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7,(32):4596-4600
目的: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药物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就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药物转运体同一编码基因突变对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SLCO1B1)521T>C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但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SLCO1B1 521T>C多态性与辛伐他汀致肌肉毒性的相关性更强。腺苷三磷酸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ABCB1)1236C>T、2677G>T/A和3435C>T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是否相关仍存有争议,而腺苷三磷酸结合盒亚家族C成员2(ABCC2)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则较少,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腺苷三磷酸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2(ABCG2)421C>A多态性可能与舒瑞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有关,而其多态性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则较少。临床在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时,除关注遗传因素外,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非遗传因素,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左艳敏  杨剑 《中国药房》2015,(8):1048-1050
目的:为高血脂患者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2-2013年我院血脂检查异常并符合他汀类药物用药条件的患者110例,调查其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或未使用该类药物的原因。6个月后统计患者的血脂达标情况。结果:110例患者中,按照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46例(41.82%)在体检中30例(65.22%)达标;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剂量不足23例(20.91%),在体检中8例(34.78%)达标;使用其他调脂药24例(21.82%),在体检中8例(33.33%)达标;17例(15.45%)患者未使用调脂药,在体检中1例(5.88%)达标。共有64例患者未按照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因自身知识缺乏而担心药品不良反应、经济负担重和医师处方原因(处方中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有相互代谢作用)。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改善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以提高高血脂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是一种负责转运多种内外源性物质进入肝细胞发挥作用的摄入型转运蛋白。他汀类药物又称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调脂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显著的个体化差异。研究表明OATP1B1基因多态性是导致他汀类药物个体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对OATP1B1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安全化应用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本是一类调脂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汀类药的非调脂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他汀类药物对糖尿病并发症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在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调脂药物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伟侨  曹国华 《医药导报》2002,21(2):113-115
目的:了解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6~2000年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值(DDD)分析法,对5年中消耗的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其用药频率及日均用药费用及调脂药销售金额、品种变化.结果:1997年他汀类销售金额随整体调脂药物增长有较大增幅;从1998年起他汀类品种逐渐增加,辛伐他汀的总用药人次值(DDDs)一直位居首位,日均用药费用基本呈下降趋势.结论:该院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符合经济、适用原则,基本无一味追求新药、贵药现象.  相似文献   

6.
温冬华 《医药导报》2013,32(6):818-820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在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应用范围和使用人群的增加,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包括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肝损害、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皮肤损害、尿频、性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关节痛等。该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7.
林聪炜  史涛 《海峡药学》2013,25(2):233-234
对我院2008~2010年调脂药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我院所用调脂药用药金额逐年上升,他汀类药物是主要使用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他汀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情况.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2013年1~6月内分泌代谢科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的141例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125例.对其姓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他汀类药物种类、用法用量、诊断指标等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脂过程中,99.2%(124/125)用法用量符合药物使用标准,用药过程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的患者较多,占47.2%(59/125).结论 该院使用他汀类药物符合药物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南药学》2017,(4):476-479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药物,是临床调脂的基础药物。肌病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横纹肌溶解则是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近期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增加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发生风险,但这仅仅是临床观察现象,暂无机制研究的报道。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缺乏增加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发生风险的相关文献,推测维生素D缺乏影响他汀类药物的可能药动学性质,即通过影响细胞色素P450酶和/或药物转运体OATP1B1的活性,从而增加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发生风险。本综述期望为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预防心房颤动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物之一,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发现,除调脂作用外,其尚有预防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等多种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其预防房颤发生及减少房颤复律后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常用他汀类药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药物,也是心脑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不同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存在差异,其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国内常用7种他汀类药物在药动学、临床应用、安全性方面的异同,以期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降脂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基石。他汀类药物为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同时可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目前研究的参与他汀类药物代谢的酶、转运蛋白、受体等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不良反应有重要影响。