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纯运动性偏瘫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本世纪初曾有学者观察到纯运动性偏瘫的临床病例,但直至1965年才由Fisher—Curry二氏揭示了其临床病理特点,并确立了做为一种临床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一侧面部,上肢和下肢完全性或不全性瘫痪,不伴以感觉障碍的体征、视野缺损、失语、失用或失认”;“在脑干病变的情况下、偏瘫不应伴有眩晕、耳聋、耳鸣、复视、小脑性共济失调或明显的眼震”。纯运动性偏瘫综合征的出现频度较低,现将我院1985年以来收治病例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了总结及出院后随访。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附68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68例经CT确诊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伴运动性失语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呐吃-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等6种类型,以壳核出血最多,其次为丘脑及桥脑出血,本病容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故靠CT确诊。  相似文献   

3.
侧脑室体旁放射冠梗塞的CT和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50例侧脑室体旁放射冠梗塞患者,其临床特征为:意识障碍较轻,并且发生较少,占4%;运动障碍以上,下肢同等程序的瘫痪占半数以上,为54%;上肢单瘫见于放射冠前部梗塞,下肢单瘫见于其后部梗塞;纯运动性偏瘫为36%;面瘫及发音困难分别为72%和56%,且在前部梗塞发五率较高;48%的患者伴感觉障碍。发1个月后,74%的患者生活自理,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处锥体束排列与躯体存在定位关系。  相似文献   

4.
桥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38例桥脑梗死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临床容易误诊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桥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多样化,可表现为构音障碍以及脑干的交叉体征,亦可表现为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如纯运动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MRI可准确检出责任病灶.结论 纯运动性偏瘫患者,如果出现构音障碍、头晕及共济失调时应考虑到桥脑梗死的可能.MRI检查有助于桥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大脑后动脉(PCA)梗塞很少出现偏瘫,作者报道5例临床均以偏瘫为主要表现,头颅CT证实为PCA梗塞者。 例1,男,62岁,先右侧半身感觉减退,几分钟后右侧肢体偏瘫。神志,语言、颅神经及眼底无异常。头颅CT平扫发现左侧内囊后肢近丘脑处见一稀疏的低密度区。例2,男,22岁,右利手,左侧肢体纯运动性轻偏瘫2天。无中风诱发因素,病后2天  相似文献   

6.
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 PMH)综合征由Fisher和Curryl965年首先提出,其诊断标准是新近发生的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一侧面、臂和腿的运动障碍,不伴有任何感觉、视觉、小脑、延髓症状,以及失语、失用或智能障碍,不包括初时出现过其他神经症状,以后消失而只余运动障碍后遗症者,本文目的是判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发现这种综合征的敏感程度.病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迅速发展或呈卒中样发病的,共33例,经CT检查发现24例不正常(73%),9例正常(27%).脑电图、同位素扫描和脑脊液均正常的20例PMH病人中11例在内囊和放线冠区,CT检查不正常.  相似文献   

7.
脑桥基底部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相应的MRI改变。结果 纯运动性偏瘫(PMH)患者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2例,肢体瘫痪严重者病灶多位于脑桥尾部及脑桥头端外侧区;构音障碍一笨拙手综合征(DA-CH)6例,病灶多位于脑桥头端旁正中区;共济失调性偏瘫(AH)4例,病灶部位较分散,位于脑桥头端、中部及尾部。结论 脑桥基底部梗死多数为腔隙性梗死,其临床表现与不同传导束受损及程度有关。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院曾以显微外科成功地为1例左侧中央沟内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行全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张××,男,32岁。患者于1年前,曾突然头痛,呕吐,昏迷,伴右侧偏瘫。腰穿脑脊液均匀血性,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治疗后,神志清醒,好转出院。但仍遗有右侧偏身运动感觉障碍及语言蹇涩。近期有加重趋势而再次入院。患者9岁时曾昏迷伴右偏瘫1次,经治疗后逐渐恢复。检查:跛行,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偏身浅感觉减退,肌力Ⅲ级,腹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ranscorticalMotor Aphasia,TCMA)作为一个独立的失语类型,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文报告一例发病类似纯词哑的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并从神经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52岁,右利手,文化程度中专。主因不能言语,右侧偏瘫五天于1994年1月24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晰,情感反应淡漠,完全运动性失语,有失写及左右失认,无失用,双眼球左右运动欠充  相似文献   

10.
毛发运动性癫痫的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竖毛或是起“鸡皮疙瘩”,临床上罕见。作者报告一例如下:患者男性,44岁。一天开车从工厂回家时,突然癫痫发作,咬破舌头,小便失禁。四个月后,发作性起“鸡皮疙瘩”,从右面部扩散到右上、下肢,最后扩散到全身。有时开始就是全身性的。每次发作时持续数分钟。寒冷或精神紧张常引起发作,但皮肤的温度和颜色无变化。发作时神志清楚,发作前上腹部常有一种特殊感觉。在毛发运动性癫痫发作时,EEG 显示节律性的尖波和慢波放电,右额、颞区明显。CSF 检查和 CT 脑扫描正常。给予痛痉宁和苯妥英钠治疗,但发作未能控制。此后,早晨头痛,进行性加重。在毛发运动性癫痫发作后,常有强烈的不愉快的气味。十三个月后,因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象限盲,左侧轻偏瘫,右瞳孔散大  相似文献   

