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肝病进展缓慢,常常得不到患者足够的重视而造成复杂的病情甚至发展为肝衰竭。而肝、脾二脏在中医的生理、病理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亦被证明二者息息相关。毛德文教授在长期诊治肝病的过程当中,强调了慢性肝病作为肝病的早期发展阶段更应尽早干预。他认为肝脾不和与慢性肝病关系密切,慢性肝病的核心病机是肝脾功能失调,其基本治疗原则为调和肝脾。而调肝理脾法属于中医治疗八大法之“和法”的范畴,其指导下的“培土涵木法”与“抑木扶土法”用于治疗慢性肝病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试从调肝理脾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两大方面介绍毛德文教授治疗慢性肝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2.
慢性湿疹为多种内外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又称其为“湿疮”“浸淫疮”。贾颖老师从事临床及科研数十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该病是肝脾肾三脏同病,而重在肝脾,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临证治疗中以调肝调脾为主、调肾固本为辅,三脏同调,强调健脾疏肝是医治慢性湿疹的关键,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赵天才  杨景锋 《河南中医》2012,32(7):795-799
就《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阐释了古今医家对《金匮要略》肝病实脾、调脾理论的各种不同观点;在临床研究与应用部分,一是列举了医家对该理论在《金匮要略》全书中的运用体现,有治肝补脾法、治心补肺法、治脾温肾法、治肺调肝法、治肾调心法;二是从肝病实脾治法、肝虚酸甘焦苦治法、“四季脾旺不受邪”三个方面列举了现今医家对该理论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中说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笔者在临床上根据肝病的机理和肝脾不调的程度 ,在疏泄肝气的同时 ,不失时机的培补脾土 ,以壮后天之本 ,常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肝病治脾法在慢性肝病治疗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常见肝病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肝气横逆而克脾土 ,此多为肝实 ,其主要矛盾在肝 ,脾虽未虚 ,然治肝时 ,仍需注意护脾 ,维护脾的正常运化 ,以防木乘土 ;二是因脾虚而招致肝木相乘 ,其主要矛盾是在脾虚 ,在治肝时 ,非但要护脾 ,还要以健脾为主 …  相似文献   

6.
朱丹溪创立的越鞠丸作为一首中医经典方剂,功能行气解郁,总解诸郁,主治“六郁。”目前临床关于本方应用主要含括两方面,一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脾胃密切相关;二是治疗抑郁症等精神系统疾病,所治疾病与肝亦密切相关。肝脾同调可视为越鞠丸组方之特点,而肝脾之间密切相关,脑肠肽可能是肝脾相关的重要机制,其中5-羟色胺可能是其作用于肝脾的物质基础。故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越鞠丸创立的时代背景,探究越鞠丸用药规律,联系现代实验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越鞠丸主治以及肝脾相关理论,以利于提高越鞠丸的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谢晶日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核心病机是六郁伐脾,脾失其用,升降失司,壅滞中焦,以生满痛。气、血、痰、火、湿、食郁等六郁为其发病诱因,脾胃虚弱为其发病基础,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提出“无郁不成痞,消痞先解郁”的学术理念。治疗上主张通、消、补三法同用,善于肝脾同调以行气郁、袪湿(痰)郁,辅以消食郁、降火郁、化血郁等治法清化六郁治其标,健脾扶正治其本,攻补兼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黄琦教授认为腹型肥胖病因为胃强脾弱、肝脾失调,病机为气郁、血瘀、内热壅盛,脾胃运化不及,致使痰湿内蕴、精微不用,最终导致膏脂堆积。“木郁达之,土郁夺之”出自《素问》,郁的本义即不舒畅、不条达,属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导致脏腑郁结的病变。黄师临证总结得出腹型肥胖与“郁”密不可分,其以土郁、木郁为本,运用“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理论肝脾同调治疗腹型肥胖,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健脾化湿,调畅人体气机,气机升降相宜,则肝脾调、气机畅、血脉通、痰湿消,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9.
