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7):6752-6753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确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 a收治的早期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20例,其中18例为非坏疽型肠缺血性疾病,2例为坏疽型肠缺血性疾病。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于就诊72 h内行内窥镜及CT检查,有18例早期确诊,2例误诊,早期确诊率为90%。结论:早期内窥镜结合CT检查可以提高急性缺血性肠病早期确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缺血性结肠炎误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右下腹痛在外院诊断为阑尾炎和右侧卵巢囊肿,行手术切除。术后因腹胀、腹痛无缓解,伴心悸、胸闷、恶心,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广泛T波倒置,转我院。入院后相关检查提示低血钾、腹水、血便,肠系膜血管螺旋CT造影示大肠壁弥漫性肿胀;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部分黏膜坏死,活检病理检查符合缺血性肠病改变。确诊缺血性结肠炎。给予活血、改善肠道循环、抗感染等治疗,病情缓解出院。结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误诊;对于中老年患者,若突发腹痛并随之出现便血症状以及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时,应高度怀疑本病可能,及早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内镜与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探讨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对IC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IC患者,均在入院后72 h内行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年龄>50岁36例(85.71%),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内镜检查结果显示一过型IC 36例(病变呈纵行溃疡者16例,病变呈环形侵及肠腔全周者10例,病变呈散在点状红斑者6例),内镜特点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并可见溃疡,痛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狭窄型IC 6例,内镜特点为肠腔明显狭窄、全壁增厚及结肠袋消失.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IC病理特征为黏膜活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出血及小血管内纤维素样血栓及巨噬细胞内有舍铁血黄素沉积.结论:中老年人突发腹痛、腹泻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内镜结合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及了解病变程度及预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方法对该院2000年以来经结肠镜确诊的43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该病50岁以上中老年人易患(38/4388.1%),多数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梗死和便秘等基础疾病或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左下腹部痛、便血、腹泻三联征。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左侧结肠,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病变肠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及增生性改变且与正常肠黏膜界限分明。结论中老年人出现急性腹痛及血便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及早行结肠镜检查对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结肠镜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及结肠镜特征.结果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多有相关基础疾病,女性多于男性(2.5%vs 1.4%,P<0.05),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便血及腹泻.结肠镜检查:结肠脾曲、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容易受累.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表现为黏膜苍白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糜烂以及溃疡.多表现为一过性,若能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具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腹泻,应考虑可能合并缺血性结肠炎,及时行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在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结肠炎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分析2003年1月—2008年5月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出现腹痛后10d内行全结肠镜检查,部分病例取病变粘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者3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8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者31例,狭窄型4例,坏疽型1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32例老年便血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2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便血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2例中发现大肠癌61例,大肠息肉27例,血管畸形8例,炎性肠病6例,痔82例,未见异常1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减少该病的误诊和漏诊.方法 收集2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症状出现后近期内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3周内复查结肠镜,部分病例在痛变肠段再次病检,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病理改变.结果 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大多数伴有可能相关的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硬化及腹部手术史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泻、腹胀等.内镜下突出特点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楚,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病理改变非特异性.B超可见肠壁增厚,彩色多普勒可直接显示肠系膜血管的情况、血流量.结论 对伴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因的中老年患者,剧烈左下腹痛及便血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早期和动态的结肠镜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钡剂结肠造影、腹部CT等是比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IC病情预后与患者的年龄、伴随疾病、病变程度及是否早期诊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治疗老年患者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6例)给予单纯抗生素治疗和其他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18例)给予抗生素加注射用血塞通及常规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腹痛、便血的恢复情况,复查结肠镜比较肠黏膜的愈合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腹痛、便潜血恢复的时间缩短,复查结肠镜黏膜恢复率高,治疗结束后黏膜修复状态更好。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对缺血性结肠炎症状的恢复、肠黏膜的修复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抑制缺血对肠黏膜的损伤。