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呼吸动作与胸廓肌及膈肌的缩伸有关,这些肌肉的缩伸又与神经中枢、神经纤维及其终未有着密切的关系。肋间肌内的感受器是接受肌纤维和肌腱张力变化的刺激,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有关的神经中枢.形成了呼吸反射向心性途径之一。因此,对人肋间肌内感受器神经终末的组织学观察,为进一步研究肋间肌感觉的传入途径奠定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 Cregory等最近报导了把切断的肌神经放回肌肉任其生长或与邻肌交叉放置,产生了肌梭和腱器的正常反应模式的很大部份溃烂。本文观察了比目鱼肌的神经自身重建和交叉重建的肌感受器结构,以图发现说明其功能紊乱的异常结构。用伸趾长肌的神经接到8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揭示腹前外侧群肌的肌内神经分布模式,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取经甲醛固定的12具24侧中国成年尸体的腹前外侧群肌,行改良的Sihler染色。 结果 腹前外侧群肌的神经绝大多数源于节段性分布的胸神经。腹外斜肌各肌齿有独立的神经支配,在髂前上棘和髂结节之间的髂嵴上方有一纵向神经密集带。腹内斜肌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有一纵向神经密集带,髂嵴上方有一横向神经密集带。腹横肌髂前上棘与第8、9肋软骨连结处之间有一弧形的神经密集带。腹直肌各肌腹中部有一横向神经密集带,上3个肌腹有独立神经支配。 结论 腹外斜肌和腹直肌可分出神经肌肉亚部;各肌内的神经密集带应被考虑为肉毒毒素A注射和局部麻醉的最佳靶点部位,不宜设为腹壁手术的切口部位。  相似文献   

4.
胫神经小腿后部肌支的测量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测了50侧成人胫神经小腿后部的肌支。观测了每一肌支的起点高度、长度、肌支数、起始型式、粗细等项目。小腿后部每一肌肉的肌支数,以一支的占大多数,肌腹长的则由多干供应,位置和功能相关的肌肉则常为共干支配,肌支的起点越高则肌支的长度越长。  相似文献   

5.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人工韧带存在慢性疲劳,越来越多的人采用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和异体胫前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 方法:收集关节镜下用自体腘绳肌和异体胫前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随访满1年的病例。自体腘绳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组28例;异体胫前肌重建前交叉韧带组18例。采用股骨端Endobutten、胫骨端可吸收螺钉固定。采用支具固定并进行功能训练。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6个月,异体肌腱组lysholm评分高于自体肌腱组(P < 0.05);重建后12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重建后6,12个月与重建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重建后12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和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随访1年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
胫前胫后动脉终端发育不全1例苑芳昌①葛文学①王卫中①胫前、胫后动脉终端发育不全的解剖学变异较少见,作者偶遇1例,经血管造影和手术探查证实,报道如下:女性,40岁,农民,因左小腿车祸挤压伤致左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伴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急诊于当地某医院...  相似文献   

8.
Xu JL  Zhang J  Li YH  Liu GY  Qi GS  Ren YB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8):501-502
1.病例简介:患者女,31岁。右胫前皮下结节5年,皮肤溃疡6个月于2004年12月24日入院。体检:右胫前皮肤可见4.0 cm×3.5 cm溃疡,色黑,覆有血痂和脓性分泌物,其周围结节状突起,皮肤红肿(图1),轻压痛。右腹股沟区触及直径2 cm的皮下结节,质韧,轻压痛,余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病理活检:皮肤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肌酸激酶:247 U/L,α-羟丁酸脱氢酶204 IU/L,乳酸脱氢酶261 IU/L。入院后行骨髓穿刺,示淋巴瘤骨髓浸润右胫前结节。临床诊断:皮肤非霍奇金淋巴瘤。遂行肿物扩大切除、局部皮瓣转移覆盖术。2.病理检查:带有少许骨组织的皮肤一块12.0 cm×9.5 cm×2.0 cm,皮肤中间溃疡面积4.0 cm×3.5 cm,周围皮肤  相似文献   

