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润之法用于燥证,其机理是利用辛味药之辛宣通利之性,助津液之化生和输布,使机体得以濡养。而津液的化生输布与肺膊肾三脏最为相关,因此辛润之法主要用于脾失运化、肺卫失宣及膀胱气化失司之燥证。并举典型病例说明。  相似文献   

2.
多数医家认为干燥综合征病位涉及多个脏腑,以肺、肝、脾、肾为主,肾藏精濡养四肢百骸,肺之通调水道影响津液输布,肝失调达阻碍津液运行,肝血亏虚则致燥症丛生,肝郁致瘀加重津液输布不通,脾主运化统领水精输布,脾虚生痰湿阻滞气津运行。各医家或侧重单个脏腑为主,或和而治之,现从以上四脏之病机虚实浅谈干燥综合征之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杨宁 《中医药通报》2019,18(1):22-23
初步探讨从脾论治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脾失健运,致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输布失常。临证以益气健脾法为主,配伍养阴生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药治疗干燥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胸痹的中医证候分布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脾肾两虚、痰瘀互结是胸痹的"病重之源",治疗胸痹血、脉、心之病,必关联脾肾。脾肾功能低下,易促使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常,代谢产物蓄积体内而致血、脉、心功能异常渐至痰瘀互结之胸痹。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理论,遵循"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疗当选"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张军平教授以此临证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将哮喘归属为"哮病"、"喘证"范畴.该病反复发作,发作期大多存在着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情况,因此很难将其单纯地归于某一孤立的证型.临证中当根据该病发作之缓急,有所侧重,综合治疗,笔者就临床治疗哮喘的体会论述如下. 1 久病体虚之人当以温脾补肾为主 肾者五脏六腑之本,久病必伤肾;肺主气司呼气,肾主纳气,肺之呼吸功能需赖肾之纳气功能协助.是故哮喘之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临证所见尤以脾肾阳虚证候为多,肺肾阴虚者甚少,即有亦常合并有脾肾阳虚之证候.故温补脾肾为治疗慢性哮喘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之大法也.临证之时常以蛤蚧、人参、仙茅、仙灵脾、肉桂、附子、干姜、山茱萸等温脾补肾药作为慢性哮喘之基础药随证加减治之.对于久病体虚之人当以温补脾肾之法贯穿其始终,盖脾肾温其痰自化,其升降之性自复.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是用温热药温化调和之意。但温热药不可太过,否则易于化燥伤阴,或使阳气浮越,不可不慎。 肺脾肾在痰饮发病上的重要性 痰饮病的发生,关键在于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或阳气被遏,由于外感寒湿,肺气被郁,失通调水道功能,不能下输膀胱,因而水液停潴,变为痰饮。饮食生冷,脾阳被郁,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输布全身,以致津液停积于某一部位,变成痰饮。久病或年老,肾  相似文献   

7.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津液盛则大便调和。胃肠主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肺与大肠相表里,相互影响,故大便干燥如羊屎与脾肺肾胃肠的病变息息相关。大便于燥证属热耗阴伤,燥甚则干所致。临床辨证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再结合兼夹病机,随症治之。属实热者,病源胃肠阳热亢盛,失于及时清泄,热耗阴伤,消灼津液,胃肠枯燥,故大便燥结,或泄下如汤  相似文献   

8.
仝小林教授认为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脾肾两虚,标实多为湿热为患。亦有虚实夹杂者,即下焦湿热与脾肾两虚俱存者。在临症治疗中,根据"症—证—病"结合的思路潜方用药,以清利湿热、补益肝肾为主以标本兼顾,并重视选用具有降糖和抗感染作用的靶药。从去除病因、解决发病高危因素、兼顾症状等多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明确指出其病因为“五脏柔弱”,故消渴当属虚证范畴。《金匮要略》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专篇,张圣把消渴与小便不利、淋病并列一篇,可见其同为津液代谢异常病变。《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素问·调经论篇》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津液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主要依赖于脾气升清作用,而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则完全靠脾…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认为口干的病机主要是津液输布失常或阴津亏损导致,津液输布失常主要与肺脾肾、三焦、少阳、肝等有关,而阴津亏损主要为燥热伤津或阴虚致燥,治疗上依据病机不同分而论之。津液输布失常者以小青龙汤散寒温肺化饮,五苓散化气布津,真武汤温阳利水,小柴胡汤疏理少阳气机,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少阳、温阳开结,茵陈蒿汤清热祛湿,大陷胸汤急下、泻热逐水,便津液气化布散功能恢复,津液自布;阴津亏损者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猪苓汤育阴润澡、清热利水,乌梅丸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大承气汤急下存津,既去邪热又补养阴津,使阴津得充,渴得止。临床治疗干燥综合征可参照用之。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徐景藩认为人身气之宣畅流动、津液之输布代谢与肺脾密切相关,上焦宣畅则中焦得通,一气偶愆,即能成病。立"开泄法"治疗慢性胃炎,药用轻苦微辛,苦辛开泄之品,旨在宣畅上焦,通降中焦,临诊据证化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曹吉勋教授从事中医工作60余年,是四川省肛肠科的奠基人。现将其治疗泄泻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通行诸气及运行输布全身津液。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难以实现,津液代谢失布,留于肠间,则生泄泻。"上焦如雾",喻指上焦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喻嘉言云:"至若秋月伤肺者……  相似文献   

