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目的比较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不同镇静方案对术中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 G)的影响,探讨癫痫外科手术镇静药物的用法。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100例伴癫痫发作的颅内肿瘤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A组: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予1%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在(0.80±0.20)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复合丙泊酚1.60~2.5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并持续泵注瑞芬太尼1μg/(kg·h),间断应用罗库溴铵。ECo G监测(监测1)前约10 min停泵丙泊酚,监测时将七氟烷浓度控制在0.5 MAC以下。B组:麻醉诱导静注咪达唑仑0.1 mg/kg代替丙泊酚,其余同A组;C组:ECo G监测前不停泵丙泊酚,其余同A组;D组:监测时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MAC在0.5~1.0之间,其余同A组。病灶切除后行第2次ECo G监测(监测2),统计分析各组ECo G监测中暴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BS)发生数。结果 1A、B组间比较,A组BS发生数明显低于B组(P<0.05);2A、C组间比较,BS发生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D组间比较,A组BS发生数明显低于D组(P<0.05);4监测2中仅B组有1例患者出现BS,在13例术中唤醒的患者静脉推注丙泊酚时,12例(92.31%)出现了BS。结论在颅内肿瘤继发癫痫患者中推荐的镇静方案是:麻醉诱导予以丙泊酚(2 mg/kg)静脉推注,维持镇静采用1%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1.60~2.50 mg/(kg·h)静脉泵入,ECo G监测前10~15 min停用丙泊酚,监测时将七氟烷吸入浓度控制在0.5 MAC之下,以减少其对ECo G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视频脑电图联合皮层脑电图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治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头皮视频脑电图(VEEG)联合皮层脑电图(EcoG)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治价值。方法将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73例)和对照组(73例)。所有患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前行VEEG和MRI检查,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中监测EcoG。术后随访,利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精神健康和社会功能),根据Engel分级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4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中128例可经VEEG明确诊断,癫痫阳性检出率为87.6%。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前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试验组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Engel分级,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36,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轻度中枢性面瘫、对侧肢体轻度偏瘫、记忆障碍、精神障碍和运动性失语等,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7/73 vs.17/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P<0.05)。结论头皮VEEG联合EcoG定位病灶是一种较理想的辅助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可提高手术切除致痫灶精确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20例继发性癫痫人脑手术时皮层脑电图的监测结果,利用术前常规脑电图对癫痫灶初步定位,手术中用皮层脑电图测定致痫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监测手术切除的效果,对手术的成功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层电图(ECoG)监测对切除癫痫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癫痫患者术前使用针电极行脑电图(EEG)、例中使用马蹄型银电极行ECoG监测下切除癫痫灶进行研究。结果:术后随访1-6年,无1例出现明显并发症,12例(48%)临床发作完全控制,10例(40%)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仅2例(8%)效果不理想,本组治疗显效率80%,有效率88%。结论 ECoG监测在切除癫痫灶手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癫痫病人手术治疗的麻醉方案及管理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癫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A组)和全静脉麻醉组(B组).A组采用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观察2组七氟烷吸入浓度及丙泊酚靶浓度分别为1.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或5.0μg/mL(T1)、1.0 MAC或3.0μg/ML(T2)、0.5 MAC或1.5μg/mL(T3)时ECoG出现爆发性抑制波例数、术中棘波频率变化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在T2、T3时刻,2组癫痫手术过程中ECoG可准确描记癫痫波且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2组病人在T1时刻ECoG出现爆发抑制波的例数最多,随着麻醉药物浓度的降低,2组ECoG监测到的爆发抑制波出现次数逐渐减少.但在不同时刻,2组在血流动力学指标、爆发抑制波和棘波出现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与丙泊酚对癫痫病人ECoG的影响均呈剂量依赖型,但在一定麻醉深度下不影响ECoG对癫痫波的识别及病灶定位,可安全用于癫痫病灶切除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7.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1996,(1)
