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检测参数联合分析,探讨肝硬度值(LSM)与无创血清学模型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评分、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及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检测Wilson病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肝豆灵(GDL)对其干预研究,以期为GDL治疗Wilson病(WD)患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回顾性收集76例WD患者,统计治疗前LSM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PⅢNP、CⅣ、LN)水平及无创血清学模型(APRI评分、FIB-4指数),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探讨LSM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HA、CⅣ、LN、PⅢNP及无创血清学模型APRI评分、FIB-4指数的相关性。根据治疗方案将76例WD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二巯丙磺钠(DMPS)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肝豆灵片,共6个疗程(8 d为1个疗程)。评估肝豆灵干预治疗对HA、PⅢNP、CⅣ、LN、LSM及APRI、FIB-4的影响。结果 HA、CⅣ、LN、PⅢNP、APRI、FIB-4与肝脏硬度LSM呈正相关(r=0.517、0.438、0.281、0.457、0.778、0.847,P<0.01)。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HA、CⅣ、LN、PⅢNP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HA、CⅣ、LN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PⅢ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LSM、FIB-4指数、APR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LSM、FIB-4、APRI、HA、PⅢNP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CⅣ、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SM联合血清HA、PⅢNP、CⅣ、LN及无创血清学模型(FIB-4指数、APRI评分)可有效地反映WD肝纤维化程度,通过联合模型能够提高对WD患者肝纤维化疾病严重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在西医驱铜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肝豆灵可显著改善WD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爽颗粒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S1和S2期)肝郁脾虚兼血瘀证的防治效果。方法 将10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脱失4例,剔除2例,最后完成44例)和观察组(50例,脱失5例,剔除2例,最后完成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次,1次/d,共12个月;并视情况口服谷胱甘肽片。对照组,口服肝爽颗粒模拟药,3 g/次,3次/d;观察组,口服肝爽颗粒,3 g/次,3次/d;共治疗12个月。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炎性活动度分级及纤维化程度分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肝脏硬度值(LSM)、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肝郁脾虚证评分、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肝组织炎性活动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炎性活动程度分级有效率为77.78%,高于对照组的45.83%(χ2=5.546,P<0.05);观察组纤维化程度分期有效率为59.26%,高于对照组的16.67%(χ2=9.669,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的LSM和肝郁脾虚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APRI和FIB-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肝爽颗粒联合恩替卡韦用于CHB肝纤维化(S1和S2期)的防治,可减轻炎症活动情况和纤维化程度,能延缓而且具有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并具有保肝和改善中医证候的效果,值得临床使用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康良石教授“苓荷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肥胖型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苓荷方组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每组40例。生活方式干预组给予膳食控制及有氧运动的生活方式指导干预,苓荷方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康老经验方“苓荷方”煎剂口服,疗程24 w。比较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脂肪含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葡萄糖(GLU)]、身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变化,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苓荷方组中医证候总积分、CAP值和BMI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2.5%、67.3%和50.0%,生活方式干预组分别为41.7%、33.3%和22.2%,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苓荷方组BMI、ALT、AST、GGT、TG、LDL-C、CAP值、HOMA-IR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更大(P<0.05),且ALT、AST、LDL-C的复常率较生活方式干预组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苓荷方”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更好地提升NAFL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HOMA-IR,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及身体质量指数,对本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丹参泽泻汤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0.144 g·kg-1)和丹参泽泻汤低、中、高剂量组(1.16、2.32、4.64 g·kg-1),给予高脂饲料建立MAFLD模型。造模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连续8周。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肝组织中TC、TG、游离脂肪酸(FF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或活性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计算脂肪变性评分和油红染色面积;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ROS)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p)-AMPK、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谷胱氨酸连接酶催化亚基(GCLC)、谷胱氨酸连接酶调节亚基(GCLM)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TG、ALT、AST及肝组织中TC、TG、FFA、MDA、ROS含量或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GSH含量及p-AMPK、Nrf2、GCLC、GCLM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空泡和较多的气球样病变,脂肪变性评分和油红染色面积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泽泻汤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TC、TG、ALT、AST及肝组织中TC、TG、FFA、MDA、ROS含量或活性(P<0.01),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GSH含量及p-AMPK、Nrf2、GCLC、GCLM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明显改善肝组织脂肪变性(P<0.05,P<0.01)。结论 丹参泽泻汤可能通过激活AMPK/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发挥防治MAFLD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患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WD患者356例作为WD组,同时纳入100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所有入选的对象均行血清Hcy水平测定及性别、年龄分析。