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佳敏  吕洪华  徐安娣 《新中医》2024,56(11):187-192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包联合场效应理疗用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康复治疗的临床 效果。方法:选取150 例寒湿痹阻型RA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75例。对照组给予抗风湿药物治疗及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组增加针灸、中药包联合场效应理疗,2组均连续 干预4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晨僵时间、关节疼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红细胞沉降 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 和类风湿因子(RF) 含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Barthel 指数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 70.67% (P<0.05)。治疗后,2 组晨僵时间均缩短(P<0.05),关节疼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均减少(P< 0.05),且研究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关节疼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 后,2组ESR、CRP、RF均下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PSQI评分 均降低(P<0.05), Barthel 指数评分升高(P<0.05), 且研究组VAS、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中药包联合场效应理疗可有效提高寒湿痹阻型RA临床疗 效,改善RA相关临床症状,下调炎症因子及RF水平,缓解疼痛反应,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清林  冯喜如 《中医正骨》2005,17(10):23-24
为观察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选择类风湿关节炎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予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消炎痛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对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对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当归四逆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有与消炎痛相同的疗效,而对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疗效均明显优于消炎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来氟米特片、甲氨蝶呤、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研究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附三藤汤加减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关节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患者8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4 例,给予口服双氯芬酸钠、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组44 例,在西治疗基础上,加服温经散寒通络汤和针灸治疗。每组均治疗猿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在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上均有较大改善(孕<0.05);治疗组在改善休息痛、肿胀个数、肿胀指数、压痛个数、压痛指数、晨僵时间、肝肾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双手握力及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悦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有更明显的优势(孕<0.05)。结论: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温经散寒通络汤联合针灸,结合西药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功能的改善、病情活动的控制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熏蒸疗法治疗活动期顽痹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疗法治疗活动期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非熏蒸常规治疗组(非熏组)与中药熏蒸治疗组(熏蒸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熏蒸组加用中药熏蒸治疗.结果 经治20d后,熏蒸组与非熏组总有效率相近,而熏蒸组显效率更高,其ESR、CRP、晨僵时间、关节疼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熏蒸疗法可明显缓解活动期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压痛、肿胀、晨僵等症状,显著改善病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肾蠲痹丸结合西药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益肾蠲痹丸加抗类风湿西药治疗;对照组仅单纯采用抗类风湿西药治疗,连续用药4周,并随访2月。结果:2组治疗后血清PAF含量均明显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AF含量还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关节压痛个数和关节肿胀个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晨僵时间、关节压痛个数、关节肿胀个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失访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组为27.50%,2组失访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益肾蠲痹丸可明显降低活动期RA患者血清PAF含量,改善晨僵、关节压痛和肿胀,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性好,降低患者血清PAF含量是其治疗RA患者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摘 要目的: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应用硫酸羟氯喹治疗的疗效,分析其对血糖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市康复医院 2020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硫酸羟氯喹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3.33 %,高于对照组的 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 2 h 血糖(2h PG)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 HbAlc、FBG、2h PG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 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晨僵时间、20 m 步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缩短, 双手平均握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指数均低 于对照组,晨僵时间、20 m 步行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双手平均握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硫酸羟氯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糖尿病的疗效较好,患者血糖及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热通痹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清热通痹汤治疗,对照组采用英太青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疗程,共服药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关节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关节症状改善程度比较在关节肿胀数及晨僵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CRP、E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通痹汤能明显减轻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养血除痹汤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喋呤口服,对照组加用美洛昔康治疗,治疗组加用养血除痹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主要相关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8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晨僵积分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8.8%),对照组6例(17.6%),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除痹汤联合甲氨喋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关节疼痛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0.
探讨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关节评价指标、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且观察组关节屈伸不利、恶风寒、疼痛、冷痛、肿胀、晨僵症状评分、晨僵时间、20m步行时间、双手握力、肿胀指数、压痛指数、关节休息痛指数、CRP、ESR、RF指标水平改善更显著(P 0.05)。结论:针灸联合宣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总结分析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的研究现状,为优化临床针刺方案及毫针刺法与针效关系研究提供可能的思路。检索毫针刺法影响针效的相关文献,重点对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影响针效的作用环节及规律进行总结分析。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对针效的影响各不相同,选择与病证相适应的刺法是提高针效的关键。毫针刺法与针效的关系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尚缺乏临床试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针法微型外科学形成的历史渊源、针法微型外科学所用器具的特点、与其他近似疗法的不同以及针法微型外科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刺络泻血疗法属于针灸学疗法的一种,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贯穿中医学发展的始终。刺血工具是刺络泻血疗法的核心,随朝代更替而发生着变迁。文章以刺络泻血疗法的发展史为主线,介绍不同时期主要的刺血工具,为以后刺血疗法的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头针和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英  宋兆英 《中医杂志》1993,34(1):34-35
采用头针透穴“抽添法”治疗中风偏瘫100例,取得基本治愈率45%、总有效率97%的良好疗效,与同期体针治疗的50例作对照,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透刺结合温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透刺结合温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75舢针灸针,从肩谬穴透刺极泉穴,肩内陵透刺肩贞穴,行泻法,然后用长2cm的清艾条插入针柄末端,灸2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40mm针灸针,针刺肩髑、肩谬、肩内陵、肩贞、曲池,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刺结合温针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齐刺、扬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 8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 4例。治疗组采用扬刺局部阿是穴和齐刺患侧翳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 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面神经痉挛程度Cohen Albert分级评定,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痉挛强度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治疗组显著改善率为8 8.2%,对照组为5 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齐刺、扬刺是一种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具有取穴少、疗效高、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关刺结合温通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关刺结合温通针法组)161例、对照组(单纯针刺组)159例,并进行两组间的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9%。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刺结合温通针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树春 《针刺研究》2002,27(4):307-308
本文概述了王树春经分针刺法的临床运用及针法特点。本针法取穴原则为人体寸寸是穴 ,不遵循传统的取穴原则及方式 ,适应于全科疾病 ,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探讨针刺深浅对机体的影响。方法:概述针刺深浅的概念、意义,并简述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内涵,分析针刺深浅与系统生物学的关系及针刺深浅对机体的作用。结果: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从多个系统,如神经调节系统、皮肤免疫系统、筋膜系统等来论述针刺深浅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主要的作用机制。结论:在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探讨针刺深浅的不同影响,不仅对探讨经典针灸深浅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研究系统生物学提供了新思路,对于现代针灸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