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A组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1 000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C组600例采用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B、C组均取穿刺点于锁骨下方胸前区外侧,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感染病例导管尖端及血液送细菌培养。结果A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1%,B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感染率为0.70%,C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χ2=20.345,P<0.001)。结论一针皮下隧道锁骨下静脉置管和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是创新的中心静脉穿刺技术,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行股静脉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从股静脉加一针式皮下隧道置入PICC;对照组:直接从股静脉置入PICC。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头端感染率、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错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0.05)。结论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对于肿瘤患者是值得应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5,35 cm两种规格中长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留置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的2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留置25 cm导管的患者设为A组,将留置35 cm导管的患者设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置管情况、尖端位置、并发症、使用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268例留置中长导管患者当中,留置25 cm导管患者101例,置管深度(22.3±0.9) cm,导管留置时间3~42d,平均(16.4±7.8) d,并发症发生率为10.89%;留置35 cm导管167例,置管深度(31.6±2.2) cm,导管留置时间4~160 d,平均(27.3±26.2)d,并发症发生率2.40%。结论 35 cm比25 cm的中长导管应用更优势,尖端位置延长至锁骨下静脉或以上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临床工作中可根据中长导管规格拓展使用空间,35 cm长度的改良中长导管可根据身高、置管部位作为PICC使用,提高了导管的使用价值,节省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在肿瘤化疗患者Power 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化疗科需置入Power PICC导管的963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493例和对照组470例,试验组采取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塞丁格穿刺技术进行置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并绘制生存曲线反应两组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可明显降低置管后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aHR=0.304,95%CI(0.137,0.677),P<0.01;aHR=0.304,95%CI(0.097,0.958),P<0.05],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均对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通过一针式皮下隧道进行Power PICC置管可明显减少置管后并发症,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ower PICC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6.
陈连带  李燕娥  黄红友 《当代护士》2021,28(10):104-107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在肿瘤晚期患者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某院106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观察组采用隧道式置管,两组均置入三向瓣膜式4FrPICC(美国巴德公司).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出血、滑管、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置管时间、导管异位、皮疹、穿刺口渗液、置管48 h穿刺口渗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针穿刺成功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81.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穿刺口出血、导管滑管、静脉炎等发生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隧道式PICC,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及延长了使用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性,降低了滑管的概率,减轻了局部渗血、静脉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术与改良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治疗消化系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消化系肿瘤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85例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治疗为对照组,85例患者采用改良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更换敷料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舒适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局部血肿、气胸、静脉炎、置管后血栓、穿刺口渗漏、误穿动脉、异位)发生率、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术与改良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均是治疗消化系肿瘤的有效方法,其中改良式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效果更佳,具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疼痛轻、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366-5367
将156例临床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按照方法的不同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各78例。改良组采用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改良法穿刺置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改良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可行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且是一种便捷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莫美珍  周海宁  梁琼  谭卫仙 《护理研究》2007,21(20):1808-1809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输液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导管脱出发生率较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可有效地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引导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我院肿瘤科经上肢置入PICC的患者371例,按入组顺序进行抽签,A为观察组179例,B为对照组192例。观察组采用心内心电图定位法联合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并观察特异性Q波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比较2组患者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入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心内心电图特异性Q波辅助三向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能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提高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准确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照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用于手术患者的输液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80例需行手术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2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瞥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63.2±18.4)d,对照组留管时间(33.6±20.1)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脱出的发生率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2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手术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静脉输液药物治疗、静脉高营养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经验。方法 :随机将 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 (6 9例 )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建立静脉通道 ;对照组 (6 8例 )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法。两组均经此通道常规输液及补充静脉高营养素。穿刺点每周换药 2次 ,细菌培养 1次 ,发热患者行血培养 ,拔管时取导管尖端培养。观察导管阻塞、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留管时间等。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导管脱落及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延长留管时间 ,适合需长时间保留静脉通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瓣膜PICC且全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共230例, 分为对照组106例与观察组124例, 两组患者均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方式, 同时, 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操作前、中、后, 对照组均以常规护理方式干预, 观察组则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的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所在位置的到位率97.58%高于对照组86.79%, 且穿刺置管后发生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导管破裂、移位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1.29%低于对照组33.02%;同时, 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操作熟练度、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整体护理质量以及置管完成日至拔管日的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后, 其导管尖端到位率更高, 置管相关的并发症更低, 且护理满意度评分与生活质量更高, 集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在学龄前危重患儿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行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经皮下股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观察两组导管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滑脱、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两组导管增加换药频次(除外常规换药每天1次)与增加护理时间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穿刺时间、留置时间、1周后导管滑脱与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增加换药频次及时间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较经皮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护理简便,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不易滑脱、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基于实验组许多指标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上优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输液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导管脱出发生率较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可有效地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引导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我院120例患者,按投币法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引导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对照组采用经验性盲穿技术对患者进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两组置管后均行X线定位明确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深度、穿刺一次成功率、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情况;观察组还需记录特异性P波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为93.3%,而对照组仅为5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74,P=0.000);两组患者在置管深度(t=-3.949,P=0.493)、穿刺一次成功(χ~2=0.146,P=0.7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腔内心电图引导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对导管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的判定优于经验性盲穿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隧道技术应用于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留置PICC病人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建立皮下隧道方式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穿刺技术置管。比较两组病人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24 h内渗血量、PICC管脱出、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置管过程的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脱管、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置管后24 h内渗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简单、易学,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降低术后渗血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超探头压迫法在阻止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中的效果。方法将592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6例)和对照组(29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穿刺送管,即当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尽量靠近肩部;观察组在导管即将进入锁骨下静脉中段时,采用B超探头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异位入颈静脉的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异位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P0.05)。结论超声探头压迫法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程彩萍  曾菲  程露  张芬 《妇幼护理》2023,3(24):6043-6045
目的 探讨四级手术患者采用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20 年 08 月至 2023 年 07 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 200 例四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n=100)。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的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留置的静脉导管。评 估两组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自行拔管发生率和不自觉牵拉导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度为 61.00%, 显著低于对照组 75.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6.00%(P<0.05)。观察组的自行 拔管发生率为 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00%(P<0.05)。观察组不自觉牵拉导管发生率为 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不自觉 牵拉导管发生率(P<0.05)。结论 经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较低;自行拔管和不自觉牵拉导 管的发生率较高,且置管后的局部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的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 12 0例需行气管造口的危重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n =6 0 )和对照组 (n =6 0 ) ,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对照组采取直接经皮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观察两组在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差异具有显著性。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而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