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简称“新冠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讨新冠后CFS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分子机制,并预测调控关键基因的潜在中药,为治疗新冠后CF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使用R语言4.2.1中的“Seurat”包处理新冠后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外周血单细胞测序数据,“CellChat”包进行细胞通讯分析,“scMetabolism”包评估细胞代谢特征,综合5种算法(AddModuleScore、AUCell、UCell、singscore和ssGSEA)计算新冠后CFS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中5种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并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使用“scCODE”包鉴定各类免疫细胞在正常受试者与新冠后CFS患者之间的差异表达(differential expression,DE)基因。Upset图分析得到新冠后CFS炎症反应相关基因(inflammatory response related genes,IRGs)、氧化应激相关基因(oxidative stress related genes,OSRGs)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poptosis related genes,ARGs)。使用“ClusterProfiler”包分别对IRGs、OSRGs、ARGs进行基因本体生物学过程(gene ontology biological process,GOBP)富集分析。基于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IRGs-OSRGs-ARGs”分子交互复杂网络,使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基因。利用COREMINE数据库预测调控关键基因的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分类。结果 共鉴定出5种免疫细胞,分别为B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和单核细胞。相比于正常受试者,新冠后CFS患者的细胞通讯更为丰富且强度更大,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异的细胞代谢特征。新冠后CFS患者中各类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普遍高于正常受试者。共得到33个IRGs、17个OSRGs和54个ARGs。“IRGs-OSRGs-ARGs”分子交互网络显示,IRGs、OSRGs和ARGs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最后鉴定出8个关键基因。干预中药药性以寒为主,温、平次之;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以肝、脾、肺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甘草、人参等)、清热药(黄芩、鱼腥草等)、活血化瘀药(郁金、丹参等)为主。结论 新冠后CFS患者存在异常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状态,且三者之间密切关联。8个关键基因(TNFBCL2CTNNB1CXCL8IFNGHIF1AMCL1CYCS)可能是新冠后CFS的潜在治疗靶标。临床治疗新冠后CFS应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及活血化瘀等药物的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仙连解毒方干预“湿热瘀毒证”小鼠结直肠肿瘤的转录组学特征。方法 将9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湿热瘀毒证”结直肠肿瘤模型组及仙连解毒方组,每组30只。模型组和仙连解毒方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以经典氧化偶氮甲烷(AOM)/葡聚糖硫酸钠(DSS)方式构建结直肠癌模型,仙连解毒方组从造模当天开始给药(12.9 g·kg-1),共给药112 d。末次给药结束4 h后,取各组小鼠结直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亚甲基蓝染色观察小鼠结直肠的组织病理形态;提取结直肠组织总RNA,采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学测序,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筛选、验证差异基因。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仙连解毒方可显著改善小鼠结直肠充血水肿情况,减少小鼠结直肠肿瘤数量、体积;亚甲基蓝染色结果表明仙连解毒方可以显著抑制畸形隐窝灶(ACF)的发生(P<0.01);HE染色显示仙连解毒方可显著减轻结直肠组织的损伤、异型增生;RNA-seq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615个,上调基因446个,下调基因169个。仙连解毒方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共54个,上调基因29个,下调基因25个。RNA-seq测序分析发现仙连解毒方主要调控NIMA相关蛋白激酶7(Nek7,P<0.01),黏蛋白16(Muc16,P<0.01),SiahE3泛素蛋白连接酶家族成员3(Siah3,P<0.01),胰岛再生基因3g(Reg3g,P<0.01),RNA聚合酶2延长因子相关因子2(Eaf2,P<0.01),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P<0.05),分泌珠蛋白家族1A成员1(Scgb1a1,P<0.05),序列相似家族227成员B(Fam227B,P<0.05),细胞色素P450家族2亚家族c多肽40(Cyp2c40,P<0.01),锚蛋白重复及EF手结构域蛋白1(Ankef1,P<0.05)等基因的表达,并且肠上皮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细胞色素P450酶对外源性药物的代谢作用,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结论 仙连解毒方具有干预“湿热瘀毒证”小鼠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转录组学分析提示可能与干预代谢相关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相关scRNA-seq和RNA-seq数据集,探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间的潜在分子机制,并挖掘潜在干预中药。方法 运用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和韦恩图鉴定出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和活动期湿热阻滞证相关基因及两者间的对话基因。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深入探讨对话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及潜在功能。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探讨UC缓解期与活动期的差异情况及对话基因在其中的作用。