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益气固本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新中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59-59,62
目的本文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因病机为久病肺虚,痰饮伏肺,痰阻气道,痰瘀互结,本虚标实;本虚标实为COPD基本病理特征,本虚的病位是肺、脾、肾。稳定期以本虚为主,治疗突出补土生金。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呼吸肌疲劳,固脾护胃重视COPD的营养障碍。提出益气固本为COPD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2.
陈宪海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病位在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痰瘀交阻多见,特点为"虚实并见、互为因果",宜补虚泻实,分清主次,辨证分型,肺脾两虚-健脾益肺(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肺肾两虚-调补肺肾(肺肾气虚,西洋参、冬虫夏草、枸杞子、女贞子、淫羊藿、山茱萸、五味子等,补肺纳肾;肺肾阴虚-麦味地黄汤)、痰瘀搏结-化痰祛瘀(益气化痰祛瘀、养阴化痰祛瘀),强调综合治疗COPD,康复治疗,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缓解期服用百令胶囊,补益肺肾,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3.
李霞  杨光  宫晓燕 《中医杂志》2012,53(8):711-713
总结历代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及预后的认识,认为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性以正虚为基础,六淫、情志、房劳为诱因,本虚标实,虚在肺脾肾,实在痰浊瘀血,终致气血凝滞、肺络壅闭不通.治疗上偏重清宣朴气,佐以温通、化痰、平喘、健脾燥湿.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系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虚损,痰瘀互结所致,慢阻肺病机复杂,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洪敏俐教授认为:肺系疾患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肺气亏虚,日久及肾;反之,年老或久病肾气亏虚亦可影响肺主气和宣发肃降功能,肺肾两虚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病机。治疗上,洪教授以肺肾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患者兼症的不同,以调补肺肾为主要治则,辅以健脾益气、温阳化饮、化痰祛瘀等治法。标本兼治,虚实兼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范畴,痰贯穿于COPD疾病全程之中,慢阻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之脏腑亏虚,标实主要责之于痰瘀,肺脾肾虚,痰瘀互结为慢阻肺的基本病机,要降低COPD的急性加重及死亡率,须将祛痰质量贯穿于COPD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6.
孙文武 《河北中医》2001,23(6):476-47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 ,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痰、喘迁延不愈 ,患者劳动力下降 ,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肺心病急性发作期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与呼吸衰竭 ,病情危重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对肺心病的认识有了一定进展 ,疗效亦逐渐提高。现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肺心病病机错杂 ,多由本虚标实两者错杂而致。本虚以肺、脾、肾虚为主 ,标实以痰浊为主。内伤与外感夹杂 ,本虚与标实互患 ,痰浊与瘀血交阻 ,然虚、痰、瘀为其关键[1]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2 ] 。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以标实…  相似文献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指五脏虚,并以肺、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体现在痰浊、瘀血、气滞、毒邪等痹阻于肺。从肺、脾、肾、肝、心、肠等脏腑的生理病理方面分析与本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从肺、脾、肾、肝、心、肠6个方面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  相似文献   

8.
浅谈肺系疾病的上盛下虚证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盛下虚”证是肺系疾病中支饮、哮喘等慢性肺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常见的证型。“上盛”即指痰浊壅肺,或外邪干肺;“下虚”是指肾之阴阳虚损。上盛下虚的病因主要是久病致虚,因痰致实,误治致变,复感外邪,阴阳亏损五个方面。久病咳喘伤及肺气,迁延日久不愈,伤肺及肾,则肺肾俱虚。由于患者素体和感邪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肺肾气(阳)虚和肺肾阴虚两种证候。在上盛下虚证中形成痰的原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损,津液失于输化而成,即因虚而生痰也。痰浊壅阻,则肺失宣降,上逆为喘,即因痰而致实也。本虚标实之咳喘证以肺实为主者,治当以祛邪为急,尤以治痰为重要法则,但临床往往因辨证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肺结节病类属中医"积聚"范畴,基本病机是痰瘀痹阻肺络而发病。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标实主要为痰瘀痹阻,临证应注重豁痰化瘀散结;本虚主要为肺、脾、肾三脏气虚,临证应把握主证,辨肺、脾、肾三脏之所属,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8,49(7):662-662
