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竹黄菌的液体发酵最优条件及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竹黄菌生长和产竹红菌素的影响,考察了竹黄菌发酵液抗菌和抗氧化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竹黄菌的较优培养条件为:蔗糖2.0%,葡萄糖3.0%,土豆20%,pH7.0,菌种活化后放置72h接种;竹黄菌发酵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黑曲霉和黑根霉等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性,对氧自由基和·OH的清除率分别为84.2%和76.32%。结论竹黄菌的液体发酵条件简单,发酵产物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性能和抗氧化活性,在养殖业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培养条件对少根根霉发酵生产γ-亚麻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少根根霉发酵生产γ-亚麻酸(GLA)时的适宜培养基组分。方法:以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NK030037)为菌种,分别用单一碳源的高糖、低糖培养基和复合碳源培养基发酵生产GLA,提取发酵产物中总脂肪酸,并在相同的气相色谱条件下分别对3种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产物中脂肪酸进行分析。结果:以复合碳源为培养基时,其发酵产物中总脂肪酸的含量、GLA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单一碳源的高糖和低糖培养基的发酵结果。结论:适当控制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以可溶性淀粉、蔗糖和葡萄糖为复合碳源,以硫酸铵和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是少根根霉发酵产GLA较适宜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生产代码为DY杆菌的发酵质量。方法改进DY杆菌发酵工艺流程,由原来一级发酵改为二级发酵,并调整通气量为16m3/h。结果新工艺的DY杆菌发酵活性较原工艺提高了40%,物料消耗为原工艺的75%,发酵周期平均缩短了4 h,综合降低生产成本60%。结论新工艺更适合于菌种的繁殖和芽孢的形成,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苯扎溴铵与乙醇的协同杀菌效果。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方法进行实验室研究。结果质量分数0.1%苯扎溴铵与体积分数75%乙醇混合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均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杀菌效果。结论苯扎溴铵与乙醇具有良好的协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试验菌株,通过发酵工艺优化,提高菌种发酵产酸量。方法 对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等成分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了种龄、发酵培养温度、摇瓶转速、发酵接种量、发酵瓶装量和发酵pH值对发酵产酸量的影响。结果 发酵培养最适碳源为2 g/L蔗糖,最适氮源为3 g/L酵母浸膏,菌体发酵在28℃,200 r/min,25 mL/250 mL装量,以15%接种量条件下培养,发酵pH值调至7.0~7.5时,十二碳二元酸平均产量可达到130 g/L。结论 对发酵培养基碳氮源成分进行优化、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发酵产酸量提高至130 g/L。同时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钠和硫酸镁后,均不利于菌种产酸。  相似文献   

6.
通过酿酒酵母和干酪乳杆菌共培养,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考察Plackett-Burman实验、正交实验,优化酵母菌和乳杆菌共培养的条件,以提高酵母菌产谷胱甘肽的产量。首先进行酵母菌和乳杆菌共培养的单因素实验,挑选出乳糖浓度、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共培养温度、转速、乳杆菌接种量、接种时间、发酵时间,这7个对谷胱甘肽产量有影响的因素。利用分析软件Minitab16,对这7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3个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利用分析软件SPSS 19,再对这3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发酵条件。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谷胱甘肽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35.14%;相同条件下,比单菌培养提高了33.35%。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乳糖浓度40 g/L,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6.4,共培养温度为36℃,转速为200 r/min,乳杆菌接种量为8%,乳杆菌接种时间为8 h,发酵时间为24 h。酵母菌乳杆菌共培养产谷胱甘肽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且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正交设计可有效优化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抗生素的滥用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分离并寻找新的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链霉菌是开发新型抗菌药物的主要手段。