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特点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特点与临床诊断、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对57例ITP患儿和15例健康儿童进行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测定;对57例ITP患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B19、EBV、CMV;42例患儿接受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①治疗前,ITP组的BPC、PCT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ITP(AITP)的PDW、MPV明显增加(P<0.05),慢性ITP(CITP)组PDW、MPV无明显变化(P>0.05)。②治疗后,AITP组PDW、MPV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CITP组BPC、PCT仍明显减少,MPV呈明显增大(P<0.05),PDW呈分布宽度差异性变大。③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IgM)的表达有统计学意(x^2值分别为5.03、3.96,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ITP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指标;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PAIgM的表达对于指导丙种球蛋白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7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同时测定50例健康儿童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及与治疗后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与血小板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ITP患儿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治疗后PLT上升,PDW、MPV、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2)ITP轻、中、重度患儿随病情加重PLT进行性下降,而PDW、MPV、P-LCR进行性增大,但极重度患儿MPV反而变小。(3)PLT与MPV呈负相关(P<0·001)。MPV与PDW、PDW、MPV与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有助于ITI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急性ITP患儿200例,应用ELISA方法检测患儿初诊时及治疗前后PAIg的表达,并与临床疗效相比较。结果 ITP患儿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难治组ITP患儿初诊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儿,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合并PAIgG增高的比例显著高于急性ITP患儿(P<0.05)。治疗后,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儿,治愈和显效组两种抗体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难治组两种抗体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 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水平增高密切相关,初诊ITP患儿PAIgM单独或合并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ITP病毒感染情况及其治疗与病情转归。方法(1)统计患儿发病的诱因,部分患儿检测EB病毒、巨细胞病毒、微小病毒B19、单纯疱疹病毒、支原体、自身抗体。分析病毒感染与ITP预后关系。(2)分析难治性与慢性TIP预后与治疗的关系。结果(1)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无关。(2)有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22例,其中12例(54.5%)为难治性或转为慢性;无特殊病毒感染诱因者共77例,其中19例(24.7%)为难治性或慢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3)难治性ITP转慢性的12例治疗效果均欠佳。(4)慢性ITP有特殊病毒感染者6例,其中好转的4例均多次短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此4例中的3例同时或之前应用抗病毒药物,2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冲击。无特殊病毒感染史者13例,治疗好转6例,无效6例,均未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论由特殊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ITP预后欠佳,加强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的力度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 ,因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 (monoclonalantibodyspecificimmobolizationofplateletantigens ,MAIPA)测定了ITP患儿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的抗GPIIb/IIIa和抗GPIb/Ix自身抗体 ,并同时测定这些患儿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PAIgG) ,将二者作比较 ,试图评价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感染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细小病毒B19检测: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购自华美工程公司,其余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42例ITP患者进行了巨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12%,62例ITP患者进行了EB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6例阳性,阳性率为10%,70例患者进行了细小病毒B19的检测,其中30例阳性,阳性率约为43%。30例ITP患者进行了单疱病毒Ⅰ型及Ⅱ型抗体的检测,阳性率为27%,其中单疱病毒Ⅰ型抗体阳性者为7例,1例为单疱病毒Ⅱ型抗体阳性。30例ITP患者进行了风疹病毒抗体的检测,其中8例阳性,阳性率为27%。42例ITP患者进行了甲、乙、丙、戊肝炎抗体的检测,其中15例阳性,包括:抗HBsAg(+)及抗HBc(+)4例,11例为抗HBsAg(+)、抗HBc(+)及抗HBe(+),阳性率为36%,另外,43例ITP患者进行了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其中7例阳性,阳性率为16%。结论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体内活化状态及体外活化功能,探讨血小板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体内和体外5’-二磷酸腺苷(ADP)刺激后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GPIIb/IIIa和CD62P分子的表达,同时检测CD62P阳性血小板该分子的平均荧光强度(MCF)。结果ITP组与对照组体内活化血小板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1),ITP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CD62P分子的MCF无显著性差异。体外刺激血小板活化后,两组活化血小板百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77),ITP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D62P分子的MCF有显著性差异(P=0.0059),ITP组低于对照组。结论ITP患儿体内血小板处于低活化状态,提示其出血原因不仅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存在血小板功能减低,低活化的原因很可能是血小板自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病毒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病毒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CITP患者(年龄8个月~13岁,男13,女19)及30例健康查体正常对照儿童(年龄1岁~14岁,男14,女16)。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两组血清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疱疹病毒(HHV)相关抗体。结果慢性ITP患儿各种病毒相关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其中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两组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反复性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ITP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②临床上对ITP患者特别是慢性ITP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病毒学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对婴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8例婴儿ITP患儿,检测血清CMV IgM或DNA,根据其阳性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发病年龄、入院前病程、发病诱因、出血程度、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81例,中位年龄3个月;对照组97例,中位年龄6个月;两组前驱感染率分别为37%和42%,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驱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两组分别有72%和75%在发病前有预防接种史,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临床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时两组均有半数以上血小板计数<10.00×109/L,其均值分别为12.28×109/L和11.67×109/L,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均正常或增多,并有成熟障碍和血小板生成不良;两组分别有86%(31/36)和81%(26/32)存在免疫球蛋白异常,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泼尼松和(或)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观察组有75例(93%)、对照组有93例(96%)血小板于2周内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婴儿ITP中CMV感染在小月龄患儿中常见,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诱发因素之一。