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mmHg(1 mmHg=0.133kPa)组45例和脉压>60mmHg组51例.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血压、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颈动脉超声,并查血肌酐、尿白蛋白.结果脉压>60mmHg组左心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尿白蛋白定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颈动脉斑块指数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5~0.01),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收缩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收缩压、收缩压变异、舒张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逐步回归方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脉压呈正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脉压及脉压变异成正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24h APP)及动态脉压指数(24h APPI)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住院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91例,入选患者均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24hAPP分为低脉压组(24hAPP60 mmHg,n=136)和高脉压组(24hAPP≥60 mmHg,n=55);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的数值,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高脉压组24hAPPI、LVMI、24 h收缩压(24hSBP)的水平大于低脉压组;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年龄、24hAPP、24hAPPI、24hSBP为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24hAPPI为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4hAPPI可能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监测50例EH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 mmHg组(A组)242例和脉压>60 mmHg组(B组)26例,比较两组的24 h动态血压参数和心电图表现.结果 B组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异常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老年EH患者心电图异常与脉压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APP)与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12例老年EH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计算APP,按照APP水平分为:30 mmHg≤APP60 mmHg组(PP1组)52例和APP≥60 mmHg组(PP2组)60例。分别测定2组的血清UA、hsCRP水平及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PP2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显著高于PP1组(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显著低于PP1组(P0.05);与PP1组相比,PP2组的血UA、hs-CRP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71.63±86.85)μmol/L和(311.25±74.36)μmol/L(P0.05)、(4.19±1.85)mg/L和(2.23±1.53)mg/L(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UA、hs-CRP水平与APP均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血UA、hs-CRP水平与APP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老年EH患者脉压升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指数(PPI)与老年高血压(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325例老年EH拟诊冠心病(CHD)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测定.结果 随着PPI逐渐增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增加(P<0.01);老年EH患者CHD的发生与年龄、EH病程、血脂异常、糖尿病、PP及PPI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D的发生与其PPI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结论 老年EH患者PPI、PP和SBP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CH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 对103例老年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h脉压(PP)均值/24h收缩压(SBP)均值,按PPI值分为A组(PPI〈0.40,n=15)、B组(PPI:0.40~0.49,n=48)、C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A组[(0.12±0.04)mm,P〈0.05],C组IMT[(0.16±0.05)mm]水平高于B组(P〈0.05),并显著高于A组(P〈0.01),随着PPI逐渐增大,IMT明显增加(P〈0.05);老年EH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PP及PPI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与PP后,PPI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 老年EH患者PPI和PP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PPI是老年EH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老年 EH 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 h 脉压(PP)均值/24 h 收缩压(SBP)均值,按 PPI 值分为 A组(PPI<0.40,n=15)、B 组(PPI:0.40~0.49,n=48)、C 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 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 A 组[(0.12±0.04)mm,P<0.05],C 组 IMT[(0.16±0.05)mm]水平高于 B 组(P<0.05),并显著高于 A 组(P%0.01),随着 PPI 逐渐增大,IMT 明显增加(P<0.05);老年 EH 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 PP 及 PPI 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 与 PP 后,PPI 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老年 EH 患者 PPI 和 PP 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脉压(24hPP)、24 