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络学说是络病学科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气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辨证论治及用药规律的基础理论,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类疾病。基于气络学说,认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气络气机升降出入及随之发生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异常密切相关,治疗方面重视对气化的调节,在气络学说核心“承制调平”理论指导下,提出“络以通为用”为治疗原则,以“补虚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防治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肾病(DN)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N属中医学“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阳气血之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痰瘀积聚肾络,络气阻遏,络脉瘀滞,蕴邪成毒,毒损肾络^[1]。  相似文献   

3.
对近年来糖尿病肾病从络病论治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和讨论,发现目前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络病治疗以补虚通络法为主要原则,基础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主要与改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内皮损伤及减轻肾脏损伤有关。中医络病理论可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更多思路,也在临床运用中显示出一定优势。但目前补虚通络法的临床运用以补虚药物与化瘀药物的联合使用为主,而血瘀证与络病虽有重叠但并非同一范畴,因此当前糖尿病肾病的络病辨治未能结合络脉自身病变与主要致病因素及继发病机变化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期辨治,未能充分重视辛味药、藤类药及虫类药等经典络药的对证使用。此外,糖尿病肾病治络方药的基础研究缺乏与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指标的关联分析。据此,倡导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更具体系的糖尿病肾病研究,进一步探索糖尿病肾病的络病实质,强调络药和微观辨证在糖尿病肾病靶药筛选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索糖尿病肾病中络药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以期为进一步推动络病理论和治络方药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络病范畴,脾肾亏虚是其发病基础,骨络瘀阻、骨失所养是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络以通为用"之原则,滋补脾肾、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DPN是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所致,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络虚与络瘀并存是本病的特征,治疗当以通补为宜,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6.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心脾两虚是其病机的关键,心络瘀阻贯穿了疾病过程的始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为糖尿病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病络是邪气侵袭络脉或正虚以及络脉本身的病变,导致络脉的形质改变或功能异常,造成相应脏腑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疾病或病证的一种基本病机。通过分析病络与脑、心、肾疾病的相关性及脑、心、肾疾病从络论治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提出在病络理论指导下构建脑、心、肾一体化中西医结合防治体系的思路,以期指导病络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脏虚络痹"是导师邱幸凡教授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体验总结出来的一种指导临床辨治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病机理论。2型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衡,变生郁痰瘀浊,致使五脏六腑气血津精功能的全面紊乱,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属临床慢性病、老年病,我们认为"脏虚络痹"是其基本病机,其中脏虚为本,络痹为标。脏虚是以肺脾肾气阴两虚为主之五脏虚衰;络痹为痰瘀阻络为主之络脉郁滞。2型糖尿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脏虚与络痹,标与本相互作用的结果。虚、瘀、痰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终致多脏受累,形成消渴。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属"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骨络"是向骨组织输送营养的通路,可以将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至骨腔,充髓以养骨.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中精气既虚,气无以行血,血行迟滞,瘀阻骨络,则气血失职,不能濡养筋骨.因此提出"肾虚络病,瘀阻骨络"为POP发病的核心病机.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74-1575
探究痰瘀相关与络病理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病因相关、病位相应、病性相似、方药相佐,且均能有效指导慢性病的治疗,将二者进行结合,提出慢性病的病机新认识:脏腑亏虚,气络失调,痰瘀阻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的检出率逐步升高,CMD已成为远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络病理论认为CMD病位在络,病机为心络瘀阻、心络郁滞/虚滞和心络绌急,通络成为其基本的治法治则。芳香类药物可直接入络搜邪,芳香通络疗法较单纯活血通络法疗效更佳。故而从络病理论、芳香通络疗法的立法依据等方面,对芳香通络疗法治疗CMD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医中认为,痰瘀阻络是导致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因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要从痰瘀入手,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病情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较常见的一种,气虚血瘀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络病理论”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骨病的诊疗当中。“络病”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与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络虚通补”为通络法中的一种,运用“络虚通补”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理论依据充足。本文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与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之间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性,中西结合、理论与临床并重,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十五络脉与经脉分支不同、十五络脉别入表里经位置考、十五络脉组成考、十五络脉与十六络脉辨、任脉络别出位置辨、十五络脉的治疗作用等7个方面对十五络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西医发病机制为高血糖状态下的骨组织生理结构和代谢功能异常,包括长期高血糖、血管损伤及血液循环障碍、脂代谢异常和体内激素水平失调。结合吴以岭教授中医络病学中“气络病变之内分泌功能失调和脉络病变之微循环障碍”理论,可将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病机归纳为脾肾亏虚、脉络瘀阻、骨络失养,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结合现代解剖学,从中医学整体观角度出发,论述肾络的系统性及层次结构。从整体辨证与肾脏本身辨病相结合,阐明。肾络瘀阻与周身血瘀脉阻的关系,提出从络论治肾脏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日本刺络史可分为7个阶段:日本原始泻血疗法,中国医学的传入,日本刺络疗法的诞生,日本刺络疗法的形成,日本刺络疗法的兴盛,日本刺络疗法的黑暗,日本刺络疗法的曙光。日本的刺络疗法从古发展至今1 600余年,有传入学习,也有自我创新,在世界刺络疗法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医学仍存在局限性,为刺络疗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现代医学的进步,蛋白组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数据挖掘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刺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系统的组成主要有十五大络、阴络、阳络、缠络、孙络和浮络等。它是运行人体气血、沟通脏腑肢节、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单位。络病理论认为络病是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深入研究络系统和络病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 ,并对其中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证论治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运用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进行微观研究 ,提出相应的假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