CMV感染的ITP患儿其临床经过与非CMV感染者无明显差异。婴儿ITP无论有无CMV感染,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有良好反应,但如何减少过度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并比较婴儿与幼儿ITP的疗效.方法 收集401例婴幼儿ITP,均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判定依据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和出血症状的改善分为完全缓解、有效、无效.401例婴幼儿ITP按年龄分为婴儿组(≤1岁)和幼儿组(>1~3岁),按病程分为急性(病程≤6个月)和慢性(病程>6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婴儿组与幼儿组均为男童比例高,但2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2,P>0.05).2.婴儿组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8,P<0.05).3.婴儿组骨髓巨核细胞增高比例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2,P<0.001);婴儿组产板巨核细胞中位数低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5,P<0.05).4.婴儿组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达到或超过100×109 L-1的时间短于幼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42,P<0.001).5.急性患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低于慢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0,P<0.05).6.输注血小板患儿的住院时间与未输注血小板患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5,P>0.05).结论 婴幼儿ITP中,男童比例高,大部分无明显诱因,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婴儿入院时血小板中位计数较低,血小板上升至正常的时间较短,对治疗反应较幼儿好,幼儿急性ITP可以变为慢性;输注血小板并不能缩短ITP患儿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7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中2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评价。方法对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与地塞米松(GC)静脉联合治疗组及单用GC治疗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临床经济学评价。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ITP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回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IG+GC组PLT下降极重度[(10~25)×109L-1]、重度(<10×109L-1)、严重出血例数均高于GC组。2组治疗第1-7天PLT上升至正常天数比较,有效率、显效率比较,IVIG+GC组均优于GC组。应用成本-效果法分析GC组相对优于IVIG+GC组。结论对于重度、极重度、出血程度严重的ITP患儿主张选择IVIG+GC治疗;对于轻、中度病例则可选择GC治疗。临床治疗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既要考虑临床疗效,也要兼顾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规律、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1.总结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2002~2003年住院ITP病例。分型并记录性别、年龄、血小板数、出血程度、诊断和治疗结果,比较急性与慢性、难治性ITP病例资料。2.对病程达0.5年以上患儿发信随访。3.总结死亡病例资料。结果ITP患儿262例,其中急性ITP 235例(89.7%),慢性24例(9.2%),难治性3例(1.15%)。1.急性组<6岁高发(81%),常有明显诱因,治疗恢复快。2.慢性、难治性组>6岁较多(33%),无明显诱因,治疗有效率低,恢复时间长。3.发病多为血小板重度、极重度减少(83.5%),临床多为轻度出血(70.2%)。4.随访66例:急性ITP18例6个月后确诊为慢性ITP;2例随访时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10%)慢性/难治性ITP病程6~12个月自行缓解。5.死亡1例,为慢性型,长期服用激素造成肾上腺皮质危象死亡。结论1.儿童ITP以急性为主,恢复快,预后好。2.部分慢性、难治性ITP患儿有自愈可能。3.切忌过度治疗。4.疗效不佳者需再评估。  相似文献   

14.
网织血小板测定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疗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网织血小板 (RP)变化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定。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ITP(ITP组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 (非ITP组 )及对照组外周血RP百分率 ,并计算其绝对值。结果 ITP组RP百分率明显高于非ITP组及对照组 (P <0 .0 1 ) ,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非ITP组RP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但RP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 ;ITP组治疗有效者RP百分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RP百分率及绝对值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 ,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可作为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是确诊ITP诊断依据和疗效判定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异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已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明确。现就ITP患儿B淋巴细胞异常及可能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儿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4例ITP患儿(病例组)及30例正常婴儿(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HCMV抗体检测,PCR法行HCMV DNA检测,并对病例组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行血T细胞亚群检测,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两组HCMV抗体、DNA阳性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病例组HCMV-IgM阳性与阴性者T细胞亚群CD4 、CD8 及CD4 /CD8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婴儿期HCMV感染可能为IT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免疫功能紊乱与ITP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A 3-year-old boy developed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and Perthes' disease concurrently.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the serum of the patient.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hat Perthes' disease in this patient might be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ITP-associated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粪便Hp抗原(HpSA)检测21例cITP患儿及30例对照组儿童Hp感染率,对Hp阳性感染的cITP患儿进行1周根除治疗,包括阿莫西林(冲剂)50mg/(kg.d),3次/d;克拉霉素片15mg/(kg.d),2次/d;奥美拉唑片0.8mg/(kg.d),1次/d。4周后再行HpSA检测Hp根除情况,同时监测治疗后4、8、12周血小板数。结果经HpSA检测,21例cITP中4例感染Hp,感染率为19.0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Hp阳性的cITP患儿根除治疗均获成功,其中3例血小板数明显升高。结论儿童cITP的Hp感染率不高,可能Hp不是儿童cITP病因之一。感染Hp的cITP患儿经成功根除Hp后,血小板数恢复。Hp根除治疗可能成为部分并Hp感染的cITP患儿非免疫抑制疗法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类细小病毒B19(HPVB19)感染对骨髓巨核祖细胞的影响。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PVB19-IgM、PCR检测HPVB19VP独特区DNA。筛选出并HPVB19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髓行巨核祖细胞体外培养,集落细胞计数。结果外周血HPVB19-DNA阳性及血清HPVB19IgM阳性ITP 31例患儿中,巨核祖细胞集落细胞形成减低,与正常对照组及非HPVB19感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PVB19可影响巨核祖细胞集落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