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学质量,为提升该疾病临床研究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1年1月—2021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和Embase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RCT文献,经过筛选、信息提取,构建数据库,基于2010版CONSORT声明、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量表及与疾病相关附加评价指标对临床试验设计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共纳入840篇文献。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量表,随机方法应用为高偏倚风险占5.95%;分配方案隐藏风险为不确定者占98.93%;患者或试验者施盲的风险不确定为98.69%;结果评估者施盲的风险不确定为100.00%;结果数据完整性高风险占2.86%;选择性报告的风险不确定为98.45%。CONSORT声明评价报告质量结果显示,100.00%RCT文献报告了引言、目标和干预措施等8个条目;36.79%的文献交代了随机序列产生方法,但仅有27.62%的文献交代了实施随机方案的人员,1.07%的文献隐藏了分配方案,1.31%的文献采用盲法;36.67%的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没有文...  相似文献   

2.
胃癌在转变形成癌症之前,大多由正常胃黏膜转变而来,其中部分发展成胃癌。鉴于本病的恶性度高,而且发病病因不明确,所以对疾病的一级预防就非常困难。因此,针对胃癌前病变的及时监测、有效的处理就自然成为了防治肿瘤发生的关键。本文针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等方面来论述一下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就有关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学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及治疗机制探讨做一综述.结果: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结论:中医药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梳理中医药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评价指标,构建中医药治疗老年ISH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应用中药联合长效钙拮抗剂(CCB)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ACEI或ARB)干预老年ISH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结果]纳入38篇RCT,共计2 848例患者,涉及396个指标,频次排列前16位的指标依次为:诊室收缩压(7.04%)、降压有效率(6.31%)、中医证候疗效(6.31%)、诊室舒张压(5.56%)、肝功能(4.29%)、肾功能(4.29%)、血常规(4.04%)、尿常规(3.79%)、不良反应发生率(3.54%)、夜间平均收缩压(3.28%)、24小时平均收缩压(3.03%)、日间平均收缩压(3.03%)、中医证候积分(3.03%)、诊室脉压差(2.78%)、日间平均舒张压(2.78%)及夜间平均舒张压(2.78%)。[结论]中医药治疗老年ISH的指标选择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PLGC)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基础上,综述中医药治疗PLGC的机制,包括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抑制癌基因蛋白表达及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调节细胞因子、降低胃液pH值等。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病变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其常见病因有饮食劳倦,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位在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可涉及肝胆肾等脏腑。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临床治法主要有分型论治及专方加减。实验研究主要涉及模型研究和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癌前闰是近年来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笔者将近几年中医药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其常见闰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关于闰机较为统一的认识为: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临床主要研究方法:(1)辨证分型论治,(2)基础方加减论治;(3)固定专方治疗,存在问题:(1)诊断标准不统一;(2)科研设计不完善,(3)疗效标准不规范,今后努力方向,充分利用生命科学中的高新技术,从分子,基因,细胞调亡角度深入研究,揭示其逆转胃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中药和针刺等中医药疗法在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中广泛应用,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原因之一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中缺乏公认、统一的结局指标,进而导致在开展Meta分析等二次研究时由于指标不同而无法合并数据。构建中医药治疗MG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有助于临床研究设计与高质量循证证据积累。目的 描述中医药治疗MG的RCT中结局指标的选用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推动构建中医药核心结局指标集。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04-01,检索中医药治疗MG的所有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信息,对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并统计使用频次,根据结局指标功能属性划分指标域,分析结局指标选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果 共纳入186篇文献,涉及71个结局指标,各指标共计选用724次,全部结局指标大致可分为7...  相似文献   

9.
