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解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临床疗效与T细胞受体Vβ7(TCRVβ7)基因表达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慢乙肝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和解汤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后TCRVβ7基因表达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5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并均出现HBV-DNA、HBeAg阴转;对照组无一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无一例出现HBV-DNA、HBeAg阴转.HBV-DNA、HBeAg未阴转的患者,虽肝功能恢复正常,但无一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和解汤对TCRVβ7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可能是抑制病毒复制、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解汤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临床疗效与T细胞受体Vβ7(TCRVβ7)基因表达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将慢乙肝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和解汤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治疗后TCRVβ7基因表达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5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并均出现HBV-DNA、HBeAg阴转;对照组无一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无一例出现HVB-DNA、HBeAgBE阴转。HVB-DNA、HBeAg未阴转的患者,虽肝功能恢复正常,但无一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和解汤对TCRVβ7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可能是抑制病毒复制、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诗军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4(12):2625-2625
“黄疽”之称始于《内经》以后历代书籍中有“黄瘴”、“谷疽”、“酒疽”、“女劳疽”、“黑疽”、“阳黄”、“阴黄”、“瘟黄”等名称。黄疽病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疽、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5.
化湿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湿证)患者TCRVβ7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化湿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湿证)患者T细胞受体(TCR)Vβ7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类患者30例为治疗组,观察化湿中药治疗后TCRVβ7基因表达变化,另以健康人10例为对照组。结果:经6个月治疗,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下降(P<0.01),5例测出TCRVβ7基因表达,这5例患者均出现HBV—DNA、HBeAg阴转,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化湿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湿证)患者TCRVβ7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可能是清除病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加味小柴胡汤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 1 病例来源 本组病例均来源于青岛市传染病医院 2 0 0 0 -0 9~2 0 0 1-0 9的住院患者。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 1995年 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制订的有关标准[1 ] ;中医辨证标准根据 1991年12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制订的有关标准[2 ] 。1 3 纳入标准及分组 临床诊断和病源学诊断符合慢性乙型肝炎 ,无严重并发症 ,排除合并重要器官疾病及妊娠患者 ,共 6 5例。随机分成 2组 ,即治疗组 (加味小柴胡汤组 ) 35例和西药对照组 30例 ,2组病例在年龄、入院日期、病情程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肾阴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探讨乙肝中医证候分型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联。方法:采集乙肝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样本,提取白细胞中的总RNA;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基因表达,并对其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实时定量RT-PCR验证部分基因表达。结果:在乙肝肝肾阴虚证和肝郁脾虚证者之间、乙肝患者与健康者之间,基因表达谱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肝肾阴虚证单独调变的基因主要与氮氧化合物合成酶调节物活性、RNA多聚酶III转录因子活性和神经递质转运体活性等相关;肝郁脾虚证单独调变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动力学过程、多器官过程的调节和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的活化等相关。实时定量RT-PCR的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趋势一致。结论:乙肝肝肾阴虚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白细胞中基因表达存在差异,提示乙肝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与基因差异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减柴平汤治疗肝郁脾虚、寒湿困脾型慢性乙型肝炎对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寒湿困脾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例予甘草酸二铵针+门冬氨酸钾镁针+柴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15例予甘草酸二铵针+门冬氨酸钾镁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比较2组治疗24周前后肝脏病理学改变及肝星状细胞凋亡率变化。结果 2组在肝脏病理学及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减柴平汤可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治疗肝脏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抑毒方治疗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e-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数量及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57例HBeAg阳性CHB患者,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单用恩替卡韦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联合抑毒方组(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ALT、AST、HBV-DNA、HBV-M、肝功能复常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BeAg阳性CHB患者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T细胞的数量和分泌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量,以及Th1、Th2、Tc1、Tc2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共有7例病例脱落。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够明显降低ALT、AST、HBV-DN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P0.05);并能明显提高肝功能复常率,而对HBV-DNA和HBeAg转阴率的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能够明显增加NKT细胞分泌IFN-γ,减少分泌IL-4,增加Tc1细胞的数量,导致Tc1/Tc2比值升高,而治疗组不但可以增加NKT细胞的数量,使IFN-γ分泌增加,IL-4分泌减少,而且能够明显增加Th1、Tc1细胞数量,降低Th2、Tc2细胞数量,导致Th1/Th2、Tc1/Tc2的比值升高(P0.05)。结论抑毒方能够有效改善HBeAg阳性CHB患者的肝功能、抑制HBV-DNA复制、改善临床症状;抑毒方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NKT细胞的数量,使NKT细胞分泌IFN-γ增加,分泌IL-4降低,调节Th1/Th2与Tc1/Tc2之间的平衡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中途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通过观察肝功能、HBV—DNA、乙肝两对半定量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同时观察外周血细胞毒性T细胞(Tc)、抑制性T细胞(Ts)水平改变情况。结果:2组临床疗效总应答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9.O%,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后12月外周血Tc水平均有所提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2月2组均能明显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s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干扰素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其机制可能因足三里黄芪注射液穴位对慢乙肝Tc、Ts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20例确诊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保肝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此基础上联用小柴胡汤煎服;30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川、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20例确诊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予常规保肝药治疗,治疗组60例在此基础上联用小柴胡汤煎服;30天为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HBeAg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以来,笔者自拟乙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46例中,男40例,女6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8.7岁;病程最短12个月,最长6.5年,平均4.3年。ALT均升高(90~176IU/L),Bil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湿证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β链V区(TCRVβ)亚家族的表达,从免疫识别的角度探讨湿邪致病"蒙蔽性"的特点。 方法 :CHB湿证患者组3例,正常组1例。对湿证组采用化湿治疗(藿朴夏苓汤加减)半年,观察湿证组治疗前与治疗取效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HBV-DNA定量、乙肝病毒标志物和TCRVβ亚家族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 :3例CHB湿证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HBeAg均发生血清学转换,HBV-NDA定量均降低或转阴,同时,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由湿证变为非湿证。3例治疗前TCRVβ表达偏低,经治疗后表达升高的亚家族是TCRVβ1,TCRVβ6.1,TCRVβ7,TCRVβ8;3例治疗前TCRVβ表达均偏高,经治疗后表达降低的亚家族是TCRVβ12,TCRVβ14。 结论 :TCRVβ的表达异常可能是湿邪的"蒙蔽性"所致,化湿中药对CHB湿证患者可能通过调节TCRVβ的表达,改善免疫识别,激活有效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同时TCRVβ1,TCRVβ6.1,TCRVβ7,TCRVβ8可能为识别HBV抗原或引发免疫应答的基因片段,在CHB发病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与正常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乙肝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乙肝病人32例和健康人20例的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CD^4+及CD^8+细胞数均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外周血NK细胞减低(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外周血B淋巴细胞升高(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中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等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拉未夫定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已普遍应用 ,可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降低慢性乙肝病人血清HBVDN水平 ,但对HBeAg转阴及转换率低 ,停药后易复发 ,且可出现HBVDNA聚合酶基因变异而影响疗效[1 ] 。我们应用中药“利肝汤”联合拉未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并观察了 3 0例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年龄 16~ 60岁 ,病程在 6个月以上 ,血清HbsAg和HbeAg待续阳性 ,血清HBVDNA阳性 ,血清ALT大于正常值上限 1.5倍 ,小于 10倍 ,男、女病人作为入选对象。排除HCV、HDV重叠感染 ,失代偿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双环醇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GGT、AST、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2/76,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62/76,81.5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GGT、AST、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GGT、AST、ALT持续复常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76,6.58%)与对照组(6/76,7.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促进转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