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保护性通气模式对上腹部肿瘤手术患者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上腹部肿瘤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的对照组和接受保护性通气模式的观察组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肺功能指标及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保护性通气模式后,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高于对照组患者,呼吸系统总阻力(Rrs)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保护性通气模式后肺功能指标,如RI、OI、Cs、C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3)两组患者通气前的vWF与sICAM-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通气模式后其vWF与sICAM-1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患者的上升值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保护性通气模式可以降低呼吸系统阻力、优化肺功能指标、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助于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手术呼吸动力学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机械通气组(A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B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为12 mL·kg-1,呼吸频率为12次·min-1,I∶E=1∶2.B组在气腹开始时将潮气量设为6 mL·kg-1,呼吸频率为16次·min-1,呼吸末正压(PEEP)为5 cmH2O.2组患者分别于气腹前、气腹毕、气腹后1 h及术毕测定平均气道压、动脉血气分析、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气腹后各时点的平均气道压均低于A组(P<0.05);B组气腹后1 h及术毕PaCO2高于A组,pH低于A组(均P<0.05).PaO2、心率、平均动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腹腔镜手术中机械通气时的气道压,但PCO2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对循环系统干扰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观察老年急诊手术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患者肺动态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26例行急诊手术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例。所有入选病例术中均行全麻机械通气,对照组选择常规通气模式,观察组采取肺保护性通气,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动态顺应性、氧合功能、炎症指标与并发症。结果 术中30min,两组患者的平均气道压(mean airway pressure,Pmean)、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eak,Ppeak)水平较术前上升,观察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肺动态顺应性(pulmonary dynamic compliance,Cdyn)水平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h,两组患者的Pmean、Ppeak水平较术中30min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Cdyn水平较术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血清血氧饱和度(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动脉氧分压(arterial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水平较术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difference,P(A-a)DO2]水平较术前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观察组患者的SpO2和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a)D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较术前显著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两组患者的血清CRP、WBC水平较术后24h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94% vs. 25.40%)(P<0.05)。结论 针对老年急诊手术患者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动态顺应性与氧合功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发挥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镇静剂和镇痛剂对上腹部手术中肺通气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随机分为氟芬组、哌异组和对照组,测定硬膜外阻滞麻醉前后,静脉注射镇静剂氟哌啶、异丙嗪前后及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剂芬太尼、哌替啶前后Vt(潮气量)、PETCO2(呼吸末二氧化碳)、SPO2(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麻醉前及静注镇静剂后与麻醉后各组相比较,Vt,PETCO2`SPO2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注麻醉性镇痛剂后与用镇静剂后及对照组相比较,Vt、SPO2明显下降PETCO2明显升高(P<0.01)。结论 麻醉性镇痛剂芬太尼、哌替啶对上腹部手术中肺 通气的影响明显,对年老体弱者需慎重使用。镇静剂和镇痛剂宜分开给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术中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老年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全麻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老年患者,分为两组:常规通气组(C组)和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每组30例.C组VT 8 mL/kg,不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和肺复张;P组VT 6 mL/kg,PEEP 5cmH2O以及每隔40 min进行1次肺复张.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气道压(Ppeak)和肺顺应性(CL);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1)、术后24 h(T2)、48 h(T3)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 DO2]、血白细胞计数(WBC)以及C反应蛋白(CRP);记录T1、T3时刻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mCPIS);同时记录术中不良事件以及术后48 h内呼吸系统并发症(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输液量、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P组气道压显著低于C组;P组肺顺应性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2、T3时刻P组的SpO2及PaO2明显高于C组;P(A-a)DO2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刻相比,两组患者T2、T3时刻CRP水平及WBC明显升高(P<0.05),T2、T3时刻P组CRP水平均明显低于C组(P<0.05),而W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P组T3时刻mCPIS评分以及术后48 h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术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对于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老年患者术中应用保护性的肺通气策略有利于促进术后早期肺氧合功能的恢复,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126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呼吸功能训练组(71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手术后接受了呼吸功能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呼吸功能训练组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肺部感染例数、术后呼吸指数和二次插管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呼吸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0.
黄驰  闻学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2):2629-2630
目的:观察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普外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患者126例,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呼吸功能训练组(71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手术后接受了呼吸功能各项指标评估。结果:呼吸功能训练组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肺部感染例数、术后呼吸指数和二次插管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各项呼吸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全肺切除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行全肺切除术的病例分为2组。保护性肺通气组:小潮气量通气(5~8mL/kg),逐渐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常规通气组:潮气量10~12mL/kg,根据血气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尽可能以最低参数条件达到最满意效果。记录术中单肺机械通气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保护性肺通气组术中潮气量、气道峰压(PIP)、PEEP及吸入氧浓度(FiO2)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24h氧合指数(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保护性肺通气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通气组,并发症发生率要小于常规通气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可以减少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焦卫平  李简  刘桐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081-2083,2087
目的 评价单肺通气(OLV)期间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对于开胸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2例限期进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通气组(TG):潮气量8mL/kg,吸气峰压(PIP)小于30cmH2O;保护性通气组(PG):潮气量1/2VT(为患者术前肺功能潮气量测试值减半),PIP〈25cmH2O。在全麻平卧位双肺通气20min后(T1)和手术结束(T2)两个时间点收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患者各时点PaO2,PaCO2,pH.FiO2等数据,并据此计算出氧合指数(OI)。同时收集静脉血测量血浆中IL-6水平。结果 无论常规通气组还是保护性通气组,术后氧合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术后血浆IL-6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这种变化在保护性通气组与常规通气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保护性通气策略明显减轻高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kg以上)患者术后氧合指数的降低(P〈0.05)。结论 OLV期间,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轻高体重患者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保护性通气,提高ARDS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8例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以较低潮气量和较快频率以及限压型通气来减少损伤,实施相应的呼吸道监护。结果本组28例患者,治愈22例,死亡6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通气过程中的严密监测和细致护理,为呼吸机顺利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刚  赵国栋 《广东医学》2004,25(2):157-158
目的 研究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行盆腔或下肢手术的COPD患者 6 0例 ,随机分为保护通气组 (LP组 )、手法胀肺组 (RM组 )及对照组 ,每组各 2 0例。 3组患者均采用纯氧控制通气 ;LP组VT6ml/kg,吸呼比 1∶3 5 ,呼吸频率 1 6次 /min ;RM组分别为 6ml/kg,1∶3 5 ,1 6次 /min ,每 30分钟给予手法胀肺一次 (平台压 2 5cmH2 O ,持续 2 0s) ;对照组分别为 1 0ml/kg ,1∶2 ,1 2次 /min。连续检测SpO2 和PETCO2 ,于全麻后 5min、手术结束两个时点监测动脉血PaO2 与吸入氧浓度FiO2 的比值即PaO2 /FiO2值。结果 术毕LP组、RM组PaO2 /FiO2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LP组最高气道压力明显低于RM组和对照组 (P <0 0 5 ) ,LP组、RM组进入ICU继续呼吸支持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减轻通气性肺损伤 ,避免通气 /血流比值进一步失调 ,促进COPD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手法胀肺并不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术后通气 /血流比值  相似文献   