胃癌前病变的干预及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学概念,通常包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胃癌前病变的干预是胃癌防治研究的关键领域,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显示有突破性进展.众多的临床报道证实,中医药对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优势性疗效,能够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性增生减轻甚至消失,改变了胃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传统观点,使胃癌的二级预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肿瘤患者中,胃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胃癌前病变(PLGC)是胃癌发展的关键阶段,及时诊断、干预PLGC,可降低胃癌发生发展风险。PLGC的治疗,西医目前以抗幽门螺杆菌(Hp)、补充维生素、叶酸、非甾体类药物为主,同时密切随访,其疗效尚有争议。中医药治疗PLGC独具特色,且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其疗效可靠,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故综述PLGC的常见信号通路及中医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theirattention on the issue of the histopathology changeof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 ( PLGC)since WHO specialist conference gave the histologydefinition of PLGC in 1980. The pattern of chronicsuperficial gastritis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 plasia of gastric mucosa→dysplasia→gastric canc er,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of scholars athome and abroa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a gre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7—2018年发表的中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随机对照试验的评价指标,为今后中医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医药临床证据数据库(EVD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收集中医药干预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2017—2018年。由2位作者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如有分歧,经讨论解决。[结果] 最终纳入71篇RCT,共计6 129例患者,65个评价指标。单个研究采用指标数量为1~23个,平均为4.07个。使用频次排前14位的指标依次为:心率变化、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最慢心率、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心电图疗效、24 h动态心电图总心率、24 h动态心电图最慢心率、安全性指标、24 h动态心电图疗效、症状改善疗效。[结论] 当前中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RCT在指标选择、指标参考标准、指标测量时间、测量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不规范问题,需要构建缓慢型心律失常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为高质量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生存质量测评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临床疗效的评价的标准和模式必将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探讨生存质量与中医的关系,认为将生存质量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来,将有助于体现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无论是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辨证,抑或从气滞、湿阻、痰凝、血瘀等各种病理因素论治,诸多观点都只是对人体三焦整体气化失司过程中某一发病环节的个别侧重。只有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全身气、血、津、液运行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匀平,才能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因此,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时,应考虑到三焦气化在该病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拓宽辨证施治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 180 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 1∶1∶1 比例被随机分为治疗 1 组、治疗 2 组和对照组,治疗 1 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 2 组采用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口服治疗,3 组患者均接受 3 周的治疗。主要结局指标为Sunnybrook 面部分级系统(SFG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 House-Brackmann 分级量表(HBGS)评分,NottinghamSystem 评分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64 人完成了 3 周的治疗,其中治疗 1 组 56 例,治疗 2 组 53 例,对照组 55 例,3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一致。治疗 3 周后,3 组患者的 SFGS 评分、HBGS 评分和 Nottingham System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 2 组的各评分优于治疗 1 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 3 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电针联合中药外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案,可以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为进一步改善特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CMCC整合版)、中医药在线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09年12月10年间的相关文献,收集中药治疗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试验、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采用RevMan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个RCT评价中药与西药在偏头痛疗效方面的差异,Meta分析显示:有效率[RR=1.22,95%CI(1.15,1.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表明评价结果稳定。漏斗图显示不对称,提示纳入评价的文献存在发表性偏倚。结论中药治疗偏头痛有效,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尚需开展更多设计合理、执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长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生存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晚期胃癌生存率低,中医药治疗胃癌有抑瘤、延长带瘤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作用。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设计、场所、受试者和干预措施:共95例患者入组,分为综合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综合组为上海龙华医院肿瘤一科住院晚期胃癌患者,按上海龙华医院肿瘤一科胃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进行中药结合化疗的治疗,同期收集的上海仁济医院和瑞金医院单纯化疗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不服用中药。 主要结局指标:随访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观察综合组生活质量,包括Karnofsky评分、体质量和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问卷(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Cor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EORTC QLQ-C30)评分,并计算有效率,观察化疗毒副反应。 结果:综合组预计中位生存时间为16.1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9.64个月(P<0.05)。综合组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中功能子量表和症状子量表评分均下降,总健康状况子量表分数上升,表明生活质量有改善。治疗后体质量较治疗前有所增长(P=0.037),而Karnofsky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综合组所有患者均为可评价病例,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34例,疾病进展11例,部分缓解率为6.25%(3/48),疾病控制率为77.08%(37/48)。未见因严重化疗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也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能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