本文报告了20例继发性癫痫病人颅脑手术时皮层脑电图的监测结果。利用术前常规脑电图对癫痫灶初步定位,手术中用皮层脑电图测定致痛灶的准确部位和范围,监测手术切除的效果,对手术的成功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顽固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及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对25例病人进行电生理学、CT、MRI及ECT检查,确定手术方案,术中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切除致痫灶。结果:本组病人癫痫停止发作14例(56%),药物控制良好10例(40%),无效1例。无严重神经功能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皮层脑电图监测有利于准确定位致痫灶,手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难治性颞叶癫痫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5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经过详细的术前评估后,进行外科治疗,术中应用ECoG精确定位及指导切除范围。结果 50例患者手术前采用ECoG在致痫灶表面及其周围均记录到散在的或密集的痫样放电,致痫灶切除后,痫样放电消失者38例,病灶周围仍有残余痫样放电者12例,扩大切除范围后,6例痫样放电消失,再行皮层热灼术热灼后,2例痫样放电消失,4例仍可见有少量痫样放电。随访12~24个月,Engel术后效果评估为I级(癫痫发作消失)29例,Ⅱ级(癫痫发作极少或几乎消失)11例,Ⅲ级(癫痫发作频率减少90%)6例,Ⅳ级(发作频率减少〉50%,〈90%)4例,有效率92%。结论应用ECoG术中监测切除致痫灶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31例诊断明确的癫痫患者,在术中皮层脑电图监测下实施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伴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的皮层脑电图特征与术后癫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伴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的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特点及皮层横纤维热凝术对术后癫痫的作用。方法选择76例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术中行ECoG监护及病灶切除加周围痫灶皮层热凝(监护组)。100例同期无癫痫发作幕上占位病变患者仅单纯病灶切除(对照组),术后随访24~48个月,平均33.6个月,比较两组术后癫痫发生率的差异。结果①监护组76例病灶切除前ECoG显示有痫性放电65例(85.52%)。其中41例行皮层热凝,痫性放电减少或消失。②术后早期癫痫:监护组10例(13.16%),对照组28例(28.00%),两组结果差异显著(χ2=5.78,P<0.05)。术后晚期癫痫发生率:监护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1.84%和27.70%,差异显著(χ2=6.34,P<0.05)。结论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占位病变患者,ECoG显示痫性放电阳性率较高;病灶切除联合皮层热凝痫性放电较单纯病灶切除术后癫痫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后皮层脑电(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残余痫样放电类型[棘波、ripple、fast ripple (FR)]及残余量,探讨其与术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71例经切除性手术治疗的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5年,选取病灶切除后最后1次监测1 min无干扰ECoG数据.根据各残余痫样放电类型,分别分析残余棘波(1~40 Hz,棘波组)、ripple(80~250 Hz,R组)和FR(>250~ 500 Hz,FR组)3组指标,根据各组内患者残余事件有无分为阳性(+)和阴性(-)亚组,比较各亚组患者术后癫痫发作人数;并统计各组残余事件的出现量,探讨各类残余痫样放电类型及数量与术后癫痫发作的关系.结果 71例患者随访(2.3±1.5)年,术后癫痫控制(Engel Ⅰ a)45例,术后癫痫发作(Engel Ⅰb~Ⅳ)26例.各残余事件组中,FR(+)患者术后癫痫发生显著高于FR(-)患者(12/17 vs 14/54,P<0.01),残余FR对术后癫痫发作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为70.59%;且术后癫痫发作患者平均FR数量显著高于术后癫痫控制患者[(7.62±1.19)vs(5.24±1.30),P<0.01].棘波组和R组中癫痫控制与癫痫发作患者在残余事件类型及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病灶切除后ECoG残余的FR可能是术后癫痫发作的电生理标识,且残余FR量较高时与术后癫痫发作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图中出现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bilateral synchronous rhythmic slow wave)在幕上肿瘤患者继发癫痫中的易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255例幕上肿瘤患者的动态脑电图(ac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结果,根据术前是否伴有癫痫发作,将病例分为A组(有癫痫发作),B组(无癫痫发作)。