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HR-HPV感染除与机体免疫状态相关外,与阴道局部微生态环境密不可分[1]。探讨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相关性和发展机制,寻找新的临床预警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HPV感染及宫颈病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者的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探讨微生态失衡对HR-HPV感染及其相关宫颈病变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法 以640例HR-HPV感染者(HR-HPV感染组)为研究对象,依随访结果分为持续感染组和非持续感染组,按宫颈上皮内瘤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宫颈病变组)程度分为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宫颈癌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HR-HPV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显微镜镜检阴道微生物群的形态变化,评价微生态体系。结果 (1)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间存在差异(P<0.05)。(2)阴道微生态失衡与HR-HPV持续感染合并的宫颈病变无关(r=0.143,P>0.05),与持续性感染相关(r=0.114,P<0.05)。结论 阴道微生态失衡增加了HR-HPV的易感性,促进宫颈上皮内瘤病变形成...  相似文献   

3.
背景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并不一定会导致癌前病变或宫颈癌,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改变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妇产科门诊,同时行阴道分泌物微生态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的324例患者(年龄21~72岁)为研究对象,分析阴道微生态异常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24例患者中HR-HPV阳性71例,阳性率21.91%(71/324);阴道微生态正常的178例中HR-HPV阳性43例,阳性率24.16%(43/178);阴道微生态异常的146例中HR-HPV阳性28例,阳性率19.18%(28/146)。阴道微生态异常结果中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及BV中间型37例,HR-HPV阳性率40.54%(15/37);菌群抑制32例,HR-HPV阳性率18.75%(6/32);阴道菌群正常存在炎症反应7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而阴道微生态与宫颈HR-HPV感染相关。本文拟通过文献分析对宫颈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关联做一全面的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 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利用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女性宫颈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关联研究,收集病例-对照研究的原始文献,并根据文献中的原始资料评价HR-HPV感染与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感染率及乳酸杆菌异常率的关联,采用STATA14.0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 Meta分析,利用Egger's test评价发表偏倚。结果 总计纳入文献 20篇,共20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女性中宫颈HR-HPV感染与BV、 VVC和乳酸杆菌异常关联,综合OR值分别为2.23(95%CI:0.99 ~ 2.13)、1.55(95%CI:1.12 ~ 2.12)和3.55(95%CI:2.21 ~ 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无发表偏倚。HR-HPV感染与TV的关联尚待讨论,综合OR值为1.45(95%CI:0.99 ~ 2.13),但无统计学意义,且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宫颈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存在密切关联,尤其是BV、VVC和乳酸杆菌异常是宫颈HR-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是女性下生殖道最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公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对于防治宫颈癌前病变及预防宫颈癌,探究HR-HPV持续感染的发生机制至关重要。有研究显示,HR-HPV的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环境,如阴道微生物、阴道局部免疫系统等具有相关性。文章探讨阴道微生态环境与HR-HPV感染的相关性,旨在寻找防治HR-HPV持续感染的新思路,为进一步探索宫颈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颖 《右江医学》2021,(12):952-956
宫颈癌是目前全世界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导致全球女性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2].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和宫颈癌的进展密切相关[3],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中,菌群间的密集性、多样性及各菌群占比等维持动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的相关性。方法:HPV感染的251患者,根据是否感染HR-HPV分为HR-HPV组(n=114例)、非HR-HPV组(n=13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00)。比较各组阴道微生态菌群分布及宫颈局部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HR-HPV阳性患者以单一型感染为主,其中HPV 16占38.60%,HPV 18占28.07%,HPV 33占18.42%。HR-HPV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高于非HR-HPV组、对照组,非HR-HPV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R-HPV组、非HR-HPV组阴道乳酸杆菌异常率及各菌群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HR-HPV组乳酸杆菌异常率、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阳性率高于非HR-HPV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HR-HPV组、非HR-HPV组CD_3~+、CD_4~+、CD_8~+、CD_4~+/CD_8~+均明显降低,而HR-HPV组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明显低于非HR-HPV组(P<0.05)。