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分子干扰RNA(siRNA)靶向抑制人生长激素受体(hGHR)联合5-FU对人结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
方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SW480 BALB/c小鼠肝转移模型,并针对hGHR基因靶点构建siRNA干扰质粒,将荷瘤小鼠随机分成6个不同处理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质粒组、生长激素(GH)组、5-氟尿嘧啶(5-FU)组、5-FU+质粒组、5-FU+质粒+GH组,观察各组肿瘤的肝转移情况。
结果:各组小鼠均有肝转移瘤形成,质粒组肝转移瘤数较生理盐水及GH组明显减少(2.67±1.37 vs. 10.17±1.94,10.50±1.38)(P<0.05);干扰质粒与5-FU联用后肝转移瘤数略低于两者单独使用(2.33±1.03 vs. 3.17±0.98,2.67±1.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FU+质粒的基础上加用GH并不增加肝转移瘤的发生(P>0.05),但能改善小鼠由GHR抑制和化疗药物的毒性引起的体质量降低(P<0.05)。
结论:siRNA靶向抑制hGHR可降低小鼠中人结肠癌细胞SW480肝转移的发生,GHR在肿瘤转移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鼠脾脏接种结肠癌细胞发生肝转移所需肿瘤细胞数的临界值,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结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6-8周雌性Balb/c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各6只。实验组通过脾脏注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注射细胞数分别为1×10^5个(A组)、5×10^4个(B组)、1×10^4个(C组)、5×10^2个(D组)和1×10^3个(E组),对照组为正常小鼠。于术后21天处死小鼠,肉眼观察肝脏肿瘤转移情况并行肝脏组织学观察及IL-10和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B组小鼠肝脏转移率均为100%,其他各组小鼠均未见有肝转移瘤形成。IL-10和TGF-β1表达在对照组均为阴性,但在各实验组小鼠肝脏表达均为阳性,且表达量随着脾脏注射CT26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升高,IL-10和TGF-β1的表达量在A、B、C组与D组或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在D、E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10^4个CT26细胞脾脏注射可成功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CT26细胞可诱导肝脏产生IL-10和TGF-β1,IL-10和TGF-β1可促使结肠癌肝转移瘤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相关基因1(GLi-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96例结肠癌组织中GLi-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肝转移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GLi-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79.2%vs30.8%,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Dukes分期C+D期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A+B期组(P〈0.05);GLi-1阳性表达在年龄、肿瘤大小、性别、分化程度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i-1阳性表达组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时间显著短于阴性表达组(20.46±6.32月vs 48.22±10.03月,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GLi-1异常表达参与了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MTT方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和5-FU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IC50;建立小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YH-16组(又分为低、中、高剂量3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YH-16加5-FU),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瘤数目、原发灶大小和毒性反应。并检测肝转移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YH-16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是血管内皮细胞的3.38倍,而5-Fu对两种细胞的IC50差别不大。高剂量YH-16组、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又低于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均P〈0.05)。YH-16各剂量组的脾原发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5-FU组和联合治疗组则小于对照组(均P〈0.05)。YH-16的毒性明显低于5-FU(P〈0.05),且两者联合使用其毒性与单用5-F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和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降低,中、高剂量YH-16组和5-FU组及联合治疗组肝转移瘤组织中的MVD计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明显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YH-16与5-FU联合应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探讨血管生成拟态在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中的表达规律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改良的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6只,CD31/PAS双染法观察血管生成拟态,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肝转移灶和原发灶中血管生成拟态表达规律.RT-PCR检测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相关基因cox-2、EPHA2基因、Twist基因等的表达,观察cAMP抑制剂对结肠癌肝转移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结果 BALB/C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原发灶和肝转移瘤中均可观察到血管生成拟态的存在,注射8-溴-cAMP后可以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发展进程;实验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相关基因cox-2、E-PHA2、Twist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现象,cAMP/PKA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cAMP/PKA可能是结肠癌肝转移中血管生成拟态的调节通路.  相似文献   

6.
