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讨论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是用“苞综诸经”的办法,以诸经中最早的本子《神农本草经》药365为主,以吴普、李当之等名医在诸经中增录的药物“名医副品”亦365种,编为七卷本《本草经集注》。由于历代本草序,把“名医副品”一词多加改动,从而产生一些误解:一是认为“名医副品”365种药来自一本现成《名医别录》书,二是认为《证类本草》“梁陶隐居序”为《名医别录》序。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唐本草》在编纂时,把陶弘景所并条的锡铜镜鼻、文蛤、薤、赤小豆四条分出,使《唐本草》中的《本经》药由365种增加为369种。后又把陶弘景分条的麻子归并到麻条中,又误升麻为别录药,使369减少两种,就成367种。《证类本草》沿袭《唐本草》旧例,其白字《本经》药总数亦是367种。又由于三品位置移动,所以《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三品位置皆不符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的要求。本文以《本经》三品定义,对照《本经》各药条文内容,重新确定各药三品位置,拟定一个《本经》目录。  相似文献   

3.
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的研究。始于宋代王炎。明代卢复的《本草正经》则为现存诸辑本中最早的。入清后,研究《本经》之风日盛,成为清代本草学的特色之一。宏观地看,这种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辑录,即从前代本草中录出《本经》原文,或加考证而成书;一类是注解,即对《本经》药物酌加损益,参以注解;再一类是杂著。兹列表于下(见下页)。 至于吴世铠《本草经疏辑要》,乃系将明代缪希雍《本草经疏》删繁节要再加增补而成。《本草经疏》是“从《证类本草》中录出二百六十余种而为之疏”,并非《本经》的注解本,所以《本草经疏辑要》也不是《本经》注本。  相似文献   

4.
(四)《名医别录》的特点 (1)本书收录名医增录的药物,其中有很多药在古代文献中,是与《本草经》药物共存的,并无《本经》和《别录》的区分。前面讲过,古代《神农本草经》有很多种同名异书的本子。今日所讲的《神农本草经》,是指陶弘景选定载药365种的本子。其余的本子,包含有名医增录的资料,陶氏对这些资料,称之为《名医  相似文献   

5.
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相似文献   

6.
《吴普本草》引神农、黄帝等药性资料的考察尚志钓,刘晓东(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戈矶山医院241001)关键词吴普本草,神农,岐伯,黄帝,扁鹊,雷公,桐君,医和,一经,药性考察《吴普本草》是由三国时名医吴普所撰。原书约在南宋时亡佚,其中部分内容尚存于诸...  相似文献   

7.
《证类本草》“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讨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证类本草》“墨盖”下所引“唐本”、“唐本注”文,不见于《新修本草》目录及残卷中,而见于掌禹锡所引“蜀本注”中。从而证实《证卷》“墨盖”下引“唐本”、“唐本注”文,实出于《蜀本草》。《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所谓英公即奉Su修《唐本草》的李Ji。李Ji在唐高宗时封为英国公,故称英公。《重广英公本草》也是重修的《唐本草》之义。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将《蜀本草》迳称为《唐本草》,盖原于此。  相似文献   

8.
古本《本草经》佚文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本草经).是古人托名神农所著(神农本草经)的简称。当时托名的不止一家,后因战乱损失,只剩下四卷本。梁·陶弘景序云:“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干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四卷本(本草经)经过魏、晋名医增补,形成多种(本草经),它frJ在收载药物数目、三品分类、自然属性分类、药性寒热,主治内容多寡,均各不相同。陶弘景将诸家(本草经),统称之为“诸经”。在‘’诸经”中,四卷本(本草经)是最古的本子,其余都是名医增补的本子。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时,采用“苞…  相似文献   

