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利用Parks法同时在4条水平肌上手术治疗,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术后光学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治疗,同视机训练Ⅲ级视功能15~30d。结果: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年,视力提高,增进2~6行;眼球震颤消除9例(69.23%),减轻4例(30.77%);代偿头位消失10例(76.92%),减轻3例(23.08%)。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11例,较术前增加6例(46.15%)。结论: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眼震,有利于矫正代偿头位,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萍  方洪兴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6):615-617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Parks法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3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利用Parks法同时在4条水平肌上手术治疗,合并内斜视和外斜视手术量同时计算在内,术后光学矫正屈光不正和弱视治疗,同视机训练Ⅲ级视功能15~30d。结果:13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4年,视力提高,增进2~6行;眼球震颤消除9例(69.23%),减轻4例(30.77%);代偿头位消失10例(76.92%),减轻3例(23.08%)。同视机检查有双眼单视功能11例,较术前增加6例(46.15%)。结论:Parks法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能较好地消除或减轻眼震,有利于矫正代偿头位,提高视力,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儿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47例,其中下斜肌断腱9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3~8 mm)35例,下斜肌部分切除+健眼下直肌徙后术3例.[结果]治愈33例(70.2%),有效12例(25.5%),无效2例(4.3%).[结论]下斜肌断腱、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能解决垂直斜度8△~20△,>20△者需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健眼下直肌徒后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疗效.方法 选择40例(52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采用改良提上睑肌折叠术.结果 术后随访3周~3个月,40例(52眼)矫正37例49眼(94.2%),欠矫3例3只眼(5.8%).结论 改良提上睑肌折叠术符合生理解剖特点,术后欠矫率明显降低,手术简化,效果可靠满意,是矫治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养军  王为农  严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9-11,i0001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 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 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李晓阳 《临床医学》2012,32(7):94-95
目的探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的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90例(102眼),随机分成两组,各45例(51眼),悬吊组采用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悬吊组),折叠组采用提上睑肌折叠术治疗(折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悬吊组45例(51眼)中,治愈24眼,占47.06%;基本治愈27眼,占52.94%;无欠矫和过矫情况发生。折叠组45例(51眼)中,治愈21眼,占41.18%;基本治愈23眼,占45.10%;欠矫4眼,占7.84%;过矫3眼,占5.88%。悬吊组患者的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略高于折叠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组患者的欠矫率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折叠组(P<0.05)。悬吊组患者术后随访无一例发生角膜炎或其他并发症;折叠组患者术后发生点状角膜炎5眼,发生率为9.80%。折叠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悬吊组(P<0.05)。结论经眶隔后隧道额肌瓣悬吊术在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上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59例构音障碍儿童语音矫正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应用语音发音技巧和家庭配合训练治疗159例构音障碍儿童,对其各年龄段音位发音矫错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59例学龄儿童中语音矫正正常化27例(17.0%);显效82例(51.6%);有效39例(24.5%);无效11例(6.9%),总有效率93.1%.[结论]利用语音发音技巧、家庭配合训练和保持欢快心情治疗儿童构音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对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和眼球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超常量手术组29例和常量手术组28例。常量手术组行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超常量手术组行单眼超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位矫正和眼球活动情况。结果:术后超常量手术组的术眼正位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79.31%,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可有效矫正眼位,且眼球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两种术式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64例(81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额肌瓣悬吊术30例(34眼),提上睑肌腱膜瓣额肌吻合术34例(44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提上睑肌腱膜瓣-额肌吻合术正矫成功率95%o,无欠矫及过矫,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正矫成功率75.7%,5例欠矫。结论:治疗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首选提上睑肌腱膜瓣额肌吻合术。  相似文献   

11.
张上森  邓香珠 《新医学》1998,29(11):596-597
先天性眼球震颤[1]是一种少见的遗传疾病,常有家族史,眼球震颤随年龄增长渐减轻,一般在5岁内症状不会完全消失,而对患儿智力发育无明显影响。现将两家系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报告如下。病例报告例 1 先证者,女,5岁。1993年6月在儿童体检时被发现眼球震颤。追问病史,患儿出生后3个月即双眼球不自主快速震颤,不伴眼痛或头颈部自发性摆动,无听觉异常。随年龄增长眼球震颤渐减轻,仅在凝视或注意力集中时眼球震颤较明显。体检:身高97cm,体重19kg,查双眼辐辏反射时见双眼球快速水平向钟摆样震颤,震颤无快慢相之分。眼底检查和听力检查正常。指鼻试…  相似文献   

