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术后血管再狭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观察组的血管再狭窄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介入溶栓和动脉取栓术临床效果各有优势,首选介入溶栓疗法,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A组行介入溶栓术,B组行动脉取栓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且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B组的71.4%(P0.05);动脉栓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低于B组的92.3%(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及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中,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各具优势,但介入溶栓术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2006年8月,我们共收治9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均行Fogartr导管取栓术,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主干的栓塞导致肢体急性缺血 ,病情进展迅速 ,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我院自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7月共收治 2 1例 ,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后动脉内灌注肝素、尿激酶溶液等综合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全组 2 1例 ,其中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 41~ 78岁 ,平均 6 0岁。发病至手术时间 :19~ 2 4h 4例 ,2 4~ 72h 12例 ,72h~ 15d 5例 ,平均 5 2h。栓塞部位 :腹主动脉终末骑跨血栓 2例 ,髂动脉 7例 (其中 3例为双侧栓塞 ) ,股动脉 4例 ,动脉 6例 ,动脉以下 2例。发病原因 :风湿性心…  相似文献   

5.
临床下肢动脉急性缺血常见原因为房颤栓子脱落导致下肢动脉栓塞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引起血栓形成,Mutirangura等[1]治疗12D例动脉栓塞患者,其中动脉血栓91例占75.8%,房颤栓子脱落导致的下肢动脉栓塞29例占24.2%.急性动脉缺血需要紧急处理,恢复组织血供,否则有肢体坏死和截肢的不良后果.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急性动脉栓塞的病死率为10% ~30%,截肢率为10%~30%[2].  相似文献   

6.
2004年2月1日~2004年11月30日,我院收治下肢深动脉栓塞患9例,均急症行Fa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术后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敏  马燮峰 《护理与康复》2007,6(5):328-329
总结1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取栓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提供全面的治疗信息,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注重患肢和卧位的护理;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护、肢体血运及出血的观察护理,并重视肢体功能锻炼.10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按Cooley标准,优5例,良4例,差1例.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起病急剧,会使肢体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然而急诊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此病发病高峰多在50~70岁患者中,且常伴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等疾病,因此手术麻醉风险较大。我院自2001年1月到2003年9月共行急性下肢动脉取栓术110例次,现将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措施在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急性动脉栓塞患者7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39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常规组和干预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64.10%和69.23%,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别为92.31%和94.87%,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性动脉取栓术基础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是指由动脉闭塞性病变导致的肢体缺血性静息痛和组织损害,后者包括下肢远端缺血性溃疡或坏疽,踝部收缩压〈50 mmHg(1 mmHg=0.133 kPa),趾端收缩压〈30 mmHg,相当于Fontaine分级Ⅲ级和Ⅳ级。该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50%的病人半年内截肢,1年的肢体保存率仅5%。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6月通过介入及手术的方法治疗Fontaine分级为Ⅳ级的重症下肢动脉缺血123例。现就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经验,方法 于股三角处显露股动态,横行切开股动态,近端采用5F Fogarty导管取栓,远端选3F导管取栓,近端取栓成功的标志是有高压血流喷出,取栓成功后远端注入尿激酶、肝素及罂粟碱。结果 3例发病50小时内手术者疗效良好,1例发病10天后手术,取栓失败。结论 对急性髂股动脉栓塞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前明确栓塞部位及发病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发病72小时内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15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17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10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2例,截肢率13%,死亡率6.7%。B组13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5.9‰死亡率5.9%。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发病急骤,进展快,是危及肢体甚至生命的血管外科急症。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方法是以5F或6F的Forgarty导管取栓,结合术中术后溶栓抗凝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2004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共收住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0例,将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LEAE)的护理。方法:分析29例LEA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特点。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动脉,其中股、胭、胫前动脉及胫腓干栓塞分别为23例、2例、3例、1例。根据患者LEAE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全程专业护理。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安全的特点,对LEAE患者的全程、专业、个体化的护理,是LEAE患者顺利康复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17.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是因肠系膜动脉的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临床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1].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26例急性肠系膜动脉性缺血的术后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脑梗死在发病4.5h之内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1]。但遗憾的是,即使及时地给予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其血管的再通率也并不高。有研究统计发现,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11月收治的11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总结分析其主要症状、治疗护理措施及体会。结果11例患者中,5例于发病48h内急诊行Forgaty导管手术取栓,术中均取出血栓,术后痊愈;6例发病超过48h的患者,2例患者来诊时已有足趾缺血坏死,其中1例虽经积极取栓手术治疗,肢体血运仍然无改善而截肢,但已是最大限度的保留肢体;另外1例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后续溶栓及支架治疗,后期截肢;其余4例患者采用留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5d,股浅动脉下段及腘动脉可见狭窄闭塞,经球囊扩张、置入动脉支架治疗,均获痊愈,随访1~4个月,2例患者足趾干性坏疽,2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地治疗、护理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年龄64~85岁,ASAⅢ级34例,IV级12例。选择L2,3或L3,4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置入微导管,注入0.5%布比卡因重比重液1.0 ml,根据阻滞平面决定是否追加上述局麻药。比较麻醉前(T0)和首次给药后1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1 h(T5)、术毕时(T6)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感觉阻滞平面。与T0比较,MAP在T1-6降低(P0.05),SpO2在T1-6升高(P0.05),MAP、SpO2在T1-6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各时间点的HR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出现低血压6例(13%),呕吐3例(6.5%),术后随访无头痛和神经并发症出现。结论连续腰麻用于老年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小,用于该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