h动态脉压指数(24hPPI)与并发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期间在安康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其分为高血压组(9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24hPP、24hPPI,分析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4hPP、24hPPI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24hPP、24hPP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62.57±7.42)岁比(58.63±8.92)岁]、吸烟史占比(37.04%比19.7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98±0.64)mmol/L比(2.75±0.58)mmol/L]、24hPP[(50.52±9.37)mmHg比(47.26±8.69)mmHg]、24hPPI[(0.42±0.07)比(0.37±0.08)]均高于高血压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50±0.48)mmol/L比(1.68±0.52)mmol/L]低于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数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LDL-C升高、24hPP升高、24hPPI升高均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不吸烟则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保护因素(P<0.05);Pearson分析显示,24hPP、24hPPI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P<0.05);24hPP、24hPPI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4hPP的曲线下面积为0.669(95%CI 0.577~0.762),截断值取49.44 mm Hg时,敏感度为66.70%,特异度为63.50%,约登指数为0.302,24hPPI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95%CI 0.646~0.813),截断值取0.39时,敏感度为70.40%,特异度为72.90%,约登指数为0.433。结论 24hPP、24hPPI升高均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二者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均有一定的预测、筛查价值,但24hPPI的预测、筛查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24h血压及脉压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 2 4h动态血压特征及脉压情况。方法 收集 2 0 0 1年以来门诊及病房的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12 1例 ,男 5 3例 ,女 6 8例 ,年龄≥ 6 0岁。所有患者均作 2 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收缩压 (SB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舒张压 (DBP)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所有患者的脉压 (PP)均明显增大 (PP >6 5mmHg) ;不同年龄组之间 2 4h、白天、夜间的PP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P <0 .0 5 )。年龄 >70岁组的 2 4h和白天的DBP水平显著低于年龄≤ 70岁组 (P <0 .0 5 )。体重指数 (BMI)≥ 2 5患者组的 2 4h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及DBP均高于BMI<2 5组 (P <0 .0 5 )。动态血压的夜间SBP和DBP的下降率分别为 4 .6 %和 7.0 % ,昼夜节律减弱。白天和夜间的SBP负荷明显增加 ,而DBP负荷正常。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诊室、2 4h、白天及夜间的SBP均有升高 ,SBP负荷和脉压明显增加 ;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EH患者PP增大和PPI增高导致靶器官损害的机制。方法对1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APP)<40mmHg、40~60mmHg和>60mmHg三组;按PPI<0.35、0.35~0.45和>0.45三组进行分析。结果(1)各亚组年龄、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ET-1/NO和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差异有显著性,随着24hAPP和PPI的增加,年龄、ET-1、ET-1/NO和VWF也增加(P<0.01或P<0.05),而NO减少(P<0.05)。(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因素后,24h APP或PPI与ET-1和VWF呈正相关(P均<0.01),与NO呈负相关(P<0.01)。(3)在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面,PPI与PP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PPI相关性更好(r值更接近于1)。结论PP升高和PPI增大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压(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hPP)、动态脉压指数(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PPI)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AF发生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AF组(n=106)和高血压无AF组(n=11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心脏重构情况、动态血压情况(24hPP、24hPPI),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动态血压情况与A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高血压合并AF组较高血压无AF组24h动态收缩压(24hSBP)、24hPP、24hPPI、左心房前后径(LAD)水平高(P 0. 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P 0. 05);两组24h动态舒张压(24hDBP)、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24hPP 60mmHg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60mmHg组(P 0. 05),两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4hPPI 0. 5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I≥0. 5组(P 0. 05),24hDBP高于24hPPI≥0. 5组(P0. 05);(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PP、24hPPI均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P 0. 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hPP、24hPPI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临床诊治时对高24hPP、24hPPI患者应密切关注其AF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心血管重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动态脉压与心血管重塑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64例初发或未经规律降压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分为老年组与成人组,同步进行24h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左室肥厚作为心脏重塑指标,颈动脉壁肥厚作为血管重塑指标。结果老年高血压组与成人高血压组比较,左室肥厚、颈动脉壁肥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P<0.01,P<0.01)。2组资料合并后,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左室肥厚与颈动脉壁肥厚呈显著正相关(r=0.523,P<0.