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女性骨密度与外周血E2、ALP、IL-6及骨胶原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女性骨密度(BMD)变化与雌二醇(E2)、白细胞介素-6(IL-6)、ALP及骨胶原酶(06tase)的关系。方法对100例绝经前妇女和95例绝经后女性同时测定骨密度(BMD)、血IL-6、E2、ALP及ostase等指标,分成绝经前组、绝经后非骨质疏松(NOP)组和绝经后骨质疏松(0P)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绝经后女性E2和BMD显著下降,而且OP组低于NOP组,ALP、IL-6及ostase显著上升,OP组较NOP组明显升高。结论E2下降伴随IL-6升高可能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机制,ostase可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预后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老年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MD),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以及骨质疏松与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2、4 h尿蛋白含量等指标的相关性作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年龄大、女性、病程长、BMI低、血糖控制情况不佳、24 h尿蛋白定量高、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敏感性下降,更易发生骨质疏松(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与多因素有关,高龄、女性、病程长、低体质量、血糖控制不佳、肾功能损害等是骨质疏松发生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DM)患者骨密度的改变及探讨其与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DEXA测定38例老年2型DM患者和26例老年健康对照组L2-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并测定2型DM患者血清胰岛素(Ins)及体重指数(BM I)。结果①2型糖尿病中男、女W ard`s区、男性腰椎、女性股骨颈BMD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男性股骨颈、女性腰椎的BMD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将DM患者分成骨质疏松组(OP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非OP组),比较两组的血Ins水平和BM I,发现非OP组空腹及餐后2 h Ins水平和BM I明显高于OP组(P<0.05)。结论①老年2型DM患者较易发生OP。②肥胖和血中高胰岛素水平对骨密度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析其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定20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OP)和非骨质疏松组(NOP),比较2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rinary microalbumin,mAlb)、血清钙、磷及碱性磷酸酶(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NOP组比较,OP组年龄大、病程长,BMI,FINS,ALP低,HbA1c,mAlb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ALP,mAlb呈负相关,与BMI,FINS呈正相关.结论 高龄,糖尿病病程长,低MBI,FINS水平,高ALP,mAlb水平是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骨质疏松(OP)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放射比浊法测定cysC,并根据Coekcroft-Gault公式推算出的肾小球滤过率(GFR),85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分为骨质疏松(OP)组与非骨质疏松(non-OP)组,比较尿素氮(BUN)、肌酐(Cr)、尿白蛋白/肌酐(ACR)、GFR等指标;将骨密度(BMD)与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根据 GFR将85例患者从高到低分为三组,比较三组的骨密度及OP患病率.结果 OP组较non-OP组Cr、ACR高(P<0.05或P<0.01),GFR低(P<0.01),BMD与GFR正相关.双侧股骨BMD (F=3.454,P<0.05)及OP患病率(x2=9.435,P<0.05)在不同GFR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可应用cysC的测定,及早发现肾功能的下降,以便对骨质疏松进行及早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健康老年男性的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并分析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社区采用广告招募的抽样方法,对50岁以上健康老年男性接受自制《北京市老年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临床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调查的同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记录腰椎总(L1-4)、左侧股骨颈(femoral neck)和左髋总(total hip)的BMD数值和年龄、体重、既往脆性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临床危险因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OP组和非OP组,分析各临床危险因素与OP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518例老年男性总体OP患病率14.3%(74/518),骨量减少者53.7%(278/518),骨量正常者32.0%(166/518)。既往脆性骨折史、体重指数、体重在OP组和非OP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社区健康老年男性OP患病情况不容乐观,低体重及低体重指数、既往脆性骨折史可能是OP相关的临床危险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薛燕  刘涛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3):474-47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激素、脂代谢指标与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88例绝经后伴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88例绝经后女性志愿者(健康组)。收集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骨密度(BMD)。通过ROC曲线分析FSH、LDL-C、E2、HDL-C、BMD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预测价值,Logistic模型分析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受试者文化程度、居住地、有无妇科手术史及血清TC、T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年龄≥65岁、BMI<18.5kg/m2、无体育锻炼、吸烟、饮酒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健康组,FSH、LDL-C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E2、HDLC、BM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SH、LDL-C、E2、HDL-C、BMD均可用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预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0.756、0.962、0.882、0.7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18.5kg/m2、无体育锻炼、吸烟、饮酒、FSH≥52u/L、E2≤72.345 pmol/L、HDL-C≤1.005mmol/L、LDL-C≥2.375mmol/L、BMD≤0.685均为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经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各项危险因素联合预测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0.966,特异度为0.466,准确率为0.716,Kappa=0.432。