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抗病毒动物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疾病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主要传染病 ,其发病率高 ,传播快 ,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调查 ,约 6 0 %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疱疹病毒性疾病 ,以及新近发现的死亡率极高的艾滋病、Sars等。病毒是细胞内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无具体形态 ,其核心是核酸 (RNA或DNA) ,外壳为蛋白质 ,大多数病毒缺乏酶系统 ,不能独立营生 ,必需依赖宿主细胞提供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 ,在病毒核酸基因控制下合成病毒核酸和蛋白质 ,装配有感染性的毒…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用血液微透析技术进行丹参水煎液清醒动物多次ig给药的药动学研究。方法以丹参水煎液为工具药物,以丹参素为评价指标,以清醒家兔为实验动物,结合微透析采样技术和液质检测技术,进行日内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以非房室模型获取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了基于微透析法的清醒动物汤剂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模式,完整采集了整个过程的药动学信息,方法稳健、可靠、简便。结论此模式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斑蝥系传统的动物药。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谓其治“疥癣、血积、伤人肌、堕胎”,《本草纲目》谓其“治疝瘕、解疗毒,猁犬毒,蛊毒,轻粉毒”。目前多用于癌症的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肝癌、肺癌、乳腺癌及宫颈癌。为了正确使用及发挥其疗效,使人们对斑蝥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综述斑蝥的最新研究概况,以供参考。一来源及生态研究斑蝥来源于芝青科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ta Poll.及黄黑小斑蝥M.Cichorri L的干燥虫体,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产于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地,为野生 相似文献
7.
应用UHPLC-HR-MSn技术分析检测茵陈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和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应用LTQ-Orbitrap质谱负离子模式检测茵陈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根据精确分子量数据和多级质谱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比对和文献报道,共从茵陈提取物中分析鉴定了50个化学成分,包括21个黄酮、22个有机酸、6个香豆素和1个其他类成分。应用UHPLC-LTQ-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较为全面地阐明了茵陈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茵陈提取物的全面质量控制方法、体内代谢过程以及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如何使学生了解中药鉴定学前沿,系统掌握中药鉴定学实验操作技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理论,成为中药鉴定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总结国内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方式,分析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将中药分子鉴定技术及自主设计实验引入中药鉴定实验培训中,结合平台的资源及成果优势,将科研反哺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为相关院校中药鉴定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借鉴,也为其他课程实验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整理和总结中药有效成分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相关文献。以中药、中药有效成分、神经系统疾病及神经保护等为主题词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中药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对抗神经毒性(对抗β淀粉样蛋白和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损伤、提高乙酰胆碱保护作用),抑制神经损伤部位炎症水平(减少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及一氧化氮的水平)和氧化应激损伤(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降低丙二醛),抑制细胞异常增生及凋亡(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凋亡前蛋白Bax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上调血管生成素1及内皮特异性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表达)和神经生长修复(促进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趋化因子细胞基质衍生因子-1)及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机制对神经系统进行保护。本研究通过总结和分析近年研究的新成果,探索新的研究思路和用药选择,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生物活性多肽是小分子活性物质的最大家系,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药在治疗大多数慢性疾病中效果良好,可以通过调控不同的生物活性多肽治疗多种慢性疾病。该文综述了中药调节相关疾病中尾加压素Ⅱ、胃饥饿素、血管紧张素Ⅱ、脑型钠尿肽、瘦素等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为中药防治慢性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炎性关节病之一,以滑膜组织增生、关节软骨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与功能障碍和寿命缩短显著相关。药物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干预手段,但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存在副作用大、起效缓慢和疗效差等缺点,生物制剂治疗又存在价格昂贵的缺点。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历史悠久,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势,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信号通路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和进展,是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的主要靶点之一。近年来,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对类风湿关节炎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信号通路包括Wnt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JAK)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细胞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细胞NF-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骨保护素(OPG)通路等。通过综述近年研究的成果,以期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近年文献,概述当归及其有效成分在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有效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生姜活性部位与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分析生姜活性部位与成分的文献,为生姜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通过Medline和CNKI中国知网检索有关生姜方面的文献,并对近年来生姜活性部位与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生姜的化学成分目前已发现100多种,一般将其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和黄酮等其他成分,生姜、生姜粗提物及挥发油、姜酚和黄酮类组分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等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结论:生姜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将促进生姜的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蛭基原复杂、市场混乱、传统方法难以有效鉴别,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分子鉴定方法根据生物间的分子特征差异进行鉴定,不受自然环境、生长发育阶段等外部因素影响,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的特点。目前应用于水蛭的分子鉴定方法有:基于核酸的RAPD技术、SSR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和基于蛋白质的SDS-PAGE技术、同工酶分析技术,本文在简述水蛭不同分子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蛭不同分子鉴定方法的技术和应用特点进行比较,最后对DNA宏条形码技术、Target-sequencing技术、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在水蛭混合物,特别是中成药中水蛭成分的鉴定进行展望,旨在为水蛭鉴定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