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状态与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 65例肝硬化患者 (A组 1 3例 ,B组 2 2例 ,C级 30例 )和 2 4例正常人的门静脉内经(Dpv)、门静脉血流速度 (Vpv)、门静脉血流量 (Qpv)、脾静脉内经 (Dsv)、脾静脉血流速度 (Vsv)及脾静脉血流量 (Qsv)。结果 :A ,B ,C级肝硬化患者Dpv,Dsv按A ,B和C顺序逐渐增宽 (P <0 .0 5) ,Vpv ,Vsv逐渐减慢 (P<0 .0 5) ,Qsv及Qsv/Qpv值明显加大 (P <0 .0 1 ) ,Qpv无明显变化 (P >0 .0 5)。结论 :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储备功能、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当归对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利用脉冲超声多普勒对26位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服用当归煎剂后,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长期服用当归后(10~12周),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内径(D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血流量(Qsv)显著下降(P<0.05~0.01),而门静脉与脾静脉血流速度(Vpv、Vsv),门静脉血流量(Qpv)均无显著变化(P>0.05),当归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粘滞性,降低脾循环亢进而改善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测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A级20例,B级20例,C级10例)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脾静脉血流量(Qsv),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肝硬化患者Dpv、Dsv增宽,Vpv、Vsv减慢,Qsv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结论:CDFI提供的信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及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意义,探讨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者于空腹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门静脉系统。结果:肝硬化组的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血流速度显著下降;脾静脉血流量(Qsv)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48.90±382.16ml/min、242.96±113.53ml/min,P<0.01)。肝硬化出血组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直径增宽、流速加快、血流量明显增多,Qsv/Qpv比值增大。结论:动态观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对判断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56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为A级,B级,C级3个组,同时设置5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探查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记录有关指标,计算两者的血流量及其比值。结果 肝硬化组按A、B、C顺序Dpv、Dsv明显增宽(P〈0.05),Vpv明显减低(P〈0.05),Vsv稍增快(P〉0.05),Qsv及Qsv/Qpv增大(P〈0.01),Qpv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对肝硬化的诊断及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邱爽  姜波 《河北医学》2015,(2):192-19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门静脉及脾静脉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以1.4cm和1.0cm为界,比较不同门静脉及脾静脉径线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Qsv/Qpv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内径≥1.4cm者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Child-Pugh分级C级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cm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静脉内径≥1.0cm者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Child-Pugh分级C级病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1.0cm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可以准确的反应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可以间接的评价食管静脉曲张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探寻HLD肝硬化程度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57例HLD肝硬化患者于空腹静息状态下门静脉内径(Dpv)和脾静脉内径(Ds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pv),计算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pv),同时进行肝功能检查,并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结果①HLD肝硬化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脾静脉血流量增加,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变化越明显。②门静脉血流量在Child A、B级组比正常人增加,而在ChildC级组比正常人减少。结论 HLD肝硬化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不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程度不同,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HLD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了解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1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组(A组)60例、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组(B组)60例和单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组(C组)60例,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收集3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生化指标、肝硬度值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PV)、脾静脉内径(Dsv)、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等。  结果  3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肝硬度值均明显改善;治疗后A组与C组比较血生化指标恢复、肝硬度值、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C组(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ALT和AST下降、肝硬度值下降、部分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DPV 、VPV、 Qpv)恢复优于B组(P < 0.05)。  结论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联合肝爽颗粒能够更好地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肝功能、纤维化及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富巴酸替诺福韦酯或联用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对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8例门脉高压症和45例对照组的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计算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主干血流量Qsv/Qpv比值。【结果】门脉高压组血流量Qsv/Qpv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较无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以血流量Qsv/Qpv比值大于或等于0.42为界值对判断或预测近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判断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有重要价值,测定血流量SV/PT比值是一种方便且无侵入性的检查与预测门脉高压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寇海燕  梁莉  苏金花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4,20(17):3264-326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武警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来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的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门静脉血流量(Qpv)。并且对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对Dpv、Qpv及Vpv的检测,肝硬化组分别为(14.4±1.2)cm、(1123.3±175.5)mL/min、(11.4±1.3)cm/s;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0.3±1.0)cm、(1023.4±212.6)mL/min、(19.8±3.5)cm/s。肝硬化组的Dpv和Qpv值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肝硬化组Vpv值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Dpv、Qpv及Vpv值结果显示:A级患者分别为(12.4±1.6)cm、(1064.2±200.5)mL/min、(16.8±2.4)cm/s;B级患者分别为(14.6±1.3)cm、(1123.4±211.8)mL/min、(12.4±1.5)cm/s;C级患者分别为(16.3±1.5)cm、(1180.5±221.8)mL/min、(10.5±1.1)cm/s。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Dpv、Qpv均呈正相关(r=6.231,P<0.05),与Dpv、Qpv均呈负相关(r=-2.424,P<0.05)。结论临床中检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能够有效地判断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程度,也能够判断肝硬化患者是否发生门静脉高压的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属于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大鼠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干内,标记细胞出现在注射侧脊髓前角和脊神经节内。正中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2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背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2节段。桡神经组:出现在脊髓C_4~T_1节段,在前角外侧群中的分布偏向腹侧;在脊神经节分布于C_6~T_1节段。  相似文献   

12.