【结论】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较多,经ROC曲线分析证实激素、脂代谢指标及BMD均可用于此类女性骨质疏松的预测,同时各项危险因素联合对绝经后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预测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MD)变化情况,骨质疏松(OP)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以色列DIREX公司生产的Dexa Scan DX-10-P-DXA型双能X线骨密度诊断,测定60例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人非优势侧桡骨骨密度,以46例非糖尿病人为对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密度与患者年龄、病程、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也作为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和控制血糖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OP)的影响因素。方法老年糖尿病组150例,老年正常对照组100例,并对老年糖尿病OP组及非OP组分别测定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空腹及餐后2h胰岛素、24h尿蛋白及计算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OP发病率老年糖尿病组为57.33%,老年正常对照组为41.00%(P<0.05).BMI血清白蛋白,餐后顾之忧2h胰岛素,老年糖尿病OP组显著低于非OP组(P<0.001).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OP组均显著高于非OP(P<0.05).结论上述4种因素为老年糖尿病OP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慢性肾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骨密度值(BMD),并测定相关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根据慢性肾病患者的BMD,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3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血钙、血磷、血清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D、血肌酐、血清尿酸、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WHO诊断标准,本研究中骨质疏松患者达42.86%,女性发病率为50.00%,而男性为32.14%。两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骨质疏松组年龄明显大于非骨质疏松组,病程显著长于非骨质疏松组,BMI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血钙、血磷、血肌酐、血清尿酸及GFR无显著差异(P>0.05);骨质疏松组BALP、PTH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而维生素D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BMD与BMI、维生素D呈正相关(r=0.607,0.450,P<0.05);BMD与年龄、病程、BALP及PTH呈负相关(r=-0.581,-0.256,-0.383,-0.551,P<0.05);而BMD与与性别、血钙、血磷、血肌酐、血清尿酸及GFR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中老年慢性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骨质疏松风险,女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病程、维生素D、BMI、 BALP及PTH是慢性肾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慢性肾病并发症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密度改变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例甲亢患者(甲亢组)及20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分析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甲亢组腰椎1—4、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甲亢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52.2%与32.1%,对照组分别为8.5%与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线性回归显示:甲亢为骨密度下降或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03,OR=2.01,95%可信区间1.35~3.05)。结论甲亢患者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高,甲亢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情况及其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及桡骨骨密度,多部位X线平片检测血管钙化情况,检测血肌酐、碱性磷酸酶、钙、磷等生化指标和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4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骨密度的对照。结果①CKD5期非透析患者股骨及桡骨骨密度均明显低于CKD3、4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而腰椎骨密度低于CKD3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CKD3、4期患者各部位骨密度与健康对照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CKD5期非透析患者股骨骨量异常发生率及桡骨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CKD3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③100例CKD非透析患者中25例(25.0%)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血管钙化。血管钙化者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低于无钙化者(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显示:三个部位的骨密度中,桡骨T值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CKD5期非透析患者腰椎、股骨及桡骨骨密度明显降低,CKD3、4期患者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存在血管钙化的患者各部位骨密度降低均更为显著,其中桡骨T值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骨密度(BMD)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的情况.方法 将93例T2DM患者按其BMD值分为OP组(n=59)及非OP组(n=34),比较2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血钙、血磷和血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P组患者的年龄、BMI、BMD、血钙、血磷、血ALP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非O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患者的BMD与年龄、HbA1c、尿微量白蛋白、血ALP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与FBG无相关性.