此外,所有WD组患者均采用总体评定量表(GAS)与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并分析GAS评分及BI评分与W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WD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证型之间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证候顺位依次为湿热内蕴组、痰瘀互结组、肝肾阴亏组。相关性分析发现WD患者血清Hcy水平与GAS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P<0.01)。差异性分析显示WD组的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总体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1);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cy水平与WD关系密切,在WD不同中医证型间有显著差别,其水平变化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中医证候和临床病情情况。因此,检测Hcy水平可作为辨别WD中医证型类型、评估病情及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三七脂肝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肝功能异常59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七脂肝丸治疗肝功能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9例。两组均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进行非药物干预,对照组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2粒/次,3次/d,口服,还原型谷胱甘肽片200 mg/次,3次/d,口服。观察组服用三七脂肝丸,5 g/次,3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前后肝脾B超检查;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治疗后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22%优于对照组的77.19%(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两组ALT,AST复常率相当;观察组TC,TG,LDL-C和HDL-C复常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B超检查脂肪肝程度均有好转,观察组的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和IL-18水平均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脂肝丸对肝功能异常NAFLD患者的肝功能有保护作用,能促使患者血脂好转,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患者血清SOD水平,降低TNF-α和IL-18水平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柴胡疏肝散对肝郁脾虚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门诊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柴胡疏肝散组,n=40)和对照组(安慰剂组,n=40)。两组患者予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方案。治疗组予口服柴胡疏肝散辨证加减;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每次1剂,分早晚服,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脂肪肝疗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IL)-6,IL-1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彩超评估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1.08%(30/37),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24/35)(Z=2.67,P<0.05)。两组治疗后与基线的差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BMI,ALT,AST,TC,LDL-C,γ-GT与基线的差值低于对照组,而HDL-C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G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炎症因子、肝脏受控衰减系数(CAP)及肝脏硬度值(LSM)比较,两组治疗后与基线的差值比较,治疗组在IL-6,TNF-α,IL-1β,TLR-4,CAP及LSM与基线差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肠道菌群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双歧杆菌及乳杆菌丰度显著升高,而大肠埃希菌及肠球菌丰度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 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柴胡疏肝散可以更好地改善NAFLD患者血脂代谢及肝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0.144 g·kg-1)及当归芍药散低、中、高剂量组(2.44,4.88,9.76 g·kg-1)。通过喂饲高脂饲料复制NAFLD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8周后,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或活性变化及肝脏TC,TG,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及l磷酸化JNK(p-JNK)的蛋白表达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C,TG,ALT,AST,TNF-α以及肝组织中TC,TG,FFA的含量或活性、肝脏中TLR4,MyD88和JNK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p-JNK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IL-10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C,TG,ALT,AST,TNF-α和肝组织中TC,TG,FFA的含量或活性、肝脏中TLR4,MyD88,JNK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p-JN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IL-10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HE染色和油红O染色结果提示其能明显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JNK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来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与钙、镁、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上海熙康门诊部收集血脂异常患者200例,血脂正常人群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脂指标(TC、TG、LDL-C、HDL-C)及血钙、镁、锌指标,并对血脂异常组进行中医体质评估。使用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组体质类型与钙、镁、锌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血脂异常组钙、镁、锌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②不同体质之间的钙均值有差异(P < 0.001);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钙与LDL-C相关(P = 0.039),锌与TC相关(P = 0.03);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与阳虚质及痰湿质相关,TG与阳虚质相关(P < 0.001),TC与痰湿质相关(P < 0.001)。结论 血脂异常患者血钙、镁、锌微量元素水平及血脂指标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LKB1/AMPK和Notch1/Jagged1通路探讨灯盏花素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为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20 mg·kg-1)和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6、12、24 mg·kg-1),每组10只。