从临床角度,对胞宫虚寒证和胞宫寒凝证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区别,对二者所属的妇科常见病一一作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则和方药,为临床妇科病的诊治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腹诊的起源与发展,并从脏象、经络、气血津液三个方面分析了胸腹的生理、病理意义。胁腹与脏象、经络的关系,对诊腹以判断病位尤为重要,而气血津液理论可以说明证候的虚实,鉴别某些病邪性质。认为作为局部诊法的腹诊,能够反映整体功能状況及其病理变化,体现了整体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调节作用。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丝胶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25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3d(1次/d)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不再做任何处理,丝胶治疗组大鼠给予丝胶(2.4g/kg/d)灌胃35d,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55.3mg/kg/d)灌胃35d。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以及血清HLD-C和LDL-C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糖、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丝胶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血糖、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1)。结论:丝胶可通过提高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改善糖尿病时血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胰腺体尾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8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9例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治愈28例,死亡1例。致死原因为胰瘘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胰瘘和腹腔感染是主要的并发症。结论胰腺体尾部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腹部B超和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本病。手术是胰体尾部肿瘤最佳的治疗方式。关键是采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血象实验研究月之盈缺与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结果表明,青少年女性气血盛衰与月节律变化(即月之盈缺),有明显的同步性。即呈中—高—低的变化规律;而青少年男性,呈高—中—低的变化规律。上述青少年气血盛衰的规律,反映了随月之盈缺时问,人体防御外邪能力的变化。说明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盛期,阴阳属性明显,易受天时影响,亦是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理论科学性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作者自行设计软件程序与接口,将修复后的生理记录仪与AppleⅠ型微机进行联机监测,组成一个全自动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智能化监测系统。多道生理记录仪将同步的心电、心音、心尖搏动和颈动脉搏动图输入计算机,进行测量及计算分析,最后打印诊断报告。可自动分析诊断24种心功能状态。通过临床110例应用表明其与临床综合观察诊断符合率达98/%,人机采点相关系数为0.90,人机分析相关系数为0.98,能满足临床及科研要求。  相似文献   

18.
19.
颅内血块吸除器是一种新的器械。这种器械在吸引器基础上增加一轴心螺旋绞丝(或绞刀),用牙科钻带动可边打碎边吸引颅内块型血肿,一改过去颅内血块型血肿必须开颅摘除的传统方法。而且作者结合运用他们以前创用的有槽手锥锥颅法,不必钻孔,不必切开头皮,锥孔即可完成,十分简便,此法尤适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年老体衰不适开颅手术之患者。在体外实验上,明确证明了单纯用吸引器仅能吸住血块但不能将其吸出,而开动绞丝后则极容易且迅速地吸除血块,效果十分明显,我们还建立了兔子颅内血肿实验动物模型(过去尚未见报道)。而且清除动物实验模型的血肿也取得成功。通过实验还确定了绞丝的转速及吸引器负压之最佳参数。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与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建立测定端粒酶活性的PCR-TRAP方法,并探讨其对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意义。②方法 应用PCR-TRAP方法,对36例食管癌、40例结肠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了粒酶活性的检测。③结果 3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0.50%,癌旁组织阳性检出率为6.00%,二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χ^2=41.3,P<0.001)。其中17例伴淋巴结转移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而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63.15%,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χ^2=7.02,P<0.01)。40例结肠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91.75%,癌旁组织中阳性检出率为5.00%,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χ62=60.26,P<0.001);40例结肠癌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2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均为腺细胞癌,其中11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10例检测出活性,而2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有27例检出端粒酶的活性,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 结论 端粒酶活性增高可能是致食管、结肠组织癌变的重要因素;端粒酶活性的检出可作为食管癌、结肠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