方法采用滤纸片法研究紫色链霉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液体发酵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工艺。结果紫色链霉菌发酵液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对真菌的抑菌作用较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禽巴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和中华根霉有较弱的抑菌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黑曲霉没有抑菌效果。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紫色链霉菌液体发酵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20.23g/L、蛋白胨2.54g/L、NaCl 0.76g/L、K_2HPO_4 0.99g/L。结论在此条件下,紫色链霉菌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为19.63mm,比优化前提高了18.9%。本研究为筛选新的天然抗菌活性物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黏菌素B(1)是由多黏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产生的一类碱性多肽类抗菌药,主要成分包括B1、B2、B3和B1-I,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显著。为了提高1产量,该研究以多黏芽孢杆菌SIPIPB-1[发酵单位(837±50) mg/L]为出发菌株,采用传统诱变法选育,获得了突变菌株SIPIPB-N14[发酵单位(1297±60) mg/L]。随后优化了SIPIPB-N14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在优化发酵条件下,1在5L发酵罐中的发酵产量可达(1681±25) mg/L,其中B1、B2、B3、B1-I的比例分别为(74.5±1.1)%、(20.4±0.8)%、(1.3±0.3)%、(3.0±0.1)%,符合原料药组分的要求,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植物乳杆菌发酵对肾茶化学成分的影响,筛选出发酵的最佳工艺,提高原有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得到新的活性成分。方法 以液体发酵的方式,选取菌株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探究植物乳杆菌发酵肾茶的工艺条件,利用拉曼光谱法进行结构分析,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定量检测。结果 肾茶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后,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均增加。发酵后肾茶中有新的成分出现且酚酸类成分含量发生变化。最佳发酵工艺为: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72 h。结论 植物乳杆菌发酵肾茶可改变其化学成分,为肾茶的发酵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三七总皂苷发酵制备工艺,并比较发酵前后免疫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三七总皂苷的发酵工艺,考察培养基pH值、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植物乳杆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对人参皂苷Rh1、Rg3和Compound K(CK)的含量的影响。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检测不同给药组的大鼠体质量、胸腺和脾脏系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的水平,对比发酵前后三七总皂苷对免疫抑制大鼠的调节作用。结果:三七发酵总皂苷最佳制备工艺为:培养基pH 7.0、发酵时间3.2 d、发酵温度37.6℃和植物乳杆菌菌液接种量3.1%,发酵后三七总皂苷含量为2.42 mg·g–1。药理试验结果显示:发酵前后的三七总皂苷均能增加免疫抑制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提高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6和IL-10水平,且三七发酵总皂苷的免疫调节作用优于发酵前三七总皂苷。结论:三七总皂苷在发酵后人参皂苷Rh1、Rg3和CK含量明显增多,免疫调节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枇杷叶中多糖提取的工艺条件,并考察其抑菌活性。方法:以干燥的枇杷叶粉末为原料,采用水提法对枇杷叶中的多糖进行提取,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工艺参数;考察枇杷叶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通过实验表明,枇杷叶多糖最佳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2h,料液比为1∶40,此时,枇杷叶多糖提取量为16.224mg/g。枇杷叶多糖的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枇杷叶多糖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较弱。结论:枇杷叶中多糖成分丰富,有一定抑菌作用,该研究为枇杷叶活性成分筛选及进一步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微生物混合转化井冈霉素制备井冈霉烯胺的方法.研究了SIPI-VA18和SIPI-V08单菌转化及两菌混合转化的特点,考察了接种量、两菌混合比例和转化温度的影响.底物井冈霉素浓度5%,菌体浓度70 mg/ml,SIPI-VA18和SIPI-V08的浓度比60:10,30℃转化72 h,底物降解率为100%,转化液中的井冈霉烯胺浓度为6.07 mg/ml,摩尔转化率为53%.  相似文献   

13.
