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以及签约后首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动基层首诊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2019年7-10月在东、中、西部三个样本市6家基层医疗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出口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调查484名基层就诊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家庭医生内涵认识正确,对家庭病床服务需求更高,由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了解家庭医生的就诊居民更愿意签约;清楚家庭医生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医保优惠和长处方政策,签约时间更长的签约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结论:应进一步通过社区医务人员推荐、居民区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居民对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者"内涵的理解,以需求家庭病床的居民为重点对象,促进有效签约;强化签约居民对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医保优惠政策的认知,巩固续签意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对居民社区门诊就诊状况的影响情况。方法:采集2012—2015年上海市虹口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门诊数据,包括每名签约居民和未签约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医疗费用、就诊次数等信息。结果:2012—2015年期间社区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发生的就诊数据呈现增长趋势,其中签约居民在年就诊人数、年医疗总费用、年人均医疗费用、年人均就诊次数方面的增长率分别为137.87%、203.02%、27.95%和31.40%,均高于未签约居民的-18.55%、-32.46%、-15.25%和-21.69%。结论:家庭医生制度实施后,签约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利用水平显著上升,该项制度对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上海市实行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即"家庭医生制度2.0版",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方法针对"家庭医生制度1.0版"存在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签约履约率低、居民无序诊疗和医疗费用逐年上涨等突出问题,上海市启动了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通过3家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市级平台优先转诊;提供长处方和延伸处方的便捷用药服务等举措,努力尝试解决1.0版存在的问题。结果上海市2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工作。截止2018年底,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人数已超过666万人,已签约居民中77.09%在签约的3家医疗机构内就诊,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达到了57.77%左右,"家庭医生制度2.0版"对分级诊疗的落实和医疗服务下沉社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2.0版"实施3年多来,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有序诊疗正在不断改善,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在实施中;延伸处方优惠政策凸显,医疗服务逐渐下沉社区。但是医疗费用仍然持续增长,后续需要家庭医生加大对签约居民医疗费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为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淄博市周村区1 550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38.67%的社区居民患病首诊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家庭收支结余、签约前后医疗服务改善度、签约双方沟通频率对社区居民首诊是否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有影响。结论:加强对家庭医生制度的宣传和落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引导社区居民基层首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干休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分析影响居民签约的原因,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辖区内18~80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共发放问卷2655份,有效问卷2404份。2404份问卷中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为30.78%,签约原因前三位分别为医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介绍、认为看病取药方便和看病费用低;拒绝签约原因前三位分别为:不了解、不需要、药品种类较少。影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因素:居民的一般情况、是否熟悉自己的签约医生、居民到最近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可及性、与医生关系。结论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有:居民年龄、职业、医保及家庭收入情况;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认知方面,不同层次人群存在很大差别;基层医疗机构能否普及、居民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好坏均影响居民签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北京市S区为例,描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的变动特征,探寻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策略。方法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住院医疗费用在医疗机构间的分布,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次均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参合农民在不同级别医院间的就诊流向对次均住院费用影响显著。结论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以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居民感受最为直观的医疗费用个人现金支出的分析,探讨签约对缓解居民医疗负担的成效。方法:依托问卷跟踪调查采集上海市协同改革试点长宁区居民数据,通过签约与未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比较、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签约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签约居民医疗费用高于未签约居民,但是在纳入年龄结构与疾病特征后差异消失;模型检验结果显示2016年签约居民医疗费用低于未签约居民593.6元,而在2013年签约居民费用仍然高于未签约居民;在认知、行为与慢病服务三大作用机制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点知晓、就诊医疗机构选择是家庭医生影响个人医疗费用的重要因素,慢病服务还未发挥作用。结论:年龄与疾病结构导致了签约居民个人现金支出高的假象,随着时间推移签约对医疗费用的抑制作用已初显成效。而依托家庭医生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疗费用的管控有赖于有效的健康管理,这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正为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北京市卫健委日前发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医疗服务措施》。今年内,社区医疗机构将采取多种举措,方便居民就诊。12月底前,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将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今年,本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体检、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对签约居民的影响,分析签约服务的政策效果。方法:对长宁区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检验签约与非签约人群在认知、慢性病服务利用和服务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2 886位居民参与研究,其中621人(21.52%)已经签约。签约集中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群,签约组居民在服务认知、评价方面显著高于非签约组,签约的慢性病人群在社区就诊、慢性病管理防治、慢性病医疗费用控制方面均优于非签约的慢性病人群。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效明显,签约有利于引导居民有序就医、控制医疗费用、改善慢性病防治、提高服务评价和依从性,为推动签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讨论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方法: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负责人及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利用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92.4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促进健康水平,71.18%的签约居民会通过家庭医生预约转诊,90.94%的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服务表示满意。结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社区居民的健康、经济和获得感三个方面均有正向作用,但是目前服务项目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应通过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激励家庭医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孕妇孕期保健的经济负担现状,探究不同地区和人群孕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方法对中国孕产妇队列研究·协和项目在2017年7月25日至2018年11月26日招募的孕早期妇女,共9193例,进行一般情况和孕期保健经济负担的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产检直接医疗费用中位数为400元/次,误工费用中位数为360元/次。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18.5kg/m 2的孕妇直接医疗费用最高(P=0.008);城镇高于农村(P<0.001);家庭成员越少直接医疗费用越高(P<0.001,P trend=0.003);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直接医疗费用也越高(P<0.001,P trend=0.003),而误工费越低(P=0.025,P trend=0.017);东部孕妇的直接医疗费用最高(P<0.001);北方孕妇的直接医疗费用(P=0.002)、误工费用均高于南方(P=0.013)。此外,孕早期保健直接医疗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随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论我国孕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问题依然存在。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孕产保健服务、构建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以保障孕产妇健康,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2.