12.
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的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53眼,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60眼,并术后随访,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矫正108眼,其中改良额肌瓣悬吊术50眼,改良提上睑肌缩短术58眼。过矫1眼,低矫4眼。所有病例术后2~6个月的随访,术后效果良好,上睑下垂得到矫正,患眼形态弧度自然。结论 提上睑肌缩短术及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临床效果确切,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组97例,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3岁至18岁,单眼48例,双眼49例。手术原则:根据单眼、双眼斜视度大小。交替性内斜视患者,小于25°内斜视,常规量双内直肌徙后,大于25°内斜视,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徙后7mm,残留的斜度,与非注视眼的外直肌上截除。单眼内斜视患者,小于25°内斜视,以双眼内直肌常量后徙,大于25°内斜视,以双内直肌超常量徙后7mm,残留斜度做斜视眼外直肌的截除。临床疗效:97例患者均保持术前视力;90例均矫正正位,7例欠矫小于5°,未发生过矫。本组病例眼球运动内转均无明显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行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手术.分别检查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和1、3、6、12个月的斜视度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眼位、残余斜视度和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1周正位81例,正位率96.4%;过矫1例,过矫率1.2%;欠矫2例,欠矫率2.4%.术后1周斜视度与术前斜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具有双眼单视功能者比率为42.86%,术后1年明显提高为7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患儿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显著.无巩膜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直肌悬吊缝线后退术矫正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可靠有效,简便易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刘晓红  惠丰荷  张丽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0):2015-2016
1998年10月~2004年12月,我们用异体硬脑膜作为悬吊材料治疗儿童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27例43眼,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7例43眼,男16例25眼,女11例18眼,2~9岁。所有患者眼球运动无异常,上直肌功能正常,睑裂均≤4  相似文献   

16.
陈凯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6):1329-1329,1331
目的探讨外路法提上睑肌缩短术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对36例(38眼)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患者采用外路皮肤面切口手术方法进行提上睑肌缩短术。结果 38眼中有35眼效果满意;2眼矫正不足,二次术后效果满意;1眼过矫,按摩及加强闭目运动后1个月正常。术后随访1年,双重睑形成自然美观,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外路皮肤面切口提上睑肌缩短手术方法矫正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成功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上斜肌减弱手术在A—型斜视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斜肌减弱手术在 A-型斜视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和统计了 2 a住院手术 A-型斜视 35例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情况 ,男 1 7例 ,女 1 8例 ,年龄 5~ 2 5岁 ,平均 2 1岁。结果 本组中 ,34例 67眼有上斜肌功能亢进 ,30例60眼做了双眼上斜肌减弱术 ,4例做单眼上斜肌减弱术 ,手术后 35例 A-征消失 ,31例 (88.6% )眼位获得正位矫正 (水平斜度≤ 5°)。结论 上斜肌功能亢进是 A-型斜视主要特征。矫正 A-型斜视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是减弱功能亢进的上斜肌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  相似文献   

18.
刘红  徐昭旭  林伟  张敬鸣  何蓉 《华西医学》2001,16(4):482-48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法。术中是否过矫及手术量的估计,以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2人64只眼,远、近斜视角≥20^△为手术适应症,20^△者仅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大于20^△才先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再做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结果:术中正位者12人,6个月后随访眼位正者8人,外隐斜4人;术中过矫(≤^△)20人,6个月后随访眼位正者19人,内隐斜(≤10^△)1人,结论:该术式能达到较满意矫正效果。强调术中过矫,不能在术中临时改变术前计算的手术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125例145眼,并对术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1周矫正满意者122例141眼,占97.24%;基本满意者125例145眼,为100.00%。随访11~48个月,平均23个月,发现2例2眼矫正满意者转为基本满意,3例5眼基本满意者转为矫正不足;远期满意者120例139眼,为95.86%,基本满意者122例140眼,为96.55%。结论:改良额肌瓣悬吊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效果好,是治疗儿童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依照手术方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BLR组(n=49)、RR组(n=49),BLR组采用BLR-rec,RR组采用R&R。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RR组组手术过矫4.08%、正矫85.71%、欠矫10.20%情况与BLR组10.20%、83.67%、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组立体视功能提高69.39%、不变18.37%、降低12.24%情况与BLR组73.47%、16.33%、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RR组视近、视远斜视度高于BLR组(P<0.05);RR组复发率2.50%低于BLR组20.51%(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均具有良好疗效,R&R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BLR-rec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性较BLR-rec差,但R&R复发率低于BLR-rec,因此,临床可根据患儿内直肌功能状态选择适宜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