14.
张发荣教授研究消渴病多年,不拘泥于"三消"定位论治消渴,提出从"渴"角度论治消渴病之思路,认为消渴病之口渴可因阴液本少、失于输布、多脏亏损而致。阴液本少,临床可分期论治。津液输布失常,分别针对偏于气虚、气滞、水湿、痰饮、血瘀等不同原因所致口渴采用攻补兼施之法。脏腑亏虚,则从脾或从肾论治,病久则脾肾同调。  相似文献   

15.
怪病治痰     
<正>中医所指的痰,与西医所说的痰不同。中医的痰主要是指津液在体内不能正常运化而产生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在体内会引起各种病理变化与各种症状,总的称为"痰证"。痰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医认为,痰主要是由人体内的津液凝聚而成,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在正常人体内,津液是不会生成痰的,只有当机体中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肺的输布功能失常、肾的水液调节功能失调影响了津液正常的生化、输布与徘泄时,才  相似文献   

16.
周雯怡  苏励 《陕西中医》2022,(5):640-643
本文归纳总结苏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证经验,苏教授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虚实夹杂,实则责之于湿热瘀邪,脾胃之气受损,水湿痰饮,湿热内蕴,瘀血阻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虚则责之于气血阴阳亏虚,以致津液化生、运行、输布失常;加之疾病病情迁延、缠绵难愈的特点,造成全身多脏腑功能的失调,津液失化.因而苏教授在临证治疗中提出养阴...  相似文献   

17.
著名老中医李寿山教授,诊治脾胃疾患疗效卓著,研究脾胃学说造诣颇深.李老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相关的理论,特别重视脾之升清、运化、输布功能及与肝、肾、肺的密切关系.强调肺主气、脾益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为胃之关、胃为水谷之海的相互生化作用.而脾虚证在病因病机上又与肝、肾、肺脏及胃、肠、胆腑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之在临床上以辨治脾虚证为主,对其他脏腑疾患可收到异病同治之功效.我们随李老临证多年,深有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闫恒  张辉 《光明中医》2016,(20):3012-3014
目的探讨润燥生津汤有效治疗消渴病的可行性。方法从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到肺、脾、肾的脏腑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得出津液亏损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并提出润燥生津汤作为有效治疗方案。结果润燥生津汤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消渴病标本兼治。结论润燥生津汤可以作为消渴病的有效治疗方剂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小娟教授基于传统辨证理论提出"靶向辨证",其特点是在对疾病生理基础、病理反应的充分认知、分析后,不拘于何种辨证方法,以疾病病位为靶、病性为向,用药直抵病所,力专效宏。痤疮好发于头面,由热毒始动,痰瘀互结为主要病机,恰符合靶向辨证注重病位、病性的特点。李小娟教授以"靶向辨证"为指导思想治疗痤疮,认为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肺外合皮毛,宣卫气津液于皮表;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泻浊之所;阳明经荣于面。心、肺、大肠、阳明经为痤疮之靶。病变过程中郁热为病变起始,病变过程中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化痰生瘀,热毒炽盛,痰瘀互结为痤疮之向。临证上依靶用药,针对其生理之所,病变之向,辨证处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然而人体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其中包括水、气、津、精、液及糟粕的输布和排泄。此乃正常之生理活动,反之则病矣。笔者就《伤寒论》中对其水液代谢障碍导致的病、症、证及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进行分类归纳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