16.
刘丽丽 《吉林医学》2021,(5):1202-120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手术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全麻手术患者90例,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均分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术中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照组未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比肺功能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术后FVC水平(2.13±0.43)L、FEV1水平(1.85±0.54)L、FEV1/FVC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驱动压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呼吸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数字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组)、COPD组、传统肺保护组、驱动压肺保护组,接动物呼吸机;分别于干预前(T0)、干预后即刻(T1)、干预后24 h(T2)3个时间段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指标(HR、pH、MAP、PaCO2、PaO2)差异性;比较T2时刻大鼠呼吸参数(吸气时间、呼气时间、呼吸幅度、呼吸频率)差异性;4周后检测大鼠呼吸功能[每分钟呼气量(VE)、最大呼气流量(PEP)、0.3 s用力呼气容积(FEV0.3)]后处死大鼠,取其肺部组织,确定各组大鼠肺组织炎性因子(IL-8、TNF-α、IL-18)、肺部组织病理形态、Smith评分及肺水肿程度比较。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肺部组织内炎症小体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T1、T2...  相似文献   

18.
观察硬膜外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后呼吸动力学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和硬膜外止痛组各20例,测量术前,术毕10min、1、2、3、4h的呼吸动力学参数。用t’检验分析数据。  相似文献   

19.
赵英召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180-180
本文对常用的一些新生儿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介绍和分析,包括:机械通气的保护性策略、使用各种呼吸机通气新模式、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肺表面活性物质和药物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的影响。方法40例ALI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机械通气(SIMV模式),随机分为传统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每组各20例。记录ALI患者机械通气后即刻2、h6、h2、4 h及48 h的动脉血气结果、氧合指数(PaO2/FiO2)、气道平台压(PPlat)、吸入峰值压(PPeak)、呼吸系统顺应性(Crs)、呼气末正压(PEEP)、内源性PEEP(PEEPi)及28 d死亡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组在机械通气48 h后PaCO2明显增加[(48.6±3.5)mm Hg比(37.7±3.1)mm Hg,P<0.05],同时伴pH值明显下降[(7.25±0.16)比(7.33±0.23),P<0.05];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后PaO2/FiO2均有改善,且肺保护性通气组在通气后6 h明显优于传统通气组[(156±12)比(146±15),P<0.05];传统通气组的PPlat和PPeak均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通气24 h后分别为:(22.1±1.3)cm H2O比(16.6±2.1)cm H2O,(28.3±3.7)cm H2O比(24.6±2.1)cm H2O;通气48 h后分别为:(24.4±1.6)cm H2O比(16.5±1.7)cm H2O,(31.7±3.5)cm H2O比(25.3±2.3)cm H2O;P均<0.05];肺保护性通气组的PEEPi略高于传统通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保护性通气组的28 d死亡率小于传统通气组(10%比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可改善ALI患者的氧合而不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