曲类中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然而由于各地区发酵曲类中药所使用的原料和发酵工艺不统一,各地自然菌种差异较大以及发酵过程菌群代谢的复杂性等问题导致曲类中药质量不稳定。因此,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理和质量控制方法一直是近些年中药炮制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炮制化学、现代药理学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的应用,曲类中药的炮制工艺、炮制机制和质量控制方法取得了一定成就。发酵炮制工艺逐渐从自然发酵转变为纯菌种协同发酵,进一步明确发酵工艺参数;炮制机制研究阐明了部分曲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发酵菌种变化;采用薄层色谱、显微镜、HPLC、电子舌鼻等多技术为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曲类中药发酵炮制工艺、炮制机制以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药房》2017,(1):103-106
目的:优化大蒜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大蒜油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蒜中大蒜油的发酵时间、料液比、发酵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对优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发酵时间4.5 h、料液比1∶7、发酵温度55℃。验证试验中大蒜油平均提取率为0.32%(RSD=1.43%,n=3),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0.06%。结论: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所得大蒜油提取工艺简便、合理、可行,可为大蒜油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固态发酵产纳豆激酶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纳豆菌的固体发酵。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对以豆渣为原料纳豆菌固体发酵生产纳豆激酶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固体发酵最佳条件为培养基配比豆渣∶麸皮 =5∶2 ,初始含水量 6 5 % (w) ,接种量 10 % (φ) ,初始pH 8 0 ,培养温度 35℃ ;采用最适培养基和优化工艺 ,在 2 5 0mL三角瓶中进行验证实验 ,纳豆激酶的酶活可达到 15 77U·g-1。结论以豆渣为原料固体发酵产纳豆激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程璐  刘新国  黄蕾  李丹平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8):1815-1818,1822
目的:优选复方体外培育牛黄凝胶中药物的配比,为该制剂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体外抑菌实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圈直径为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考察不同药物配比后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效果,最终找到最佳配比。结果:模拟预测最佳复方体外培育牛黄凝胶复配比例为体外培育牛黄∶盐酸小檗碱∶丹皮酚∶桉油= 1.69∶3∶3∶2.38,在此复配比例下可得到痤疮丙酸杆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为29.88 mm,与预测值29.56 mm的相对误差为1.1%。结论:用响应面优化法模拟预测的抑菌圈直径与实测值非常相似,响应面优化法可较好地用于复方体外培育牛黄凝胶配伍比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复方大黄滴丸制作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燕 《海峡药学》2010,22(10):12-14
目的研究复方大黄滴丸的制备方法,筛选最佳成型工艺。方法以液体石蜡为冷凝剂,以重量差异、溶散时限和外观质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基质种类、药液与基质的混合比例、滴制温度对成型工艺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按优化后的结果选择试验条件进行工艺验证。结果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以PEG4000为基质,药物与基质配比为1∶2.5,药液温度为90℃。结论优选得到的工艺简便易行,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三角叶黄连中一株产红色素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显微鉴定法对目标菌株的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以红色素效价单位为指标,考察不同的培养基、温度、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及发酵时间对红色素产生的影响.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初步鉴定该目标菌株为半知菌类无孢菌群;250 mL摇瓶中产红色素的最佳条件为:PDA培养基、温度为18℃、pH为7.5、接种量为20%、初始装液量为100 mL、最佳发酵时间为11d.结论:该菌株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后能稳定产生红色素,产色素单位可达1.552 U/mL.  相似文献   

19.
瑞士乳酸杆菌摇瓶发酵条件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ATCC8018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考察了培养液初始pH值,摇床速度,发酵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用超声波破碎菌体的条件。实验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初始pH值6.85,摇床速度115r/min,发酵温度40℃,接种量5%,发酵40h后菌体达到稳定生长期;菌体的破碎条件为超声波输出功率为360W、细胞浓度为20%,超声波每次辐射时间为4S、间隙时间为6S,累计辐射时间10min的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7,(31):4359-4361
目的:为淡豆豉生产标准化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集黑龙江、河北、甘肃、山东、安徽、云南等6个产地的淡豆豉,以青蒿、桑叶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发酵菌,分别采用福林酚法、纤维蛋白平板法、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显色法测定菌株的蛋白酶、纤溶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筛选发酵优势菌。结果:从6个产地淡豆豉中共分离出14个野生型菌株,包括3株细菌和11株霉菌。其中,从黑龙江产淡豆豉中分离出杆状细菌1株和毛霉菌1株;从河北产淡豆豉中分离出毛霉菌2株和杆状细菌1株;从甘肃产淡豆豉中分离出毛霉菌1株、青霉菌1株、微球菌1株、曲霉菌1株;从山东产淡豆豉中分离出毛霉菌2株;从安徽产淡豆豉中分离出毛霉菌1株和曲霉菌1株;从云南产淡豆豉中仅分离出毛霉菌1株。根据菌种类别及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初步判定其中的1号杆状细菌、9号曲霉菌、11号和14号毛霉菌为优势发酵菌,4种菌的3种酶总活性分别为22.77、25.49、41.32、39.13 U/g。结论:不同产地淡豆豉中发酵菌有所不同,通过酶活性分析可初步筛选出优势发酵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