注射用血塞通可用于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易患因素、体征、结肠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87.3%(55/63);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下腹痛以及便血;易患因素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人群;内镜分型均为非坏疽性,未发现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内镜下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分界较明显,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红斑,点状糜烂及浅溃疡,多呈纵行或不规则形.2周后59例复查结肠镜患者病变54例(91.5%)痊愈;5例(5/59,8.5%)患者病变明显减轻,有黏膜红斑,轻度充血、水肿;2例(3.1%)出现肠腔局部狭窄4例肠镜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症状缓解,未复查肠镜;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下腹痛和便血时应警惕IC的可能,及早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邓彦东  甄宇治  王金锐  邵云  樊文峰 《临床荟萃》2011,26(22):1958-196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肠病中的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全部经手术病理或组织活检病理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炎,超声显示肠壁增厚或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共62例,此直接征象预测缺血性肠炎的阳性率79.5%(62/78);56例显示壁间血流信号消失或很难显示,提示缺血性肠炎的阳性率90.3%(56/62)。结论超声检查廉价、无创、迅速,对缺血性肠病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定位较明确,可作为本病的影像学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36例疑似缺血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疼痛发作24h内抽血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并在入院后第2d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与结肠镜检查,以其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确定缺血性肠病的具体例数;将确诊者作为观察组,非缺血性肠病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等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中确诊为缺血性肠病12例,两组各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比较均无较大差异(P0.05);两组D-二聚体差异明显(P0.05);且观察组D-二聚体检测结果均呈阳性。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具有较大价值,对该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判定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26例临床表现与内镜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以期减少临床误诊.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6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26例患者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为38.5%;结肠镜检查成功率为100%,84.6%的患者病变部位位于脾曲及左半结肠.镜下表现的共同特征是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及脆性增加,接触易出血.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黏膜分界清晰.结论 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认识,早期应用结肠镜检查可以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汪泳  张方信  王宏  耿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36-373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方法:收集1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内镜检查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100%)及下腹痛(50%)。内镜表现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93%),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境界清楚,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本组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12例(86%),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慢性缺血性结肠炎2例(14%),1例肠腔形成明显狭窄后经手术治疗治愈出院,另1例临床症状缓解,结肠镜下见黏膜粗糙,轻度充血、水肿、假息肉形成。结论:中老年人出现急性便血且有相关基础病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行内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钢  乔进朋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21-1422,1425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的28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均有其他合并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血便,内镜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肠黏膜缺血性病变。内科保守治疗25例有效,1例死亡,2例无效转外科手术治疗好转。【结论】缺血性肠病绝大多数患者临床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由于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误诊率和死亡率高。结肠镜检查对早期诊断该病非常敏感,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早期诊断早期内科保守治疗多数病例可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平均年龄58.8岁;临床主要表现腹痛、便血及腹泻等;病变累及左半结肠27例(75.0%),未见累及直肠、升结肠和回盲部,也无全结肠受累。结肠镜下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2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误诊为结肠癌;结肠镜确诊32例,确诊率为88.9%。根据Marston分型,一过型31例(86.1%),狭窄型5例(13.9%),无坏疽型。病理检查特征性改变为肠壁内微小血管闭塞、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经治疗均临床痊愈。其中19例在治疗后2周~2个月复查结肠镜,8例在原病变部位有轻度糜烂、血管纹理模糊或浅小溃疡,11例内镜下黏膜"正常"。结论缺血性肠炎有其特殊的临床、内镜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结肠血管病变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血管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伴发基础疾病、内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和便血;内镜下观察到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黏膜糜烂和不规则溃疡;组织学上表现为黏膜糜烂、黏膜下出血、腺管破坏等。(2)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无痛性便血;内镜下观察到与周围黏膜界限清楚的红色、斑片状、蜘蛛状或向周围放射扩张的毛细血管丛,并见糜烂和新鲜出血。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和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在临床和内镜表现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早期行结肠镜检查,特别是在发病2d以内,对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早期胃癌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胃镜黏膜活检组患者中,44例患者确诊,达到了88%的确诊率;2例患者未确诊。胃镜黏膜活检对胃癌的确诊率明显比外科病理检查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将胃镜黏膜活检和外科病理检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外科病理检查判断胃癌,将胃镜活检诊断结果作为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了缺血性肠病便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7例患者进行了便血的护理、舒适的护理、病情观察等护理干预。结果:本组中痊愈28例(75.7%),好转7例(18.9%),1例因肠梗阻转外科手术,1例因重症脑出血形成脑疝死亡。结论:及时对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小儿结肠镜检查时各医院多行全麻后检查,甚至到手术室联合硬膜外麻醉,致工作量大、花费高。需行结肠镜检查的患儿临床症状多为便血,检查结果基本上为肠息肉。大综病例统计证实肠息肉多位于远端结肠及直肠,多为单发息肉。我院2006年10-12月试行非麻醉小儿结肠镜检查共53例,48例成功检查及治疗,5例转为麻醉后检查,证实非麻醉行小儿结肠镜检查可行。检查中护士的正确、合理配合是检查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现将检查时的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53例,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28个月~16岁,平均年龄6岁。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