9.
大鼠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特征。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处死后取双侧颞骨,先观察颞骨内侧面的解剖结构、内淋巴囊的位置及毗邻关系,然后将标本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内淋巴囊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再用抗大鼠IgG、CD3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免疫活性细胞在内淋巴囊组织的定位分布。结果 大鼠内淋巴囊的上皮类型以单层立方上皮和扁平上皮为主;内淋巴囊上皮层、上皮下及囊周组织有淋巴细胞,CD3、IgG免疫反应阳性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内淋巴囊的上皮层。结论 大鼠内淋巴囊具有与人和豚鼠内淋巴囊基本相似的形态结构;组织中存在CD3、IgG免疫活性细胞,提示其在内耳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 ACL)不同部位部分损伤后ACL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共选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A、B组各12只,分别于兔单侧ACL中部和ACL近胫骨1/3处制作部分损伤,对照组4只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于实验后2个月,A、B组均于实验后2、4、6个月各取4只兔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ACL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 A组和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损伤侧膝关节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A、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A组和 B组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与B组各相应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CL不同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及本体感觉下降,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的本体感受器及本体感觉变化无差异,其机制可能与韧带内血管对总体血供影响不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猫运动皮层内联合纤维末梢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波  郑则慧 《解剖学报》1991,22(2):146-150,I00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胫前肌重建前交叉韧带21例,21例均采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并处理相应并发症,术后随访6~12月,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21例均获得随访,21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6月复查均无乙肝及HIV等疾病传播。膝关节屈曲均达120°及以上,伸直0°,前抽屉试验19例阴性,2例Ⅰ度阳性,所有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的主观症状。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2.2±4.2)分提高至平均(88.2±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和Intrafix系统固定同种异体胫前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良好,避免患者应用自体肌腱所产生的自体损伤,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在6只狗的胫骨上,行骨膜剥离,“Z”骨折固定,两端胶封制成截血骨模型。在骨髓腔内植入胫前动脉。术后2、4、8w做X线造影和动脉铸型的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截血的骨干,植入髓腔内的胫前动脉生长出新的血管,沿髓腔向下生长,担负起截血骨干愈合所须的血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胫骨前肌肌腱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髓外定位系统的作用。 方法 59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59个下肢,用X线定位胫骨冠状位力线以及踝关节中点,并在皮肤上标志,标志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纵轴,在内、外踝连线上测量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距离踝关节中点的距离,测量胫骨力线与胫骨前肌肌腱交点到内、外踝连线距离,并用独立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胫骨前肌肌腱内侧缘在内、外踝连线上与踝关节中点距离为(13.32±2.75) mm,胫骨前肌与胫骨力线交点与内外踝连线距离(71.23±6.45) mm,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胫骨前肌肌腱在胫骨远端有2个可以作为膝关节置换术中髓外定位系统中胫骨远端解剖标记,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异种皮质骨棒植入骨内后的组织学变化,为异种皮质骨内固定器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5只成年新西兰兔,于股骨髁和胫骨上段钻孔后植入骨棒和克氏针,分别于术后1、2、4、8、l2、26、52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榆查。结果 12周开始骨棒逐渐被宿主吸收并有血管浸润,植入后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CD3^-、CD4^-、CD8^-在两组均有表达,而CD45RB^ 仅在骨棒组有短暂表达。结论异种皮质骨棒可被宿主吸收替代,可引起宿主产生排异反应,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5岁。因左小腿被石块砸伤2 h于1998年12月5日入院。查体:左小腿中下1/3处不规则裂口,畸形,异常活动,有碎骨块外露,足远端血运良好。x线检查示左胫腓骨粉碎骨折。诊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骨折。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左小腿中下 1/3处胫前皮肤坏死,约 8 cm x 10 cm,行右侧胫后动脉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前检查右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良好,做交通试验示足背及胫后动脉通畅。术中见右胫后动脉于小腿下1/3处与胫神经分离并走向前外侧,到小腿骨间膜处再折回内踝后与胫神经一同…  相似文献   

17.
肌性动脉包括中等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本研究用Gomori氏醛 -复红等染色方法显示胎儿、狗、兔、猴中等动脉和成人小动脉、微动脉管壁内的弹性膜 ,并对其进行对比观察 ,发现在胎儿中等动脉管壁内存在两层完整、清晰的内弹性膜结构 ,而在其它标本中未见此特殊现象。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肌性动脉的结构与功能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 狐臭是临床的常见病,此病虽不严重,但是怪臭熏人,尤其是南方天气炎热,经常出汗,更觉讨厌。自从开展“抗狐臭一号”治疗以来,临床效果显著,颇受广大患者欢迎,但是,“抗狐臭一号”的成份中含有酚,一般认为酚容易渗透皮肤,大范围使用时,可出现中毒症状。因此,“抗狐臭一号”的作用和机制如何,以及有何付作用或不良影响必须进行探讨。狐臭是由腋窝大汗腺分泌物并其他作用所形成。因此本研究对“抗狐臭一号”进行  相似文献   

19.
小白鼠胚前、中肾发育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小白鼠阴栓龄胚第9~16天的前、中肾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变化进行了核酸(甲绿-哌若咛稀染法)、PAS 反应(McManus 法)、AcP(硫化铅法)、ATPase(Wach-stein-Meisel 中性法)、AlP(钙钴法)、SDH(Pearse's MTT 法),酯酶(Pearson 法)观察,以成年鼠肾作对照。1.小白鼠前肾(阴栓龄胚第9~10.5天),除含丰富的 RNA 外,其余指标无明显的阳性反应。2.小白鼠中肾(早期胚第10.5~13天),中肾小管及导管除含丰富的 RNA 外,AlP、AcP、ATPase、SDH、酯酶几无活性,PAS 反应极弱。中肾后期 RNA 减少,PAS 反应、AcP、ATP-ase、AlP 活性增强,并随中肾小管、中肾导管及密勒氏管之继续发育或退化而有强弱不同。特别是 AcP 在所有退化组织中均明显增强,对其意义也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测量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及神经分布, 为该间隙神经阻滞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4具尸体,应用超声引导技术,采用Blanco穿刺入路,在胸壁两侧腋中线4、5肋间,注入含美兰染料的液体(0.4 ml/kg)至前锯肌间隙,约10 min后逐层分离至该间隙,观察美兰液体的扩散范围、染料沉积后界限以及该范围内的神经分布。 结果 观察8侧前锯肌,逐层掀开胸大肌和胸小肌后,清晰显露前锯肌间隙的蓝染区域及区域内蓝染的2~6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中位数M(P25, P75)描述8个前锯肌筋膜间隙注射扩散范围测量结果,腋前线11.35(10.45,12.15)cm,腋中线12.6(12.12,13.15)cm,腋后线11.1(10.70,12.05)cm,平乳头线9.8(9.12,10.65)cm。头侧扩散至第2肋腋前线占75%,腋中线占87.5%,腋后线占87.5%;扩散至第3肋腋前线占25%,腋中线占12.5%,腋后线占12.5%。 结论 前锯肌间隙美兰溶液扩散范围解剖测量研究提示临床应用此方法进行前锯肌间隙神经阻滞,可阻滞前锯肌间隙内的2~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满足胸前外侧壁手术的麻醉和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