阐述遗传因素载脂蛋白E、SLCO1B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B1、ABCG2、CYP、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等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致勃起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作用,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以及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防治。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头痛及皮疹等。1996年Bruckert等首先报告了他汀类药物可致勃起功能障碍(ED)。198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法国药物警戒系统收集到4471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其中有51例(1.14%)为ED,包括辛伐他汀19例,阿托伐他汀18例,帕伐他汀8例,瑞舒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2例。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发生ED的平均时间为62d(中位数29d,范围1~100d),其中25%的患者在9d内、75%的患者在75d内发生。约有57%的患者在停药后性功能恢复正常。他汀类药物引致ED的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胆固醇生成而影响甾体激素(包括睾酮)的合成以及患者个体差异和心理状态有关。防治措施:他汀类药物应避免与其他可能引致ED的药物联用,如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贝特类降血脂药和β-受体阻滞剂;一旦发生ED,应停药或换用其他降脂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浙江省华法林在临床使用中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期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浙江省平台收集到的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怀疑使用华法林导致的肝胆系统损伤的不良反应报告。结果27例华法林导致DILI病例,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年龄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92.3%)。结论华法林导致的DILI在临床上应引起注意,尤其与其他药品合用时应慎重考虑,避免联用易致肝毒性的药物。建议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华法林用药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是临床上最常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既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也给新药研发及上市带来挑战。目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药物性肝损伤密切相关,但对肠道菌群参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具体作用机制仍尚无统一结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增加肠道通透性致使内毒素外漏、破坏肠道代谢物平衡、直接影响药物代谢及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等途径参与药物性肝损伤。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参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机制,及基于机制的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物性肝损伤研究及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Statins are widely used and well tolerated cholesterol-lowering drugs, and when used for therapy purposes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imvastatin is one of nine known statins, specific inhibitors of hepatic enzyme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 the rate-limiting step of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and is believed to reduce plasma cholesterol levels by decreasing the activity of this enzyme. Statin drugs represent the major improv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that constitutes the main origin of atherosclerosis, lead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lthough statins are generally safe, minor and severe adverse reactions are well known complications of statin use.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simvastatin therapy are uncommon, but potentially serious. In this review some details about statins including their adverse effects in humans and animals, the effects of simvastatin on various intracellular and mitochondrial processe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simvastatin cytotoxic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汪华蓉 《中国医药》2013,(12):1790-1791
目的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三峡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住院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他汀类药物分布、不良反应表现等进行统计。结果85例患者中60周岁以上患者有72例,占84.7%;74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于服用他汀类药物1个月内发生,占87.1%;单独用药25例,联合用药60例;他汀类药物用药中以辛伐他汀为主,共55例,占64.7%;不良反应表现主要包括肌肉毒性54例、肝。肾毒性23例、胃肠道反应17例和神经系统症状15例。结论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且以肌肉毒性为主,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慎重,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肝损伤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各种新药的广泛应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药物及其活性代谢物直接造成的可预测的肝损伤及药物特异质反应所致的不可预测的肝损伤两大类。综述近年来对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为预防药源性肝损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Statins are considered to be safe, well tolerated and the most efficient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one of the main risk factor for atherosclerosis, and therefore they are frequently prescribed medications. The most severe adverse effect of statins is myotoxicity, in the form of myopathy, myalgia, myositis or rhabdomyolysis. Clinical trials commonly define statin toxicity as myalgia or muscle weakness with creatine kinase (CK) levels greater than 10 times the normal upper limit. Rhabdomyolysis is the most severe adverse effect of statins, which may result in acute renal failure,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death. The exact pathophysiology of statin-induced myopathy is not fully known. Multipl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may contribute to statin myotoxicity. This review focuses on a number of them. The prevention of statin-related myopathy involves using the lowest statin dose required to achieve therapeutic goals and avoiding polytherapy with drugs known to increase systemic exposure and myopathy risk. Currently, the only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tatin-induced myopathy is the discontinuation of statin use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muscle aches, pains and elevated CK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