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脉压是左室肥厚和颈动脉壁肥厚的强力危险因子。结论老化和高血压对心血管重塑有协同作用。脉压是决定高血压病人心血管重塑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动态脉压(APP)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特征,探讨WCH对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WCH患者60例、高血压I级患者60例(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者50名(对照组)入选本研究,测量其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对各组APP及APPI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WCH组和高血压组患者的诊室脉压及脉压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且WCH组高于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患者的白天动态脉压(dAPP)大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I、白天APPI(dAPPI)和夜间APPI(nAPPI)均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24 h APPI、dAPPI和nAPPI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WCH不同于正常人群,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血管硬化,但其危害程度小于高血压,造成的损伤作用白天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者24h动态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监测62例EH者的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 mmHg组(A组)29例和脉压>60 mmHg组(B组)33例,比较两组的24h动态血压参数和24h DCG表现。结果 B组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改变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老年EH者24h DCG异常与脉压增大有关,脉压增大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纤维蛋白原(FIB)与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老年EH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受试者全天平均收缩压(SBP)、全天平均舒张压(DBP),并计算PP值,按照PP大小分为<60 mmHg(1mmHg=0.133kPa)组和≥60mmHg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WBC、hs-CRP、IL-18与FIB的差异。结果:两组WBC、hs-CRP、IL-18与FIB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PP升高,WBC、hs-CRP、IL-18与FIB均呈升高趋势;WBC(r=0.224,P<0.01)、hs-CRP(r=0.169,P<0.05)、IL-18(r=0.166,P<0.05)与SBP呈正相关,WBC(r=0.181,P<0.05)、hs-CRP(r=0.259,P<0.01)、IL-18(r=0.245,P<0.05)、FIB(r=0.159,P<0.05)与PP呈正相关;hs-CRP(回归系数=0.119,OR=1.126)与IL-18(回归系数=0.005,OR=1.005)可能为PP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EH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性因子参与了老年EH患者PP升高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动态脉压对心脏、血肌酐及颈动脉的影响.方法 对EH患者183例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 mmHg(1 mmHg=0.133 kPa)组61例,60~80 mmHg组75例,>80 mmHg组47例.所有入选患者行以下检查:血肌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24 h动态血压.结果 脉压>80 mmHg组颈动脉斑块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及血肌酐均高于其他两组;脉压60~80 mmHg次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心室肥厚及血肌酐与脉压显著相关.结论 EH患者心脏、肾脏及颈动脉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脉压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静  苑杰 《山东医药》2006,46(4):50-51
将老年高血压肾损害患者按脉压(PP)水平分为〈50mmHg,50~59mmHg,60~69mmHg和≥70mmHg四组,分别检测其血尿素氮(BUN)、肌酐(CRE)、肌酐清除率(C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蛋白(umAlb)、β2-MG。随着PP水平的增高,血BUN、CRE、β2-MG及尿UmAlb、β2-MG水平相应增高,血Ccr水平相应降低,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程度与P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经动态血压监测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24 h平均脉压(24 h PP)分为3个组:24 h PP≤60 mmHg(1 mmHg=0.133 kPa)组,32例;24 h PP>60-75 mmHg组,48例;24 h PP>75 mmHg组,4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①3个亚组IL-6、TNF-α、IFN-γ、sIL-2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24 h PP增加,IL-6、TNF-α、sIL-2R逐渐升高,IFN-γ逐渐降低。②24 h PP、白昼(d)平均脉压(dPP)、夜间(n)平均脉压(nPP)与IL-6、TNF-α、sIL-2R正相关(P<0.01),与IFN-γ负相关(P<0.01),且均以nPP相关性最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6、TNF-α、sIL-2R与24 h PP、nPP直线相关(24 h PP:R=0.413,F=7.012,P<0.01;nPP:R=0.502,F=7.425,P< 0.01)。结论:高动态脉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的变化,细胞因子可能参与高动态脉压形成和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所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其24小时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内膜中层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可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可扩张性、僵硬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动态脉压对心脏、血肌酐及颈动脉的影响。方法对 EH 患者183例进行24 h 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 mmHg(1 mmHg=0.133 kPa)组61例,60~80 mmHg 组75例,>80 mmHg 组47例。所有人选患者行以下检查:血肌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24 h 动态血压。结果脉压>80 mmHg 组颈动脉斑块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及血肌酐均高于其他两组;脉压60~80 mmHg 次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心窒肥厚及血肌酐与脉压显著相关。结论 EH 患者心脏、肾脏及颈动脉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