将脑电图中仅有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定义为变量a,以痫样放电为参照,对仅出现痫样放电定义为变量b,同时具有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和痫样放电定义为变量a+b。分析三变量在2组间的差异,探讨变量a与幕上肿瘤继发癫痫的易感性。结果①术前变量a在幕上肿瘤患者中的出现率为56.86%。②术前变量a在A组中的出现率高于B组(66.23%vs 52.81%,P<0.05);A、B两组变量b和a+b出现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9.87%vs 9.55%,66.23%vs 7.30%,P<0.05)。进一步分析两变量之间癫痫发生率的差异显示:A组中出现变量a+b略高于变量b(P<0.05)。③术后45例出现早期癫痫,其中35例(77.78%)AEEG中描记到变量a或变量a+b,将术后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的出现率与术后癫痫发作率进行一致性分析得知两者有高度一致性(k=0.600 2)。结论双侧同步节律性慢波可能增加幕上肿瘤患者癫痫发作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静脉推注丙泊酚对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波形的影响,探究其对幕上肿瘤伴癫痫患者致痫灶脑电活动的激化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60例幕上肿瘤伴癫痫发作患者为试验组,不伴癫痫发作的无皮质侵犯的深部肿瘤及动脉瘤患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硬脑膜切开后,停用丙泊酚10 ~ 15 min,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控制在0.3 ~0.4,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控制在40 ~ 60,于术区行ECoG监测,于癫痫波明显处做标记,待脑电背景恢复后推注丙泊酚(0.1 mg/kg),以丙泊酚推注前2 min(时段A)与推注后至暴发抑制现象前(时段B)之间为自身对照比较的2个时间段,定量、定性比较各组ECoG癫痫波的变化.病灶切除后,术中麻醉重复上述过程,对试验组非功能区致痫灶行皮层切除或热凝癫痫波(处理组),对功能区致痫灶暂不处理(非处理组).术后随访20 ~ 24个月,比较术后早期癫痫发生率、晚期癫痫控制率.结果 ①硬脑膜切开后,试验组推注丙泊酚前后(时段A与B)棘波定量分析:棘波波幅分别为(347±30)、(479±27) μV,波幅增长幅度为1.2~1.6倍;棘波频率分别为(3l±6)、(44±7)Hz,频率增加1.0 ~2.0倍;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棘波量化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棘波定性比较:静推丙泊酚后,试验组棘波增强率为95.00% (57/60),对照组仅为10.00% (4/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89,P<0.05).②随访结果:处理组术后早期癫痫发作5例(13.89%,5/36),非处理组术后早期癫痫发作9例(42.86%,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1,P<0.05).晚期癫痫控制率:处理组与非处理组分别为88.89%(Engel Ⅰ~Ⅱ级,32/36)及61.90%(Engel Ⅰ~Ⅱ级,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P<0.05).结论 小剂量静推丙泊酚对幕上肿瘤伴癫痫发作患者病灶周围皮层癫痫波有激化作用,可辅助定位致痫灶,指导术中致痫灶的有效处理,有利于提高晚期癫痫控制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ideo-EEG)对癫痫及可疑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癫痫的43例患者和35例可疑癫痫患者进行Video-EEG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癫痫组痫样放电检出率为58.1%,可疑癫痫组检出率为8.6%.差异有极显著性.96.3%的痫样放电出现在睡眠NKEM Ⅰ、Ⅱ期.10例癫痫患者通过Video-EEG修正了发作类型.8例确诊为颞叶癫痫,4例确诊为额叶癫痫.结论 Video-EEG可显著提高癫痫诊断的阳性率,区别癫痫发作与非癫痫发作,确定癫痫发作类型,有助于局灶性癫痫的定位诊断及抗癫痈药物疗效评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告1 例癫痫病人脑内电极对闪光刺激的反应.方法 1 例部分性难治性癫痫病人在术前评估时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枕- 颞叶脑组织内不同部位置入电极,病人处于睁眼或闭眼状态,使用1-40Hz 频率的光源刺激.结果 出现明显生理性光驱动的电极接触点全部处于枕叶内侧面,靠近距状裂,但不同的电极接触点由于位于距状裂上下及距离其远近不同,出现生理光驱动的效果不同,未发现病理性光效应.结论 通过癫痫病人脑内电极的置入,特别是在枕叶内侧面置入脑内电极,可以得到确切的关于视觉系统的生理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弹力成像在继发性颅内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87例,均为脑转移瘤,将所有患者分别通过3.0T磁共振弹力成像和普通MRI进行诊断,然后手术或者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比较3.0T磁共振与普通MRI对于颅内转移瘤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3.0T磁共振弹力成像与病理诊断的相符率明显高于普通MRI,其对于恶性级别的判断也优于普通MRI(P<0.05).结论 3.0T磁共振弹力成像可以对继发性脑肿瘤做出准确的判定,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肿瘤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形成的原因。结果 在20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患者中,14例血肿位于原手术区。6例位于非手术区。所有病例均经再次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再次手术后,12例痊愈,3例残废。5例死亡。结论 术中颅内压骤降、止血不彻底、操作性损伤及术后再灌注损伤等是颅内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颅内血肿的主要原因。术前、术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护,早期诊断是防治术后颅内血肿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