基于循环算法构建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生发展的风险预测模型。运用外部数据集、动物实验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一步验证对话基因的表达情况。借助SoFDA数据库构建“基因-中医症状/现代医学症状”网络;借助TCMIP和COREMINE数据库预测对话基因的潜在靶向中药。结果 鉴定出31个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相关基因,其主要富集在代谢相关途径;鉴定出160个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相关基因,其主要富集在炎症免疫相关途径。鉴定出22个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与活动期湿热阻滞证之间的对话基因,上调对话基因与炎症免疫相关途径呈显著相关性,下调对话基因与代谢途径呈显著相关性。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显示,相比于正常对照及UC缓解期,UC活动期中B细胞占比上调;B细胞在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中作用贡献较大,而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中的作用贡献较小;UC活动期B细胞的受体信号通路活性明显高于UC缓解期;上调的对话基因CD55在B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CD55+B细胞与CD55B细胞之间存在差异的细胞通讯及细胞代谢水平。6个风险预测基因(CD55PCSK1SERPING1ACAT1SLC26A2HMGCS2)可以较为准确预测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动物实验及RT-PCR验证了其表达水平。通过数据库检索得到人参、黄芪、枸杞子等45味潜在靶向中药。结论 鉴定出22个关键对话基因,它们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免疫和代谢相关途径诱导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UC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B细胞在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55可能通过影响炎症免疫和代谢相关途径,促进B细胞活性,从而促进UC缓解期脾虚湿困证向活动期湿热阻滞证发展。22个关键对话基因与UC相关中医症状和现代医学症状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5.
符珊珊  封杰妮  黎祖鸣  陈俊旭  刘添文 《中草药》2023,54(15):4948-4957
目的 探究胃癌患者的基底膜差异基因之间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基因表达的中药,通过统计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为中医药治疗胃癌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后续中医药开发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方法 下载TCGA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通过检索文献获取基底膜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胃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况,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疾病本体(disease ontology,DO)富集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对差异倍数大的基底膜差异基因进行预后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5个与预后相关的基底膜基因,根据参考文献筛选出45种化学成分,得到高频中药为茶树根、姜皮、干姜、丹参、人参等;药性以平、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肝经居多;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出胃癌相关基底膜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胃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的细胞焦亡基因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细胞焦亡差异基因的相关性,并预测调控差异表达基因的中药,通过分析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探讨治疗肝癌患者细胞焦亡的中医理论,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方法下载TCGA数据库中肝癌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以关键词“pyroptosis”搜索GenCards数据库,获取细胞焦亡相关基因并筛选、分析其在肝癌的表达量、共表达情况,并进行预后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DO(diease ontology)疾病分析;再通过CTD数据库查找对基因有调控作用的化学成分。最后应用COREMINE数据库查找相关中药,并统计高频中药的性味归经、药物分类。结果 共筛选出16个与预后相关的细胞焦亡基因,其中11个基因有较多相关的中药,其中高频中药为茶树根、郁金、人参、丁香、干姜等;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肝、肺经居多;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得出肝癌相关细胞焦亡基因及对应的高频中药,为治疗肝癌的中药新药开发及中医药理论的微观挖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皮肤组织与非癌皮肤组织的基因表达微阵列数据,筛选出皮肤黑色素瘤的差异表达基因,预测可用于诊断和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的生物标志物及潜在中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提取GSE3189、GSE114445、GSE46517基因芯片,使用GEO2R工具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利用DAVID数据库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构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及其插件筛选PPI网络中关键基因,应用GSCA数据库进行关键基因的突变分析。通过Gepia 2.0数据库结合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集(Cancer Genome Atlas,TCGA)对关键基因进行生存分析。根据度(degree)值和生存分析结果综合筛选出核心基因(集),应用GSCA数据库对核心基因(集)进行泛癌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并使用TIMER 2.0数据库对核心基因分别进行免疫浸润分析。