9.
现在流传的《神农本草经》基本都辑录自宋代编成的《证类本草》,其根源又是梁代陶弘景所编的《本草经集注》,并不能完全反映该书的原貌。通过对《太平御览》《道藏》等古籍中保留的《神农本草经》古本佚文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古本《神农本草经》可大致区分为"神农"与"本草"两系不同的经文。"神农"一系经文主要是药物理论及神仙方术理论,"本草"一系经文则主要是对药物的分条目论述,二者大致对应于今本《神农本草经》的序录及正文,可以推测今本《神农本草经》或是由此两系经书融合而成。  相似文献   

10.
《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是陶弘景在《本草经》基础上注的。陶氏所据的《本草经》是一种《本草经》,还是多种《本草经》。从陶氏《集注》序录看,陶作《集注》是据多种同名异书《本草经》注释的。并将多种同名异书中文字糅合为一体,收入《集注》中,用朱字书写,定为“本  相似文献   

11.
中药的基本药效是临床处方用药的凭据,依据基本药效的药物分类研究对于把握药物作用倾向、发掘药效物质基础、探讨药性实质以及寻找药物替代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中药临床应用特点,以经典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微簇"概念的半监督增量聚类算法,进行中药分类研究及分类方法学研究。结果显示,《神农本草经》中365味中药共聚得126类,其中的253味中药归为14个药效类,包括补益类、清热类、利水类、除痹类、治疗妇科疾病类和治疗蛊毒鬼疰类等;112味中药单独成112类,与已知不同类别同时具有高相似度是产生大量独立类别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用的半监督增量聚类法具有聚类质量好、可拓展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中药分类研究,并充分反映出中药多样性和复杂相似性,为依据药效的中药分类研究提供了新思考和方法学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草》对 84 4种药物中进行合并和分条所致。将具体合并、分条的资料一一予以查出 ,并加以说明 ,可以证实《新修本章》药物总数 ,并非用《本草经集注》730种 ,和《新修本草》新增 114种相加而成。  相似文献   

13.
附桂抗瘀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迄今,对附子、肉桂的认识和应用,局限于温阳散寒,这是偏狭之见。宋前本草如《本经》、《别录》、《集注》、《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俱认定附子、肉桂有活血化瘀的抗瘀血作用,所谓“破癥坚积聚、血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晚近实验室研究的结论也支持古代医家的观点,说明附子、肉桂具有抗血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方剂配伍中君药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剂君臣佐使配伍中的君药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有着不同的涵义和数量。据现存文献,《庄子·徐无鬼》以愈病者为君药;《黄帝内经》中以治疗主病的药物为君药;《神农本草经》的君臣佐使用来区分药物善恶;唐·甄权《药性论》规定某药为君药;唐·蒋孝琬《杂注本草》以治疗阴病为君药;金·张元素《医学启源》以剂量最多者为君药;金·李杲《脾胃论》以力大者为君药;明·王肯堂《医论》中的君药则随年份不同而变化。君药的数量也不限于1味,可有2、3味甚至以某一方剂为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中所见“度”字的涵义分析,首次全面系统梳理了“度”字在上述四大经典中的全部义项,并以注家释义作为语证。  相似文献   

16.
分析《本草经》药物产地分布的区域特征后指出;以出产药物数量计,汉代十三部政区中之益州,郡国中之泰山郡是当时大宗药物产地;从药物产地分布来看,药物出产分别以东都雒相,西京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而东部产药物多于西部;  相似文献   

17.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划》。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8.
基于Apriori算法的中药气-味-效三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学表现建立起来的药性核心理论,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密不可分。本研究以经典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365味中药性味及药效记载为数据源,在建立气-味-效三维数据立方体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寻找气-味-效三者之间的频繁模式和强关联规则并进行分析,尝试理清中药四气五味与具体功效的复杂相关性,为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金陵版《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出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本草》资料多数来源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用《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同《本草纲目》核对,发现《本草纲目》引《孟诜食疗本草》有些资料出处,与《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不尽相同。表现为《本草纲目》注“孟诜食疗”文为其他文;《本草纲目》注其他文为“孟诜食疗”文,《本草纲目》所引“孟诜食疗”文不见于《证类本草》。这可能由于当时李时珍所参考《本草大观》、《政和本草》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