邓博文  李峥  李媛  赵建更 《光明中医》2023,(9):1670-1673
慢性胆囊炎是外科常见疾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胆瘅”的范畴,病位在胆,与肝脾密切相关,赵建更主任医师基于肝脾同调理论,临床中选用柴平汤以治疗慢性胆囊炎。柴平汤能疏肝健脾,培土达木,使气机调畅,肝脾相和,临床中颇有疗效。笔者有幸跟随学习,获益匪浅,故通过此文探讨柴平汤“肝脾同调”理论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机制和应用,为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理论对肝源性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肝病是其始动因子,肝胃郁热是其直接病机,肝肾阴虚是其内在因素,瘀血阻络是其病理基础,肝病传脾是其转化过程。指出治疗上应治肝为主,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开郁清热,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诸法。治肝为本,治肝降糖,综合调理,兼顾他法。  相似文献   

11.
从肝主疏泄谈肝脾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主疏泄实质上是对气机的疏泄。中焦脾升胃降的气机有赖于肝疏泄气机来斡旋。气机疏泄太过,木旺克土,土受克而动;气机疏泄不及,木不疏土,土无力以运。肝失疏泄有太过、不及之分,故对脾运化的影响也不同。"木不疏土"较"木旺克土"使脾运化功能减退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消化系统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远期疗效好等优势。各医家对于本病多从湿热、血瘀论治,但近年研究发现,情志因素在诱发UC、影响其转归复发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临床上肝郁脾虚证患者多见,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从肝脾生理特性、病机变化、临床方药等多个方面探讨疏肝健脾法在U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适宜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新药研发及中医方-证对应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的演变规律和现代临床病理机制的研究,建立适宜于脂肪肝肝郁脾虚证模型评价的证候积分表,并选择联苯双酯滴丸和三七脂肝丸作为模型反证药物,模型组大鼠每天按分组给予不同配比的高脂低蛋白饲料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每周2次腹腔注射猪血清,联苯双酯滴丸组按8.1 mg·kg~(-1)给药,三七脂肝丸组按2.7 g·kg~(-1)给药,连续给药14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日食量、日水量,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日食量、日饮水量增加缓慢,指标ALT,AST,γ-GT,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HDL-C水平降低,病理学检查可见脂肪肝大鼠肝脏脂肪变性、脂肪粒,且行为学观察发现,大鼠出现的主证、次证均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证候表现,表明3个模型组均造模成功,其中,模型1组有3只大鼠死亡,模型2组有1只大鼠死亡。反证药物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病变表现。结论:脂肪肝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具有死亡率低、耗时短,可用于抗脂肪肝(肝郁脾虚证)中药复方活性发现、药效评价和临床方证相关性研究与机制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辨证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痊愈30例,显效27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6例,好转27例,有效率为70.00%。胃镜疗效中试验组痊愈33例,显效27例,好转14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24例,有效率为73.75%。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5例便秘,3例恶心、呕吐,1例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应用疏肝健脾和胃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原因错综复杂,笔者总结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诊治与肝有密切关系。对脾胃病的治疗,注意从肝木调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脾胃升降相合有赖肝气疏泄正常。脾胃的运化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精神紧张可改变肠道的消化间期动力(MMC),肝脾两脏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9.
肝郁脾虚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候,近年来对于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教材、教参诊断标准,指南、规范诊断标准,临床调查得出的标准,文献分析得出的标准等几方面探讨了目前国内有关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脏腑肝”最初对应的人体实体是“解剖脾”,“脏腑脾”最初对应的实体是“解剖肝”。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脏腑功能认识的深化,中医“脏腑肝”所对应的实体已发展到以“解剖脾”为代表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而“脏腑脾”所对应的实体则发展到以“解剖肝”为代表的大小消化腺。因此,在中西医交流中将中医“脏腑脾”翻译为“Liver”,而将中医“脏腑肝”翻译为“Spleen”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