使用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作用于关键基因的潜在中药。结果 共筛选出DEGs 114个,其中上调基因36个,下调基因78个。上调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等通路,下调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方面。15个关键基因为EGFRKPNA2GATA3AURKATYMSPKP1SPP1MMP1KLF4EPCAMKIF23DTLCLDN1LCP2FGFR2,其中共3个基因KPNA2AURKADTL被视为核心基因(集)。潜在治疗中药有丹参、人参、构皮、高良姜、甘草、蓖麻子、油桐叶等。结论 皮肤黑色素瘤中关键基因的突变以FGFR2的错义突变为主,突变方式多为胞嘧啶(C)向胸腺嘧啶(T)的转换。EGFRKPNA2GATA3AURKAPKP1DTLLCP2对皮肤黑色素瘤的生存预后存在显著影响。核心基因集在多种癌症中显著上调,并与自然调节性T细胞(natural regulatory T-cells,n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有关。潜在调控中药包括补虚药、清热解毒药、拔毒生肌药、消肿拔毒药、温里药、健脾利湿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9类,在相关古籍中存在对应的中医内外治经验记载,其中药活性成分亦被证明对皮肤黑色素瘤存在一定的调控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宁玉明  潘一帆  李范珠 《中草药》2021,52(22):6890-6896
目的 研究丹参酮IIA对阿霉素耐药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的多药耐药逆转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分别用丹参酮IIA、阿霉素、阿霉素联合丹参酮IIA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MCF-7/ADR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蓄积量的变化;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消耗量的变化;采用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丹参酮IIA干预后MCF-7/ADR细胞ATP结合转运蛋白B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B1,ABCB1)、ABCG2ABCC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丹参酮IIA显著抑制MCF-7及MCF-7/ADR细胞增殖(P<0.05),呈剂量相关性;丹参酮IIA能够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P<0.05),增加MCF-7/ADR细胞内阿霉素的蓄积(P<0.05),减少MCF-7/ADR细胞的ATP消耗(P<0.05),显著下调ABCC1ABCG2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 丹参酮IIA能够通过调控ABCG2、ABCC1介导的转运,逆转MCF-7/ADR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肾脑相关”理论,探讨龟鹿二仙膏对氢化可的松联合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并脑室注射Aβ诱导大鼠AD模型,龟鹿二仙膏不同浓度进行干预。测定大鼠的海马、肾脏和肾上腺指数;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样品中皮质酮(CORT)及睾酮(T)水平;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采集和分析模型大鼠血清代谢数据;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和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收集龟鹿二仙膏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和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得到的AD相关靶标信息;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龟鹿二仙膏高、中、低剂量组海马指数、肾脏指数和肾上腺指数均显著升高,其中龟鹿二仙膏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显著(P<0.01);龟鹿二仙膏高、低剂量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Ⅲ象限路程(%)和Ⅲ象限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P<0.01);龟鹿二仙膏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COR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龟鹿二仙膏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L-6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代谢组学技术共鉴定了24个与AD相关的血清差异代谢物;网络药理学方法共筛选出50个治疗AD的高频共性化合物,高频共性靶点187个,得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AD复杂的病理机制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龟鹿二仙膏可显著改善氢化可的松并Aβ诱导的AD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降低血清CORT,抑制海马组织炎症因子IL-6表达,并调节AD模型大鼠的代谢水平,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 AMD)的氧化应激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靶向中药,以期为wAM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筛选数据集,利用R软件limma包筛选差异基因,从Genecard数据库筛选氧化应激差异基因,并利用韦恩图得到共有基因。应用Metascape对氧化应激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通过Cytoscape软件筛选出wAMD中氧化应激的关键(Hub)基因。采用GSE103060数据集验证Hub基因的差异表达。利用Coremine Medical预测靶向中药。结果 经筛选共得到差异表达基因1 874个,其中上调基因747个,下调基因1 127个。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肝癌患者的差异基因表达量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差异基因在多种癌症的调控作用,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以及对应中药,为临床中药的使用、中医药组方及加减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下载肿瘤患者的转录组数据以及相应临床数据,使用R语言的edgeR包分析得出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分析关键基因在泛癌的表达量及共表达情...  相似文献   

13.