内皮抑素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endostatin)对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32只裸鼠用脾脏切除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然后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5-氟脲嘧啶(5-Fu)(治疗Ⅰ组)、endostatin(治疗Ⅱ组)以及5-Fu与endostatin二药联合(治疗Ⅲ组),比较各组肝转移率。结果对照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肿瘤肝转移率分别为100%、75%、25%和25%。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肝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Ⅰ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治疗Ⅰ组比较P<0.05)。endostatin及endostatin与5-Fu联合应用使肿瘤肝转移率明显降低,平均肝转移瘤数下降,动物的生存期延长。结论endostatin可有效地干预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较5-Fu有更大的临床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SD1)、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8年1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标本108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肠癌组织中LSD1、E-cad、N-ca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全组LSD1、E-cad、N-cad的阳性表率达分别为66.7%(72/108),85.2%例(92/108)、41.7%(45/108)。LSD1在较晚TNM分期、远处转移的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增高,而E-cad则相反(均P<0.05),N-cad的表达在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SD1与E-cad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0.318,P=0.001),与N-cad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82,P=0.06)。LSD1的阳性表达组和E-cad的阴性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的阴性表达组与阳性表达组(均P<0.05),N-cad表达与否与患者总生存率无明显关系(P=0.410)。 结论:LSD1和E-cad的表达与结肠癌的转移有密切关系,阳性表达LSD1和阴性表达E-cad的结肠癌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K/GCV)系统和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40只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TK组、CD组、TK-CD组,每组10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对照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腹腔注射生理盐水;TK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5-Fc;TK-CD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电镜下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D、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白9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且TK/GCV与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galectin-3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取第3代,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体外诱导14 d,进行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电镜鉴定,用低、中、高不同浓度galec-tin-3(0.1μg/mL,1.0μg/mL和5.0μg/mL)对骨髓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作用24 h;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galectin-3对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1)中高浓度galectin-3具有显著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2)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细胞周期显示各组S期细胞明显增加(P0.05),中高浓度galectin-3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结论 galectin-3可以促进骨髓MSCs来源的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
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抗黏附药物丹参、蛇毒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24只Balbc/c裸鼠,用保脾法建立人结肠癌裸鼠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4ml(对照组)、丹参0.7 ml(丹参组)、蛇毒(3.125×10~(-2))U(蛇毒组)、丹参0.7 ml加蛇毒(3.125×10~(-2))U(丹参加蛇毒组);比较各组原位移植瘤生长及肝转移发生情况,肝表面转移癌结节数与结节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结果 实验各组均有脾内原位移植瘤生长,24只裸鼠均存活。对照组和丹参加蛇毒组各有5只裸鼠发生肝转移,丹参组和蛇毒组各有4只裸鼠发生肝转移。各组间肝转移结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对照组高于丹参组(P=0.018)和蛇毒组(P=0.018)及丹参加蛇毒组(P=0.008)。平均肝转移癌结节数与癌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呈直线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抗黏附药物可减少肝转移结节数目,有效干预实验性结肠癌的转移,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癌细胞表面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靶向治疗效果.方法 脂质体法转CD基因至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45只BALB/c裸鼠采用经门静脉注射转CD基因LoVo细胞(LoVo-CEACD,0.2 mL,107/L)至裸鼠体内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即对照组、前药治疗组及前药热疗组.3组分别经腹腔注射42℃生理盐水和38℃5-FC及42℃5-FC.5-FC剂量为500 mE/(kg·d),连续21 d后,待动物自然死亡,观察自然生存期、肝脏转移率、肝脏转移结节数;切取肝脏转移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大肠组织,行RT-PCR检测各组织CD基因表达,观察各组织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目的基因在肝脏转移瘤组织中能有效表达,在正常肝组织及胃、肺、胰腺、小肠、大肠组织中无表达.3组的自然生存期分别为(25.80±3.65),(34.27±4.08).(41.87±3.91)d;肝脏转移率分别为100.0%(15/15).40.0%(6/15),13.3%(2/15);平均肝脏转移结节数分别为(2.93±1.16),(0.80±1.01).(0.20±0.56)个.前药治疗组和前药热疗组的自然生存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3组间的肝脏转移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分别为4.59%,9.87%,17.4%,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的靶向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对结肠癌肝转移潜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结肠癌细胞株中CXCR4蛋白及不同组织中SDF-1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SDF-1及抗CXCR4单抗对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能力的影响,体外趋化实验检测HT-29细胞定向迁移能力的变化.