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安全输血隐患、血浆病毒灭活对安全输血的意义、病毒灭活血浆的原理的方法以及病毒灭活血浆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进一步说明输血存在的隐患和风险,指出合理使用病毒灭活血浆,可以降低因输血而传染疾病的意义,指导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
临床输用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对血浆需要用量很大,而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本文就SD、MB等灭活的临床输用血浆灭活的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浆是临床医疗救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血液制品之一,但其在临床输注中仍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通用型血浆是将A、B、AB、O型血浆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的血浆,其可降低抗A、抗B效价,达到适用于ABO各血型患者的治疗目的.使用血浆病毒灭活方法处理通用型血浆,可提高其生物学和免疫学安全性,降低发生输血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通用型血浆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又能达到精准输血的治疗效果.笔者就近年通用型血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血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三甲医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期间输注血浆的患者200例,分为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T值和APTT值以及观察治疗前后PT、APTT、Fg、TT的变化值和血浆的使用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普通冰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和APT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病毒灭活血浆组输血后的PT值比较输血前存在显著差异(P0.05)。普通冰冻血浆组与病毒灭活血浆组比较血浆使用量、PT降低值、APTT降低值、TT降低值、Fg升高值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病毒灭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作用与普通冰冻血浆没有明显区别,但病毒灭活血浆在改善内源性凝血系统或者共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缺乏的凝血障碍可能没有明显效果。病毒灭活血浆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取代普通冰冻血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危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亚甲基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现已被应用于我国部分血站。  相似文献   

6.
临床输用血浆病毒灭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对血浆需用量很大,而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本文就SD、MB等灭活的临床输用血浆灭活的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对血浆质量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血浆输注在临床输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由于血浆传播病毒的危险比较大,因此,用适合于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处理临床输注的血浆,对于提高输血的病毒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本站于2007年8月起对血浆进行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法处理后才供应于临床。为探讨本灭活处理对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几个质量指标的影响,笔者对病毒灭活后的血浆F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和总蛋白的抽样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输血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在不断改进和推广,其中亚甲蓝光化学单袋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已在全国的部分血站投入使用。据文献报道,在血浆中加入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后,经30000~38000 LUX荧光照射30min,可使滴度大于7TcID50的指示病毒灭活,达到去除病毒的目的。但人们已认识到亚甲蓝灭活处理对血浆中主要凝血因子、生化指标、酶活性的影响,但在《病毒灭活装置配套用输血过滤器》使用说明书中,元新鲜冰冻血浆容量回收率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毒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甲基蓝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未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凝血因子产品——重组FⅦa61008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输血研究所周宇王憬惺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血浆蛋白制品取代传统的血浆来源的制品用于临床,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门课题。近年来,由于血浆来源的制品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使这一研究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前后凝血因子之间的差别,为临床选择使用不同血浆制品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30人份新鲜冰冻血浆,于病毒灭活前、后检测各相关出凝血指标和类凝血因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Ⅷ(FⅧ)]进行对比。结果新鲜冰冻血浆经病毒灭活后APTT、FⅧ活性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尽管病毒灭活后部分凝血因子含量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国家标准,而且在灭活掉经血传播病毒后,其临床输注安全性得以保障。建议医疗机构根据临床输血指征、2种血浆的各自优缺点,合理输注上述2种血浆,达到输注合理、安全、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输血可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HIV传染。然而,由于大部分受血者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血液成分,这一病毒灭活步骤,虽然减轻但不能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病毒灭活血浆最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被许可使用,因此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血浆病毒灭活后亚甲蓝残留量检测,探讨临床用血浆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13份病毒灭活血浆,采用高灵敏荧光光度法检测不同规格的病毒灭活血浆中亚甲蓝残留量,并对亚甲蓝残留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毒灭活血浆亚甲蓝残留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通过对病毒灭活耗材的原料监测,采用高质量的过滤器材,并加强制备过程中关键控制点的监测,可以避免亚甲蓝残留量超标现象,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与可见光结合可高效灭活脂包膜病毒,如输血传播的HIV、HCV、HBV等、血浆成分没有免疫学特征改变和新抗原产生,大多数血浆蛋白成分活性均末降低。亚甲基蓝作为光敏染料不可逆地插入病毒核酸,诱导断裂缺口产生,导致病毒功能和遗传结构基础破坏。MB的毒理学性质渐已阐明。静脉注射用MB可随血浆输入人体,未发现输血后副反应。MB/光化学法灭活单袋血浆中的病毒为成分输血的血液制品提供了更为安全、简便的病毒灭活工艺。  相似文献   

16.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阻断经输血传播HIV,提升浙江省血液安全水准。方法自2011年开展阻断经输血传播HIV项目,针对输血过程从血管到血管之不同阶段,采用系统性综合措施,包括前期的加强主动退出与保密性弃血、中期的推广血筛核酸检测和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后期的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之自体输血。结果项目开展4年来,全省献血者中确认HIV感染快速上升趋势较前被明显遏制(P0.05),血液核酸筛查覆盖从2011年26.5%至2014年达51.2%,开展血浆病毒灭活工作血站明显增加,75%(9/12)血站其自体输血占临床用血5%,全省血液安全得以保障。结论阻断经输血传播HIV是一系统性综合举措开展以来全省未见输血感染HIV案例,血液安全水准明显提升。项目成果需持久的维护、推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19.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亚甲兰(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鲜血浆经MB病毒灭活后.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MB浓度、FⅧ:C含量的变化.结果 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的回收率分别为:(95.11±1.36)%、(79.23±3.95)%、MB去除率(77.12±6.44)%.结论 利用MB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有一定影响,但血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