结论:HR-HPV感染以HR-HPV16、18、33型为主,可加重患者阴道微生态紊乱程度,降低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改变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至12月在我院宫颈疾病科就诊的HR-HPV阳性和阴性妇女各200例,均检测阴道微生态指标,统计分析其变化与HR-HPV的相关性。结果:HR-HPV阳性组中细菌性阴道病(BV)55例(27.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3例(11.5%),PH>4.5的患者123例(61.5%),滴虫性阴道炎(TV)3例(1.5%),阴道清洁度≥III 98例(49.0%),与HR-HPV阴性组的各项阴道微生态指标比较,BV和PH值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V、VVC、阴道清洁度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阴道微生态改变和HR-HP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是导致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目前研究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但并非必要条件,除了HPV持续感染外,局部免疫微环境异常也可导致宫颈癌变风险增加,阴道微生态系统、局部微环境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等均影响宫颈局部免疫微环境,且这些协同因素间也相互影响,均有可能改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自然演变。有关局部免疫微环境异常导致宫颈癌变风险增加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宁波市中医院妇科就诊的HR-HPV感染阳性者60例为感染组,HR-HPV感染阴性者6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分析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与HR-HPV感染的关系。对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性阴道炎(AV)、滴虫性阴道炎(T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和混合性感染这9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HR-HPV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组患者清洁度、pH值、过氧化氢浓度、白细胞酯酶、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洁度、pH值、BV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8.389、3.736、4.222)。结论:阴道微生态的失衡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清洁度III°~IV°、pH值>4.5、BV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随诊宫颈筛查及分泌物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宫颈癌被发现,此次研究阴道支原体、衣原体与子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及转归的相关性。选择2008年02月-2018年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且病理学诊断为宫颈癌者2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就诊仅有宫颈黏膜慢性炎症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PV、HR-HPV感染率,研究宫颈癌患者 HR-HPV感染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探讨HR-HPV感染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 观察组HPV(+)感染率(99%)、HR-HPV(+)感染率(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 阴道支原体(36.14%)、衣原体(47.22%)感染阳性率在HR-HPV感染阳性患者中发病率均高于HPV(-)患者(P<0.05)。3. 女性生殖道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会增加HR-HPV感染患病率(P<0.05)。结论:宫颈癌HR-HPV阳性患者阴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率明显增高,阴道衣原体、支原体为HR-HPV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湿热下注证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阴道灌洗液进行代谢组学及菌群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和潜在的代谢通路,探寻HR-HPV持续感染引起的阴道微生态失衡与中医湿热下注证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2020...  相似文献   

13.
宫颈癌是全球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具有癌变前潜能,被视为癌前病变,而宫颈HPV持续感染是其首要致病原因。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改变影响HPV的感染、转归、清除及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绝经后女性宫颈病变与宫颈HPV感染及阴道微生态间的关性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是导致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为其癌前病变,目前研究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影响因素,但除了HPV持续感染外,阴道菌群失衡、PH值变化、清洁度等因素在宫颈病变过程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各种影响因素改变引起的疾病发展机制和结局,寻找临床预警指标,为宫颈癌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HPV感染者阴道细菌感染特征,为HPV感染者及时预防及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避免或者减缓其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或者宫颈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10月门诊300例疑似HP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检查的300例妇女作为对照组,采取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及白带常规检查,对HPV感染者生殖道感染类型进行鉴别诊断,了解HPV持续感染与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者阴道微生态变化。结果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五项联合测定技术敏感性为99.33%,特异性为99.00%,PH值、菌群变化以及细菌性阴道病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酸杆菌会抑制阴道常见的病原体的繁殖和感染以及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及癌变,HPV感染的发生和患者阴道黏膜乳酸杆菌减少、阴道菌群失调有关,对于HPV感染患者,应该注意预防及纠正阴道菌群的紊乱,以避免或减缓其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  相似文献   

16.