11.
小儿外伤性纯运动性偏瘫3例报告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李志祥方锦华报道例1:男,回岁8个月,头外伤半天后右侧肢体活动少1天人院。检查: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右侧肢体肌力皿Z右病理征(+),感觉无异常。CT扫描示左侧内囊1个低密度灶(SHu)。诊...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下肢瘫痪病人踏车运动疗法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踏车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引起下肢瘫痪的影响.方法 对40例脑卒中伴下肢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踏车运动机械辅助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同时接受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法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对比评分.结果 治疗组训练前后两组FMA评分及FAC评分比较有显著性提高,比对照组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踏车运动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常规运动康复,对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治疗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一例脊髓髓内肺癌转移.患者男性,65岁,病程2月,病起双肩疼痛,进行性加重,并逐渐延伸至双手,双上肢力弱,左侧甚,继之出现右胸、腹及下肢感觉障碍,双下肢力弱,小便困难而入院,入院检查阳性发现为:左侧霍钠氏征,颈活动受限,四肢力弱,左侧甚,除双侧三头肌反射外,四肢深反射均亢进,左上肢轻度肌萎缩,双侧巴氏征阳性,左C_8-T_1及右T_1以下感觉减退,小便困难.实验室检查除血沉53mm/小时外,其余均正常.腰穿初压140mm水柱,放液4毫升后,终压为30mm水柱;奎氏试验上升快,下降慢;脑脊液黄变,蛋白142.5毫克%,细胞1/mm~3,胸部及颈椎平片未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延髓梗死病灶的定位并结合延髓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延髓梗死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31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出院当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1例急性延髓梗死病例中:外侧延髓梗死(LMI)16例;内侧延髓梗死(MMI)13例;双侧延髓梗死(BMI)2例.LMI组病灶位于延髓背外侧或外侧;MMI组病灶位于延髓腹内侧,且多位于延髓上段.LMI多表现为不典型或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眩晕,Homer征、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软腭麻痹,肢体共济失调.MMI多表现为感觉运动性卒中(SMS)或纯运动性卒中(PMS),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对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31例延髓梗死患者中,BMI 2例均为双侧MMI,其中1例出现四肢瘫痪、双侧肢体深浅感觉障碍、核间性眼肌麻痹、构音以及吞咽障碍,另1例表现为左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强哭、强笑等症状体征.结论:典型的延髓梗死综合征在临床上少见,LMI多表现为不典型,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而MMI往往与桥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相似.双侧MMI导致四肢瘫痪等双侧锥体束受损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是腔隙综合征的特殊类型之一,病理报告病变在桥脑上部基底,表现为同侧肢体无力和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经CT证实病变累及内囊后下肢和放射冠,因而命名为内囊性共济失调性偏瘫,作者首次报告三例并体感诱发电位提供了共济失调的致病机理的资料。例1男性78岁,有高血压,无卒中先兆,突患轻微头痛,右侧肢体肌无力一周而入院,有中度共济失调,上肢较下肢明显,右上肢及面部针刺觉,触觉轻度减退及右手震动觉轻度减退,右手指位置觉丧失,右下肢感觉正常,2周后共济失调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交叉性瘫痪是一种表现为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运动障碍的特殊类型的瘫痪.临床上很少见.作者报告一例.患者男性27岁,1977年10月因交通事故受伤,当时仅有短时间意识丧失和右肩胛部疼痛.第四日行走时右足摇晃,第十日排便后突起右上肢和两下肢瘫痪不能行走.此后肌力逐渐恢复,2个月后可以扶杖行走.79年3月只有左下肢轻度无力.同年11月左下肢无力加剧,有时还出现枕部疼痛.80年1月24日晚饭后突然剧烈枕部痛和呕吐,继而右上肢麻木,两下肢瘫痪.3日后右下肢瘫痪恢复,但左下肢加剧,呈痉挛性伸展位.家族史无特殊.23岁时行肋骨位置异常整复术.  相似文献   

17.
患者 男,22岁。因肩背部疼痛4个月,双下肢瘫痪1个月,于1987年5月6日入院。无明显诱因自觉双肩背部疼痛,为跳动性,咳嗽及大声说话时加重,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发病2个月后感双肩背部麻木,并逐渐向双下肢发展,左下肢麻木较右下肢重,而后双下肢完全麻木,酸软无力,步态不稳,活动困难,入院前1个月,双下肢完全瘫痪,  相似文献   

18.
包涵体肌炎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女性,43岁,工人。以“进行性双下肢无力2年”入院。2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力弱,活动不灵活。1年前右下肢无力加重,右足不能背屈,并出现左下肢力弱。腰椎磁共振成像(MR I)提示腰椎间盘膨出,以“坐骨神经病变”治疗无好转。近半年症状进一步加重,行走费力,上下楼梯困难。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道3例单侧急性桥脑梗塞所致同侧面中部麻木及感觉障碍。 例1,男,67岁。突发言语不清,味觉减退,右肢体无力、鼻左侧麻木。病后3小时查体:BP180/100mmHg,构音障碍,双瞳孔小,光反应存在,水平眼震,右轻偏瘫(面部除外),右Babinski征阳性,右颊部、鼻翼、右上下肢痛觉减退。头MRI示大脑半球腔隙性梗塞和左桥脑缺血性梗塞。  相似文献   

20.
急性感染后四肢瘫痪或双下肢瘫痪早有资料可查 ,对病理及病因的分析多在探讨中 ,对急性感染后单下肢弛缓性瘫痪伴有感觉异常的报道较少。本文作者在临床工作中 ,经常遇到急性感染后单下肢瘫痪、感觉障碍 ,经治疗观察资料较完整者 9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对象  2 0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