结论 高龄、消瘦、高血碱性磷酸酶、糖尿病肾病均为T2DM合并OP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老年男性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3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老年男性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肺功能、动脉血气水平等肺功能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110例研究对象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BMD),记录各组研究对象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 COPD组腰椎、股骨近端的BM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OPD组腰椎、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OPD组中,吸烟患者的BMD明显低于不吸烟的患者;未使用激素治疗COPD患者的BMD明显高于使用激素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男性COPD患者BMD低于同龄对照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吸烟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均可能影响COPD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且随COPD分级的增高,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男性高龄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方法 将高龄男性患者80例按骨密度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25例)、骨量减少组(25例)、骨质疏松组(30例),另设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以酶标法检测各组血浆BNP水平.结果 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血浆BN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及对照组(P〈0.01);BNP与L2~4(r=-0.35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r=-0.366)、体质量指数(r=-0.274)、雌二醇(r=-0.267)呈负相关(P〈0.05),与甲状旁腺素呈正相关(r=0.341,P〈0.05).结论 高龄男性T2DM患者随着骨密度的下降,血浆BNP水平升高,可能与甲状旁腺素代偿性升高及雌二醇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LE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赣州市立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个中心使用PSM配对的方法,从中筛选125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SLE患者(SLE组)和125名健康受试者(HC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腰椎、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的骨矿物密度(BMD)测量,对男性和绝经后 ≥50岁的女性使用T值评分,男性和绝经前< 50岁的女性使用Z值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参考T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的腰椎BMD低于HC组(P < 0.05)。在参考Z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的腰椎、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的BMD均低于HC组(P均< 0.05)。此外,在T值和Z值组中,SLE组BMD异常的概率均高于HC组(P均< 0.05)。参考T值评分的SLE组中正常BMD者的比例均低于HC组,其中以腰椎的情况最为严重;而以Z值评分的SLE组中低于正常值者的比例在各个部位均高于HC组。在SLE组中,病程较长、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年龄> 50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 病程较长、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年龄> 50岁、冠心病的SLE患者可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7.
胡继红  成金罗  叶新华  凌琰 《临床荟萃》2012,27(5):379-381,385
目的 了解中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ai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2 215例T2DM患者(男1 142例,女1 073例)腰椎正位1~4椎体(L1~4)、左侧髋部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转子内区(Inter),髋部总体(Htot)和华氏三角(Wa rd) BMD.结果 ①中老年T2DM患者L1~4、Neck、Troch、Inter、Htot和Ward BMD在3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测量部位中Ward区BMD绝对值最低,是BMD变化的敏感的区域.②女性各测量部位BMD均低于男性(P<0.01).男女L1~4、Inter、Htot、Neck、Troch、和Ward区BMD分别为0.88(0.10) vs 0.78(0.22)、1.12(0.19) vs 1.00(0.23)、0.96(0.16) vs0.83(0.15)、0.82(0.15) vs 0.73(0.18)、0.69(0.14) vs 0.57、0.60(0.18) vs 0.52(0.22).③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4组后比较BMD,随着BMI值的增加,各测量部位BMD呈上升趋势.结论 中老年T2DM患者BMD骨峰值出现在30~40岁.T2DM患者女性BMD值在各个测量部位均低于男性.各部位BMD随BMI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74例体检者进行骨量检测并按检测结果分为三组,记录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在体检人群中骨量减少有较高的发生率(32.6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约为2.07%。男性与女性在三个骨量分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7.070,P<0.01)。骨量减少与年龄、HDL-C的增加及体质量指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467,6.060,4.586;P<0.05)。结论 BMD是人群中需要监测的指标,骨量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袁园  卫红艳  刘萍  邱明才 《临床荟萃》2012,27(3):206-209
目的 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探讨甲亢性骨病发生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甲亢患者116例,按BMD测定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61例,骨密度减低组39例,骨质疏松组16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钙、磷、镁、碱性磷酸酶(ALP)、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以及24小时尿钙、磷、镁,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甲亢骨量正常组血FT4、AIP、尿镁显著低于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而血镁显著高于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P<0.05),女性患者所测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男性患者(P<0.01).相关分析显示,FT4、ALP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血镁与各部位骨密度呈正相关,尿镁与FT3、尿钙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甲亢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在治疗甲亢的同时,应积极防治甲亢性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