党洁  渠淑云  翟瑶  杨鑫 《海南医学》2023,(13):1880-1883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阳性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其与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妇科接受LEEP治疗的80例HR-HPV阳性CIN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接受LEEP治疗2个月后,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乳酸杆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检出率(AV)、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检出率(VVC)、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率、pH值]变化状况。在患者LEEP术后开展2年的复查随访,分析其术后转归情况,对影响HR-HPV阳性CIN患者LEEP术后病灶残留/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2个月,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中菌群密集度Ⅱ~Ⅲ级、菌群多样性Ⅱ~Ⅲ级、乳酸杆菌Ⅰ~Ⅱa级检出率分别为73.75%、71.25%、81.25%,明显高于术前的30.00%、40.00%、3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患者AV、BV、VVC、滴虫性阴道炎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特点,为宫颈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2018年7月至2018年10月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n = 65)、宫颈癌患者(n = 51)和同期体检健康女性(n = 88)为研究对象,收集阴道拭子,通过显微镜镜检进行微生态评价。  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在菌群密集度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菌群多样性、优势菌、pH、Nugent评分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宫颈癌组与健康组在菌群密集度、优势菌、pH、Nugent评分构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菌群多样性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以宫颈癌失调最为显著。尽早发现阴道微生态失调,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有利于防治宫颈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蜚蠊提取液联合干扰素对宫颈持续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及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方法按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干扰素阴道纳入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蜚蠊提取液进行阴道冲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宫颈HR-HPV检测、阴道微生态评价及宫颈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转为阴性24例(61.54%),对照组转为阴性13例(33.33%),研究组治疗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221,P=0.013);研究组治疗后阴道微生态失衡(χ2=6.642,P=0.010)、乳杆菌分级异常(Ⅱb或Ⅲ级,χ2=6.271,P=0.012)、革兰阴性短杆菌(χ2=7.508,P=0.006)、革兰阳性球菌(χ2=8.419,P=0.004)、pH值异常(χ2=4.198,P=0.040)、H2O2阳性(χ2=5.769,P=0.016)及AV检出(χ2=4.255,P=0.039)等指标较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在pH值异常改善方面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29,P=0.006);两组间治疗后比较,研究组对阴道微生态失衡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446,P=0.035);治疗后研究组宫颈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CD4(t=-4.741,P<0.001)、CD8(t=-4.725,P<0.001)、CD4/CD8(Z=-5.022,P<0.001)、TNF-α(t=-4.912,P<0.001)、IL-4(t=-2.162,P=0.0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蜚蠊提取液清利湿热、活血解毒等功效,与干扰素合用可显著提高宫颈持续性HR-HPV感染的治疗效果,其作用可能与通过纠正阴道微生态失衡及改善宫颈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0年8—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的177例患者,根据HPV 23分型结果将其分为HPV阴性组(103例)和HR-HPV阳性组(74例)。通过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HR-HPV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结果 HR-HPV阳性组霉菌、加德纳菌、乳杆菌、过氧化氢酶、清洁度、唾液酸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异常率高于HPV阴性组(P<0.05),两组滴虫、pH值、白细胞酯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霉菌、加德纳菌、过氧化氢酶与HR-HPV感染独立相关(P<0.05)。结论 HR-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对预防及治疗HPV感染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HR-HPV阳性的宫颈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行宫颈锥切术后病理变化及术后宫颈HR-HPV持续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6月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妇科因CINII、CINIII及宫颈微浸润癌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的患者359例,分析宫颈锥切术后病理诊断的变化,锥切术后HR-HPV持续阳性的情况,探究术后HR-HPV持续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行宫颈冷刀锥切术的359例患者中,锥切术后病理升级率为14.48%,降级率为37.33%;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为48.19%,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353(P<0.01)。锥切术后HR-HPV持续阳性率为18.99%,HR-HPV转阴率为81.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宫颈活检CINIII、病灶累及腺体及锥切术后病理升级与锥切术后HR-HPV持续阳性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活检CINIII、病灶累及腺体及锥切术后病理升级是锥切术后宫颈HR-HPV持续阳性的风险因素(OR=13.377、2.314、45.215,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