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焦郁证,系指由气、湿、食、痰、火等(不含肿瘤与寄生虫)郁结中焦而致的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或胀满、呕吐、暖气、嘈杂吞酸、不思饮食等脾胃证候。因其病机皆与郁有关,病位居中焦,故名。笔者临证自拟解郁汤临症施治每获良效,略述之。一、中焦郁证的形成 1、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胃、功能失调,可致气郁不行,湿郁不化,食郁不消,此为中焦郁证之主要病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触胃湿邪等皆可致伤肝、脾、胃而成中焦郁证。肝郁克脾、脾不升则胃不降;土壅木郁,气不行则湿不化;木郁土虚,脾不运则食  相似文献   

2.
<正>查安生主任医师、教授为安徽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科研、教学、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颇丰。其对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治疗尤为擅长。查安生教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基,运用中医宏观与西医镜下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辨证分析,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病机以脾虚湿阻为本,气郁血瘀为标,标本互化,互为因果;强调脾以升为和、胃以降为顺;脾虚湿阻则中焦升降失司,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壅滞,痰湿内阻为该病病理变化主要特点。现将查安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4.
通过解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病机,结合中医经典著作探讨并总结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桂贤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李教授根据多年经验,提出"气郁""火郁""湿热"为该病之标,"脾失健运""气机失调"为该病之本,治分缓急,以"疏肝和胃,开郁降逆""清化湿热,醒脾去浊""调气散火,引火下行"为法,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066-2067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出现的胃凉症状多是由于肝胃气郁、湿阻中焦、胃络瘀阻、胃热炽盛导致的不通而凉,通过理气开郁、化湿和胃、化瘀通络、清胃泄热使被遏之阳气得以通达,通则不凉。  相似文献   

6.
为总结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与治法,本文从李佃贵“浊毒”理论出发,结合“浊阴归六腑”的思想,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外邪、情志、饮食、房劳等因素致浊阴毒化,窜伤六腑,六腑气偏,出现胆火烦扰生精浊,膀胱失权生饮浊,三焦不化生湿浊,肠道壅积生热毒,而腑气相通,易伤中气,导致浊毒内蕴,胃失和降,损膜伤络,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故在治疗时李佃贵以化浊解毒为大法,通过六腑辨证审查浊毒源头病位,辨证采取疏胆气、利膀胱、行三焦、通肠腑的治法以泄精浊、下饮浊、化湿浊、清热毒,从而清除源头浊毒,恢复胆腑、水府、三焦、肠腑气运,最终恢复胃腑和降之性,对临床治疗本病取得切实疗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为胃痛、嗳气、胃凉等症状,部分患者以胃凉为就诊的主诉.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凉由湿、热、气、瘀而致,胃阳被郁、郁而不达、阻遏阳气之运行.基于叶天士"通阳不在温"的理论,从治疗外感湿热病延伸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病因病机和致病特点与六郁密切相关。六郁之中,气郁为先,可致火郁、血郁、食郁、湿郁、痰郁,常兼而见之,治疗上以调肝护脾为总则,分别运用疏肝理气开气郁、泻火除烦散火郁、化瘀通络消血郁、消食除胀降食郁、运脾化湿解湿郁、化痰降浊除痰郁六法,以祛邪扶正、标本兼治,使诸郁得散,眩晕自宁。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白光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经验。白教授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迁延失治则气郁、热郁、火郁、湿郁、痰郁、血郁从内而生,结于中焦横逆犯胃,发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其病位在胃胆,涉及肝脾,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中医学善从整体出发病证结合,全面认识中医证型本质及开拓新的治疗思路,使脏腑功能调和,气机通畅,因此设立从郁论治、解郁降逆的治疗大法,大大提高了治愈率,且毒副作用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介绍陈宝贵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陈宝贵教授认为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主 要有:湿浊热毒浸淫,寒热错杂成萎;瘀血郁滞胃络,诸邪化积成萎;肝旺克伐脾土,气机失调而致萎;思虑 过度伤脾,胃心失和而致萎;久病津伤液耗,胃失荣养而致萎。脾气虚损贯穿疾病始终。临证注重中医证候、 胃镜下微观表现等辨证施治。施以健脾益气、健运中焦,清热化湿、解毒化浊,活血化瘀、辛润通络,舒肝和 胃、升清降浊,醒脾开窍、胃心同调,益气养阴、固护胃膜诸法。用药注重汇通中西、参以现代药理。  相似文献   

