性淋巴结癌12例,淋巴瘤6例,结节病7例,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炎2例.结论 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19.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诊断(附四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特发性增大的良性疾病,多发生在纵隔,常误诊为纵隔肿瘤。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本病的CT征象,以及纵隔肿瘤鉴别。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4例。CT平后用60%泛影葡胺100ml团注法行增强扫描。纵隔窗观察,窗宽350HU,窗位35HU。本病平扫时显示为软组织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钙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巨淋巴结增生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淋巴结瘤样增生性疾病。有关本病的CT所见国内报道尚不多[1,2]。现报告3例并结合文献着重讨论其CT所见。例1男,49岁。右颈部无痛性肿块1月余,外院CT片示气管右侧旁一类圆形软组织块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