俞成诚  王念  关双  冷媛媛  刘溪  宋祺  顾浩  于亚南  王忠  刘骏 《中草药》2023,54(24):8153-8164
目的 应用超网络法分析主治肾阳虚证的上市中成药,以期挖掘其临床应用、关键用药及核心处方,探寻中医药复方应用规律。方法 从中成药数据库和药智网中收集治疗肾阳虚证已上市中成药,在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其临床研究,观察应用情况;以中成药涉及的疾病和症状及中药作为超网络的节点,采用Apriori算法对节点间关联规则进行分析,以相应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关联组合作为超网络的边,构建肾阳虚证“病-症-药”超网络;使用Cytoscpe3.9.1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和拓扑分析,以药物超度值衡量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由此挖掘肾阳虚证的主要疾病、核心处方和药物配伍规律。结果 筛选出191个复方,涉及药味293种,疾病43种,症状19种;其中64个复方有临床应用报道;肾阳虚证核心处方是鹿茸、肉苁蓉、淫羊藿、地黄、枸杞、人参、菟丝子、补骨脂、杜仲和附子,主要疾病是失眠和阳痿。结论 基于超网络筛选治疗肾阳虚证的核心处方,从多维度体现中医药异病同治思维,为临床诊疗与新药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樊雪鸣  王柳丁  申伟  张允岭 《中草药》2021,52(15):4614-4625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平台对现代文献中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方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为TTH的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共7个国内外数据库,筛选中药治疗TTH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对方药信息进行提取,采用R语言对中药使用频次、相关性、关联度和聚类等方面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共提取出中药治疗TTH的306首经验方药,中药共238味,频次共3187次,其中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依次为川芎、白芍、柴胡、甘草、当归和白芷,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为主,相关系数较高的前20味药对组合多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以川芎、白芍、柴胡和当归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中药治疗TTH以川芎、白芍、柴胡和当归为核心药物组方,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对风、火、痰、虚、瘀等致病因素的相应中药,临床可取得较好疗效。建议后续研究应更多关注TTH的核心药物组方,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TT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甄思圆  刘扬  童元元  高曼  李海燕 《中草药》2022,53(16):5255-5264
目的 了解全球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布局现状和趋势,总结专利组合的类型,并分析典型案例,为植物药领域高价值专利的培育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Patsnap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检索,筛选国际植物药高价值专利,对专利的地域分布、适应症分布、申请人类型以及高价值类型进行分析,挖掘高价值专利组合,并深入分析专利组合策略。结果 共检索到446 445条专利,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4 852条高价值专利,50%为转让专利,申请人类型以企业为主,高价值专利分布在50个国家、地区和组织,皮肤病、代谢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是研究热点,大麻专利数量最多,专利数量排名前10的包含5种常见中药(人参、银杏、姜黄、丹参、甘草)。初步整理出400余个专利组合,总结出核心技术保护、占据先发优势、对抗行业竞争对手3种专利组合模式。结论 在植物药领域,应坚持以市场为驱动导向,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高价值专利,并以单个专利为基础,综合考虑市场现状、竞争对手运行策略以及产品需求等因素,选择恰当的专利组合策略,构建植物药高价值专利组合,完善专利保护体系,促进植物药领域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丹丹  黄玉荣  范佳琪  孔祥鹏 《中草药》2024,55(10):3404-3419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与实验相结合,筛选抗湿疹中药并评价其活性。方法 收集具有抗湿疹活性的中药方剂,筛选后录入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其高频药物、复方配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核心药物及其组合,并对核心药物组合及单味药的抑菌作用进行测定。将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基质组、阳性药组及核心药物组合凝胶组,并采用2,4-二硝基氯苯建立小鼠湿疹模型,验证核心药物组合的抗湿疹药效。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湿疹小鼠前后血清中内源性代谢物,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结合人类代谢数据库(HMDB)等数据库和相关文献指认、鉴定差异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平台富集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筛选得到255首符合标准的抗湿疹中药方剂,包含中药347味,使用频次由高到低分别是黄柏、苦参、蛇床子、白鲜皮、枯矾等清热解毒、清热燥湿中药。通过用药模式分析,并结合《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得到“苦参-蛇床子”核心药物组合。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苦参抑菌活性优于蛇床子,而二者组合物的抗菌活性有所提高。皮肤形态学观察显示,苦参-蛇床子凝胶组能明显减轻皮损的严重程度,减少皮肤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从血清中筛选出与核心药物组合治疗湿疹相关的12种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甘油酯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从抗湿疹中医方剂中筛选得到14味核心药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确定的苦参-蛇床子组合物呈现较好的抗菌和抗湿疹活性,其抗湿疹药效与调节甘油磷脂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甘油酯代谢等有关,这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