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中医学"喘证"、"咳嗽"、"肺胀"范畴.多因反复咳喘,日久不愈,肺脾肾受损,气道不利发为缠绵难愈之病证.慢阻肺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下虚上实.本虚、下虚指脾肾阳虚,下元虚惫,肾不纳气,以致气不归根,逆而上冲,使肺气胀满,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标实、上实则指风、寒、痰、湿等蕴阻于肺,则肺失肃降,乃反复发病之诱因.临床以咳、喘、痰为主要表现,而"痰"又是咳、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故祛痰是本病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据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过程,一般分为3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因感外邪诱发,甚则加剧,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及脾肾,后期影响心、肝,病因多为感受外邪、吸烟、饮食、情志所伤、痰浊、血瘀、气虚等。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肺、脾、肾三脏亏虚,标实多为痰浊、血瘀之壅盛,气虚为本,实邪为标,二者互为因果,构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机特点。治以祛痰、活血化瘀、补虚,标本兼顾,虚实并治。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病多由于久病正虚,痰浊潴留,气滞(虚)血瘀,每因外感诱发加重。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但有偏虚偏实的不同,发作期偏于邪实,病位在肺脾,缓解期偏于本虚,病位涉及肺、肾、心,终致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长期应用抗生素等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单纯西药治疗疗效差,结合中药活血化瘀,促进肺循环,增加肺有效换气,又能提高免疫力,有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纤维化病位在肺,涉及脾脏,病久至肾;病属本虚标实,肺气虚为本虚,痰瘀互结为标实;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初起肺津受损,久之伤阴,易产生血瘀,阻遏气机,致肺萎不用。众多医家都遵循特发性肺纤维化基本病因病机,认为存在肺气虚、肾气虚、瘀血阻络、痰瘀互结等证型,故给予补肺纳气、化痰祛瘀、止咳平喘等治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属中医肺胀病范畴。中医认为, AECOPD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多为肺、脾、肾虚, 标实以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遵循标本同治、辨别寒热原则, 偏于寒者, 治以化痰渗湿、行气通络;偏于热者, 重视宣肺平喘、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同时强调中病即止, 兼顾其本虚。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基本病机当为本虚标实,本虚是以脾虚为中心的肺、脾、肾三脏亏损,标实以痰、瘀为主。因此"培土生金"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重要治则。通过对近年来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归纳总结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中医发病机制。IPF的致病因素概括为虚、痰、瘀、毒4个方面;IPF的病理机制是本虚标实,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以肺为著;痰、瘀、毒为标。本虚和标实互为因果,相互为病,痰瘀毒互结也可直接致病。  相似文献   

17.
文章总结了胡天成教授辨病辨证论治儿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的经验。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咳喘、血证、虚损等病范畴,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病因多系湿热内蕴;核心病机是湿热熏灼,肺络受损,痰瘀互结;病性以肺脾肾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急性肺出血期与慢性反复发作期多实,实证多系湿热痰瘀为患;肺出血静止期、慢性迁延后遗期多虚,虚证多因气血亏虚使然。本病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以中药治疗为主的方法,临证应分清标本缓急,总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祛邪扶正,补不宜早;以清为主,以通为补。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痰浊、水泛、瘀血及正虚互为影响,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正亏邪盛。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饮、痰阻等。病位主要涉及肺、心、脾、肾。辨证分型为肺肾两虚型(肺功能不全型)、阳虚水泛型(心功能不全期)、痰浊扰心型(肺性脑病器)、元阳欲绝型(休克期)四型。治以扶正固本为主、辅以祛邪(活血祛瘀、利水消肿、化痰平喘等)、标本兼治。自拟益肺强心汤加减运用,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机无外乎虚、实两类,虚证包括精血不足、气血亏虚,实证包括风火上扰、痰浊阻滞及瘀血阻窍.对于因肺的功能失调或肺金母病下传肾水子病、肺金克肝木所致的眩晕,临床治疗应从肺论治,分别以助肺培元、宣肺降气、温肺化饮、培土生金、调理肺气诸法恢复肺之生理功能,以金水相生、佐金平木法恢复五行之生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属特发性炎性肌病范畴,肺间质疾病是本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李国勤教授治疗肌炎相关肺间质疾病经验丰富,临床多从脾肾辨治,认为病机以肺脾肾不足为本,以痰瘀阻络、热毒互结为标,病久则多以脾肾两虚为主,因痰瘀互结,耗乏正气,故外邪更易乘虚而入,终致病情反复。治疗应把握核心病机,以培补肺脾肾为主,兼顾活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