采用先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后饲喂高脂饲料的方式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同时给药干预,1次/天,连续28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CHO、TG、LDL-C、HDL-C、AST、ALT、Cr、BUN水平;测定大鼠肝脏、肾脏系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肝肾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p-AMPK、LKB1、HMGCR水平及肾组织Notch1、Jagged1、Hes1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p-AMPK、LKB1、HMGCR水平mRNA水平及肾组织Notch1、Jagged1、Hes1 mRNA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HO、LDL-C、ALT、AST、Cr、BUN水平明显升高(P<0.05),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肾脏系数明显增加(P<0.05)且出现病理变化;肝组织中p-AMPK、LKB1水平明显降低(P<0.05),HMGCR水平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Notch1、Jagged1、Hes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灯盏花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HO、LDL-C、ALT、AST、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肾脏系数明显减小(P<0.05)且病变程度减轻;肝组织中p-AMPK、LKB1水平明显升高(P<0.05),HMGCR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Notch1、Jagged1、Hes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灯盏花素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肝肾功能,其机制与激活LKB1/AMPK通路及抑制Notch/Jagged1通路和HMGCR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该文建立一种同时测定4种虫草类药材(冬虫夏草、蛹虫草、虫草菌丝体和蝉花)中虫草素(3'-脱氧腺苷)和2'-脱氧腺苷含量的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供试品经ZORBAX SB-AQ(4.6 mm×12.5 mm,5μm)色谱柱富集,水-甲醇(91∶9)洗脱;ZORBAX SB-AQ(4.6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甲醇(91∶9),检测波长260nm,柱温40℃,流速1.0 m L·min~(-1),分别对4种虫草类药材中虫草素和2'-脱氧腺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冬虫夏草、虫草菌丝体和蝉花样品中仅检测到2'-脱氧腺苷,蛹虫草样品中仅检测到虫草素,早期报道的在冬虫夏草中检测到的虫草素色谱峰可能是其同分异构体2'-脱氧腺苷色谱峰或以2'-脱氧腺苷为主的与虫草素的共洗脱色谱峰。该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分析时间短,可用于虫草类药材中虫草素和2'-脱氧腺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岗  王召平  仙云霞  周洪雷  王晓  刘伟  于金倩 《中草药》2016,47(16):2812-2816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皂角刺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测定化合物7~16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in(1)、甘草素(2)、7,4′-二羟基-5,3′-二甲氧基黄酮醇(3)、鹰嘴豆醇(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4′-二羟基黄酮醇(6)、双氢山柰素(7)、紫铆查耳酮(8)、(2S)-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9)、7,3′,5′-三羟基-5-甲氧基黄酮醇(10)、槲皮素(11)、黄颜木素(12)、fisetin(13)、leucorobinetinidin(14)、thevetiaflavon(15)、异牡荆素(16);其中化合物8对MCF-7细胞的IC50值为28.53μmol/L。结论化合物1~6、8~10、14、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对MCF-7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谢晨琼  吴瑾瑾  奚学军  李祥  陈建伟 《中草药》2019,50(12):2794-2797
目的 研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H-NMR、13C-NMR、ESI-MS等多种波谱技术鉴定获得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昆明山海棠根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7''-二甲氧基-2'',2''-二甲基-2H-苯骈吡喃-6''-)-3-甲酰基-5,6-二甲氧基-苯骈呋喃(1)、3(R)-(4'',5''-二羟基)-2'',5,7-三甲氧基-6-(3-甲基-2-丁烯基)-异黄酮(2)、3''-香叶草基-5,7,2'',5''-四羟基异黄酮(3)、β-谷甾醇棕榈酸酯(4)、甘油山嵛酸酯(5)、β-谷甾醇(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秔子梢素C;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博落回中1个新的6,6a-断苯菲啶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博落回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博落回叶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个生物碱,鉴定为6'-羟基-2',3'-二甲氧基山椒酰胺(1)。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蜈蚣草Pteris vittata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蜈蚣草用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提取液减压浓缩成浸膏后分散于水中,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回收溶剂后得到其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综合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技术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并结合理化性质、核磁共振谱、质谱数据和相关文献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蜈蚣草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结构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木犀草素-7,3',4'-三甲醚(3),3'-甲氧基木犀草素(4),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5),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6),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紫云英苷(9),对羟基苯甲酸(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2~5和8~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化学成分研究为蜈蚣草的临床应用及药理活性研究提供了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东北岩高兰中查耳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明  黄淑蕾  王丹  李军  王金兰  白丽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6,47(24):4318-4321
目的研究东北岩高兰Empetrum nigrum var.japonicum全草的查耳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测试单体化合物对宫颈癌He La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从东北岩高兰甲醇浸泡液正己烷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3′-甲氧基-4′,6′-二甲基二氢查耳酮(1)、4′,5′-二羟基-2′-甲氧基-3′,6′-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二氢查耳酮(3)、2′,4′-二羟基查耳酮(4)、2′-甲氧基-4′-羟基二氢查耳酮(5)、2′,4′,β-三羟基二氢查耳酮(6)。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岩高兰素A和B,化合物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丁林芬  刘佳  宋京风  雷铁  聂伟  宋流东  吴兴德 《中草药》2022,53(13):3912-3919
目的 研究紫玉兰Magnolialiliflora叶中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MCIgel、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NO的抑制能力,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紫玉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木脂素,分别鉴定为burcellin(1)、(7S*,8S*,1′S*)-3,4,1′-三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2)、(7S*,8S*,1′R*)-3,4,5,1′-四甲氧基-1′,6′-二氢-7,4′-环氧-8,3′-新木脂烷-8′-烯-6′-酮(3)、(7S*,8S*,1′S*)-3,4,5,5′-四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4)、(7S*,8S*,1′R*)-3,4,5,5′-四甲氧基-1′,4′-二氢-7,2′-环氧-8,1′-新木脂烷-8′-烯-4′-酮(5...  相似文献   

18.