合理引导居民基层就医是落实社区首诊、推动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关键。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城乡中老年群体的基层医疗消费选择为视角,利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分群体回归检验法,分析城乡中老年群体基层就诊、住院的现实影响因素,探讨制约中老年群体基层就医的客观条件。研究发现,城乡中老年群体的基层就医行为受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医疗机构特征、医疗支出、医疗保障等多维因素影响;结合实证分析与讨论,应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和加快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改革等措施引导城乡中老年群体的基层就医行为,进而推进我国"双诊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抚州市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卫生服务公平性。方法选择抚州市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共3486户13048名,对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卫生服务需求情况、门诊服务利用情况、住院服务利用情况、住院费用支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收入水平人群2周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5,P0.05),各组慢性病患病率未见显著性差异(χ~2=9.615,P0.05),2周患病就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57,P0.05),各组2周患病治疗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20.871,P0.05)。随收入水平升高,年人均住院天数、年住院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73,23.982,P0.05),各组因经济困难未住院比例显著性下降(χ~2=25.139,P0.05)。各组住院费用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χ~2=12.094,P0.05),自付住院费用占人均收入比例、自付住院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2,29.148,P0.05)。结论抚州市不同城镇居民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应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倾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药品集中供应对医疗总费用的影响,对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议。方法:运用PASW Statistics 18统计软件对药品集中供应后总费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药品集中供应改革后,药品费用、医疗总费用、门诊均次费用、门诊均次药费、住院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药费和平均住院床日费用等较改革前大幅度减少。结论:降低医疗费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相关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单病种付费政策的费用控制效果以及对医院、患者、医保基金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17—2019年徐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建立双重差分(difference - in - differences, DID)模型分析胃息肉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自付费用、住院天数、实际补偿比等相关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9.46%,次均自付费用下降38.37%,住院天数下降59.71%,月均住院人次数增加55.30%,单病种月收入基本维持稳定。结论 单病种付费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效率、维持医保基金稳定运行。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病种付费政策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和分析影响北京市居民就医意向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通过在线调查收集到528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年龄(P=0.000 3)、家庭年收入水平(P=0.030 8)、医生个人口碑(P<0.000 1)、医疗技术(P<0.000 1)、设施设备(P=0.022 3)和是否为医保定点机构(P=0.065 0)在影响居民就医意向的统计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人口经济学方面,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水平影响居民就医意向;在医疗服务方面,医生个人口碑是最关键因素,医生医疗技术、医院设施设备和是否为医保定点机构是影响居民就医意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15-2019年广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利用与医保待遇水平进行分析,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方法:从不同主体的普通门急诊、门诊大病、住院的次均就诊费用及平均住院日和相对应的统筹支付占比等指标来描述分析广西2015-2019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卫生服务利用和医保待遇水平情况;结果:普通门急诊、门诊大病和住院的次均费用的年均增长率变化区间分别为-3.49%~8.38%、2.93%~31.41%和-3.36%~10.42%;其中,总体门诊大病次均就诊费用、大学生、学生儿童、三级医院和异地就医门诊大病次均就诊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39%、31.41%、13.39%、13.01%和23.7%;平均住院日年均降幅在4.5%-10.26%之间。总统筹支付占比在37.82%~59.44%之间。结论:门诊大病费用增长较快;平均住院床日有效缩短;保障待遇水平应加强费用控制,减少患者就医中的不合理开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神木县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要和需求,为分析评价神木县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神木县9个乡镇800户2617名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13.22%;(2)调查对象两周门诊就诊率为10.13%,年住院率为9.32%;(3)调查对象次均门诊费用为243.34元,次均住院医药费用为7207.25元,次均住院报销费用为4112.43元。结论:(1)两周患病率较低,患病病种多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2)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水平较高;(3)住院医疗服务需求不合理。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focuses on access to outpatient medical care in Iceland--a socialized health care system. As in other systems of this sort, equal access to needed services (equity)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Despite governmental claims that access to health services is "easy" and "roughly equal", the study indicates substantial and rather extensive variations in equity of care. More specifically, younger individuals, the non-widowed, the economically troubled, individuals with inflexible daily schedules, the chronically ill, those who had incurred high out-of-pocket costs relative to their family income, and those who didn't have a physician care discount card, were more likely than others to postpone or cancel an MD visit they thought they needed. Furthermore, younger age, economic troubles, 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 no family physician, and no physician care discount card, were all related to under-utilization, based on medical specialist criteria of recommended medical care for symptoms. Although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ess problems originate in part outside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hey also suggest revision of current health policy, in order to adequately address existent inequities in service deli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