建立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模型,观察CXCR4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对裸鼠肝转移率和转移瘤数目的 影响.结果 HT-29细胞表达较高强度的CXCR4蛋白,而肝组织表达高强度的SDF-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SDF-1可以诱导HT-29细胞增殖(0.76±0.11 vs0.38±0.06,P<0.05),抗CXCR4单抗对SDF-1的诱导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0.42±0.08 vs0.76±0.11,P<0.05);SDF-1可促进HT-29细胞的趋化迁移,抗CXCR4单抗可显著抑制SDF-1诱导下HT-29细胞的迁移能力(104.6±18.3 vs 148.8±26.2,P<0.05).AMD3100治疗组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 vs 100%,P<0.05),平均瘤结节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7.8±2.6 vs 22.4±8.6,P<0.05).结论 SDF-1/CXCR4生物轴参与了结肠癌肝转移过程,拮抗CXCR4功能可抑制裸鼠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与抑制CXCR4能够有效阻断结肠癌细胞在SDF-1诱导下的细胞增殖和定向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胞嘧啶睨氨酶(CD)基因联合5-氟胞嘧啶(5-FC)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BALB/c裸鼠经门静脉注射人结肠癌Lovo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随机分为转基因组和非转基因组,每组15只.转基因组:经腹腔注射病毒上清(0.2 mL/d,共5d)进行原位基因转染;非转基因组经蝮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d,共5d),2组同时腹腔注射42℃500 mg·kg-1·d-1)5-FC.治疗21 d后将动物处死,观察肝脏转移率和转移结节数,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的整合,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的表达,观察肿瘤病理学变化.结果:目的基因成功转染并在肿瘤组织中有效表达.转基因组与非转移基因组肝脏转移率分别为26.7%(4/15)、100.O%(15/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转移结节数分别为0.60±0.83、2.40±0.99(P<0.001).镜下转基因组肝内转移癌细胞变性,染色体消失,可见凋亡小体,而非转基因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原位基因治疗联合前药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WTp53基因联合TK/GCV、CD/5-FC系统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脾内注射法建立结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第1组:脾内注射SW480细胞(对照组);第2组:脾内注射SW480/p53细胞;第3组:脾内注射SW480/TK-CD细胞,腹腔注射GCV、5-FC;第4组:脾内注射SW480/p53与SW480/TK-CD等比例混合细胞,腹腔注射GCV、5-FC。观察各组裸小鼠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生存期等指标。结果各治疗组裸鼠肝转移的发生率下降,平均肝转移瘤数减少,其动物的生存期延长,肝转移瘤内的癌细胞凋亡率增高。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最好,且WTp53与TK/GCV、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WTp53基因与TK/GCV、CD/5-FC系统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可有效地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方法 45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各组肝转移率、肝转移瘤数目、病理学变化、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检测肿瘤组织中CD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5-FC治疗组、5-FC热疗组平均肝脏转移瘤数和肝脏转移率分别为4.6000±1.2649、2.2000±0.9189、0.5000±0.8498;100%、40%、20%;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平均为4.59%、9.87%和17.40%,5-FC热疗组可见较多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 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转CD基因LoVo细胞结肠癌肝转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结肠癌早期肝转移中缺氧诱导因子(HI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3例结肠癌息者,按术前及术后半年内有无肝转移分为早期肝转移组(15例)和早期无肝转移组(18例)。收集结肠癌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HIF、VEGF的表达和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早期肝转移组HIF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分别是86.7%、67.7%和(57.9±12.7)%;早期无肝转移组中的表达率为44.4%、27.8%和(22.3±10.2)%,早期肝转移组均显著高于早期无肝转移组(P<0.05,P<0.01)。结论结肠癌组织中的HIF能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与早期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评估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Mou YP  Yang P  Yan JF  Chen QL  Yuan XM  Zhu LH  Xu X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9):581-583
目的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到2004年1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病例共102例,作同期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47例,常规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开腹组)55例。比较两组病例术中和术后情况、病理分期及随访结果。结果2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和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分别为(182±62)min和(141±37)min],而其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5.3±1.9)d和(8.2±1.2)d]。两组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清扫数和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48个月(平均21个月),两组均未发现切口转移,两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的优点;而在根治彻底性、复发率与生存率方面与传统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水平在刺激小鼠结肠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实验中所用的肝脏特异性IGF Ⅰ基因缺失 (LID)小鼠 ,其循环中IGF Ⅰ水平仅为正常小鼠 (对照组小鼠 )的 2 5 %。将Colon 3 8腺癌组织块 (碎片 )植入LID和对照组小鼠的盲肠表面。总共 15 6只 5周龄的雄鼠 (其中 82只LID小鼠 ,74只对照鼠 )接受了肿瘤移植。小鼠被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接受腹腔注射重组人IGF 1(rhIGF 1) ,每天 2次 ,共 6周 ,另一组接受生理盐水注射。结果 接受rhIGF Ⅰ注射组的LID和对照小鼠 ,血清IGF 1和IGFBP 3水平均升高。在生理盐水注射组中 ,对照鼠的盲肠肿瘤的发生率和肝脏转移率显著高于LID小鼠。和盐水注射组相比 ,腹腔注射rhIGF 1组中 ,LID和对照组小鼠均有显著的盲肠癌发生率和肝脏转移率。对照小鼠的肝脏转移结节数明显高于LID鼠。结肠癌组织VEGF的表达和血管的密度依赖于血液中IGF Ⅰ水平。结论 血液循环中IGF I水平在结肠癌发展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