丝穗金粟兰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芳有  邹雍  陈杰  黄伟明  卞玉婷  罗永明 《中草药》2020,51(6):1485-1490
目的对丝穗金粟兰Chloranthus fortunei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学鉴定方法对丝穗金粟兰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借助MTT法对其中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筛选。结果从丝穗金粟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迷迭香酸(1)、2′-羟基-4,3′,4′,6′-四甲氧基查耳酮(2)、卡瓦胡椒素A(3)、cycloshizukaol A(4)、白术内酯III(5)、4β-hydroxy-8,12-epoxyeudesma-7,11-diene-1,6-dione(6)、(8α)-6,8-dihydroxycadina-7(11),10(15)-dien-12-oic acidγ-lactone(7)、curcolonol(8)、11-hydroxyldrim-8,12-en-14-oic acid(9)、木栓酮(10)、异香草酸(11)、6β-hydroxystigmast-4-en-3-one(12)、3,4-二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东莨菪苷(15)以及N-acetyltyramine 1-O-β-D-glucoside(16)。化合物4和5表现出微弱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46~85μmol/L。结论化合物2、10、11、13~15为首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1~3、6~16为首次从丝穗金粟兰中分离得到。丝穗金粟兰中部分倍半萜显示出弱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9.
于金倩  李岗  仙云霞  刘伟  王晓 《中草药》2017,48(7):1416-1419
目的建立皂角刺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皂角刺中7,3′,5′-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醇、3,3′,5,5′,7-五羟基二氢黄酮醇、槲皮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量。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溶液,梯度洗脱,0~5 min,5%~13%A;5~20 min,13%~16%A;20~45 min,16%~20%A;45~50 min,20%~25%A;50~65 min,25%A;65~80 min,25%~40%A;体积流量0.9 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38 nm。结果对13批皂角刺药材进行研究,所得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并对其中3个成分进行了测定,其质量浓度分别在0.091 3~5.840 0、0.176 3~11.280 0、0.014 0~0.895 0 mg/m 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7%~99.66%,RSD2.5%。结论该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为皂角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胡璇  王鸿发  于福来  元超  黄梅  张影波  陈振夏  王丹  庞玉新 《中草药》2021,52(12):3679-3688
目的基于HPLC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以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不同产区艾纳香药材的质量。方法建立4个不同产区34批艾纳香HPLC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根据前期提取分离出的艾纳香单体成分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并测定样品中含量,结合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hierarchical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以及药材综合质量评分寻找不同产区艾纳香药材中的差异。结果化学指纹图谱共标定15个共有峰,各批艾纳香样品相似度在0.433~0.977,4个产区艾纳香样品在化学组分和含量上存在差异。4个产区的艾纳香药材基本上可以分为4类,每个产区大部分样品各自分布于不同的象限,不同产区之间有交叉样品,样品之间的离散程度较大,每个产区的样品本身质量就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海南和广西样品。通过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图确定了5个产区差异性指标成分,综合质量评分中3份海南琼中产样品评分排在前3位。测定5个黄酮类成分含量中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圣草酚、3,3′,5-三羟基-4′,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和sakuranrtin均以贵州产整体含量较高,艾纳香素以海南产整体含量较高。结论结合HPLC指纹图谱、HCA、PCA及多指标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价艾纳香药材质量,为艾纳香药材质量控制和优良种质资源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