11.
谢晶日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六郁伐脾,脾失其用,升降失司,壅滞中焦,以生满痛。气、血、痰、火、湿、食郁等六郁为其发病诱因,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提出“无郁不成痞,消痞先解郁”的学术理念。治疗上主张通、消、补三法同用,善于肝脾同调以行气郁、袪湿(痰)郁,辅以消食郁、降火郁、化血郁等治法清化六郁治其标,健脾扶正治其本,攻补兼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脾胃,影响因素包括素体虚弱、感受六淫、饮食不慎、情志不畅等,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中焦气机失调而致病。病变初期湿浊阻滞中焦、郁而化热、气机不畅为主;久则湿热伤及气阴或脾气虚弱;进一步发展,因中焦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阴虚不能濡养胃络,至血瘀,痰浊淤血互结成毒。病机与脾虚、寒湿、湿热、阴亏、气滞、血瘀紧密相关。现代医学认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年龄、饮食习惯、自体免疫因素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中医药可逆转腺体萎缩及不完全性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对机体综合调理,可长期服药,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有辨证分型、专方、中西医结合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刘建平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肝郁、脾虚、湿阻、血瘀"病机认识,总结以"调、益、化"为治则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调"即调和阴阳、调理肝胃(脾);"益"包涵健脾胃、升脾阳、益胃阴;"化"涵盖活血化瘀、化解湿邪、化浊解毒。临证常选用自拟方胃康逆萎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宗庭 《中医研究》2006,19(10):51-5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与饮食不调、情志不畅有关,尤其是饮酒、过食刺激之品,致使脾胃受损,阳气郁遏不振,纳运失司,化源不足,气血阴液亏乏;或中焦运化无力,湿邪滞塞,郁而化热;或  相似文献   

15.
靳天怡  刘汶 《环球中医药》2020,13(7):1230-1232
朱丹溪提出“六郁”理论,越鞠丸为其治疗“六郁”的主方。通过习读原著及相关著述,笔者认为,丹溪“六郁”实际包括标、本两端,其主要内涵为“气郁为先是标,郁在中焦为本”,与此对应,越鞠丸立方以“调气机升降以治本,祛诸郁实邪以治标”,意在示以组方之大法,可名为“越鞠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以肝脾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司为基本病机,常出现气滞、湿停、痰阻、血瘀、郁热、食积等病理改变,其病机标本变化可概括为“病在肝脾为本,气郁为先是标”,与丹溪所论“六郁”甚为吻合,临床可以“越鞠法”为指导进行论治。本文试阐述“六郁”及“越鞠法”的内涵,然后结合FD的病机特点,论述基于越鞠方法,通过“调肝脾气机,祛诸郁实邪”治疗FD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阳 《陕西中医》2020,(11):1632-1634,1638
本文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为胃络病的范围,以气络、血络为切入点,并阅读医学典籍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学特点,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气络失和、毒损血络”的病机观点,认为本病以气络失和、胃络空虚为先,中焦脾胃气虚,气络失和,脾胃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则气血化生乏源,气血亏虚,胃络失养,或痰浊、瘀血内生,痰瘀互结,久郁不化而化热,伤气入血成瘀,更伤血络,进一步久而化毒后,毒损血络,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故本病以络虚为先、通补胃气,培护中焦之本,正气内充,诸邪可祛,祛痰化瘀、解毒防变,结合胃镜技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1/3以上肝细胞脂质变时,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属中医"肥气"、"胁痛"、"胀满"、"积证"等范畴。病因为过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或忧思郁结、情志失调;或养尊处优,过度安逸等。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湿浊痰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1]。病机转变皆与六郁相关。1郁的内涵郁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舌感异常的案例,简述王彦刚教授从胃辨治舌感异常的经验,即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湿、痰、滞、瘀、虚5个方面入手,以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辅以化痰、散瘀、通滞、滋阴之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舌感异常。  相似文献   

19.
王子明  王玉娟 《光明中医》2023,(22):4340-434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以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没有特定的病名,一般纳入“胃脘痛、胃痞”范畴。基于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认为该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体虚久病导致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调,气机圆运动被打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可归于中土不运、相火不降、木气郁滞、胃失运纳,导致轮停枢萎。治疗应当补中气运中枢,运四维复轮行,最终达到轴行而轮运,恢复一身之气正常的圆运动。此文基于“圆运动”理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以冀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