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本文主要针对远程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对远程医疗通信技术、会诊程序和方法作了细致探讨和总结,论述了远程医疗对医学事业发展的作用。远程医疗会诊在临床应用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关键在于有先进会诊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医学影像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分析我院2010年下半年开始应用远程会诊系统的应用效果,明确远程医疗会诊的例数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分析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远程医疗会诊的病例数达到198例,其中共有146例患者通过会诊后得到确诊并进行有效治疗。总的会诊确诊率达到73.73%。通过远程医疗会诊,146例患者不用经过转院的奔波,为患者节约了一大笔开支,同时146例患者经过远程会诊后继续与我院进行治疗,为我院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达93.67万元,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结论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是一项非常具有应用价值且前景十分广阔的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我国铁路系统分布广泛,各医院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差别十分悬殊.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医疗技术力量,使铁路系统既能减少因转院治疗所化费的人力和财力,又能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卫生保健水平,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边缘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开支,提高当地医院的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7.
8.
1远程医学的发展自从1992年在德国的海德堡举行了欧洲第一次远程病理学会议以来,远程医疗在世界上得到了迅速发展。1997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就一例罕见11岁女孩的病例,首次通过远程视像系统,将有关资料即时传输给伦敦GreatOrmandStree儿童医院,与该院专家就病例进行讨论,使患者的治疗计划更为完善。1999年5月,粤港首次远程医疗会议在汕头大学医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通过卫星传输试用成功,提高了汕大医学院的教育、医疗水平。2000年元月,在国家卫生部的主…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近30年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对耳穴在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概要进行了总结论述。分析认为,临床能运用多种耳穴探查法获得特异性信息,这对于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有助于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采用耳穴按压或针刺等刺激方法能有效防治肿瘤相关病症,改善临床症状,尤其对化疗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呃逆等胃肠道症状,以及癌性疼痛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远程医疗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发展最快的两大领域--医学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成为医院信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实践,总结了我院远程会诊中心的经验和体会,并对远程医疗及相关的网络通讯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波谱(MRS)是一种新兴的无创性体内观察组织代谢的方法,在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作者重点综述MRS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决策和疗效评价以及鉴别肿瘤复发与放射治疗后坏死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14.
<正>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属于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等地[1]。栀子味苦性寒,具有凉血、解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火毒疮疡、热病心烦、血热吐衄和扭挫等外伤伤痛[2]。药理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抗氧化、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抗肿瘤等活性[3],广泛应用于肝胆胰疾病。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是迄今发现作用最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因其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正常成熟组织中表达丧失的特性,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肿瘤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理想靶点。本文作者就其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生存状况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食管1例(8.33%),胃4例(33.33%),十二指肠1例(8.33%),小肠4例(33.33%),结肠1例(8.33%),肠系膜1例(8.33%)。11例(91.67%)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CT占66.67%(8/12),核磁共振成像占25.00%(3/12)。10例(83.67%)术前通过内镜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占50.00%(6/12),胶囊内镜占25.00%(3/12),肠镜和内镜超声占8.33%(1/12)。CD117阳性12例(100.00%),CD34阳性10例(83.33%)。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1例,其中1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内镜下切除1例。Fletcher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4例高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1例高危患者未服用伊马替尼发生肝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GIST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83~2001年病理证实的4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观察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手术切除等方面的特点。结果:腹痛和腹块是主要症状和体征,B超、CT及MRI的诊断率分别为52.6%、80%和100%。第一次肿瘤切除率59%,其中良性肿瘤为65.2%,恶性肿瘤为34.8%。第二次手术7例,5例完全切除肿瘤。结论:B超、CT及MRI对本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但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手术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对复发肿瘤亦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甲状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DWI及^1H—MRS表现,其中包括甲状腺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29例。结果:DWI显示以ADC为1.992×10^-3mm^2/s为恶性诊断,敏感性为87.5%(28/32),特异性为83.3%(25/30),准确性为85.5%(53/62)。^1H—MRS显示甲状腺恶性肿瘤组Cho值高于良性肿瘤,而Cr和Lip值低于良性肿瘤,可见Lac峰。结论:DWI与^1H—MRS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