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局部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缺血后处理3组,以缺血再灌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停灌作后处理,观察各组血浆肝酶及透明质酸(HA)水平变化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皮素-1(ET-1)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肝酶的漏出、血浆HA水平及肝组织中MDA、ET-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而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学损伤亦明显减轻.结论缺血后处理可通过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而保护肝窦内皮细胞,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缺血预处理(IP)对小肠缺血的作用。方法 在不同缺血预处理的大鼠模型上,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肠组织腺苷酸含量和肠粘膜损伤情况。结果 IP1组(预处理:10分钟缺血15分钟再灌注和IP2组(3分钟缺血5分钟再灌接以7分种10分钟再灌)小肠的ATP和总腺苷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肠粘膜损伤亦明显减轻(P〈0.05)。.结论 IP1和IP2组的缺血预处理对小肠缺知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缺血后处理是指器官、组织缺血后,在长时间的再灌注之前,进行数次短暂再灌、停灌处理,其保护效应和分子机制与缺血预处理有相似之处,但不尽相同.研究表明,缺血后处理可抑制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凋亡[1],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
缺血后处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方法,即在全面再灌注前进行反复、短暂的预再灌/停灌干预而达到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蛋白激酶C和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通路的激活、有害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有关.另有研究显示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在缺血心肌再灌注初产生的延迟性酸中毒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5年Sewell等发现结扎狗冠状动脉后,如突然解除结扎,恢复血流。动物立即发生室颤而致死,表明组织缺血损伤可能更主要是发生于缺血再通时,称缺血再灌注损伤(简称再灌损伤)。肾脏对于再灌损伤更为敏感。作者发现在肾脏热缺血60分钟后再灌早期,肾小管LDH酶活性一过性升高,而SDH活性则一过性下降,提示肾热缺血再灌早期存在可逆性的再灌损伤。肾再灌损伤的发生机理虽尚不清楚,但研究证明与许多因素相关,现综述如下。一、氧自由基与再灌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50只,体重300-350g,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H89组、脯氨酸二硫氨基甲酸组(PDTC组)和双丁酰环磷酸腺苷组(db-cAMP组).K-H液平衡灌注10 min后,R组K-H液继续灌注30 min后停灌1 h,再灌注30 min;IPC组停灌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3次,停灌1 h再灌注30 min;PDTC和H89组停灌5 min,分别用含有PDTC 100μmol/L和含有H89 10 μmol/L的K-H液再灌注5 min,反复3次,余同IPC组;db-cAMP组用含db-cAMP 200 μmollL的K-H液灌注30 min,停灌1 h再灌注30 min.于平衡灌注10 min、再灌注10、20和30 min时记录左心室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和左心室发展压(LVDP).于平衡灌注10 min和再灌注30 min时记录冠脉流出量(CF);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于再灌注30 min时取心肌组织,采用EMSA法检测NF-κB-DNA结合活性,采用RT-PCR法检测TNF-α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Serl33)表达.结果 与IR组比较,IPC组和db-cAMP组NF-κB-DNA结合活性和TNF-α-mRNA表达降低,±dp/dt和CF升高,CK和LDH活性降低,WC组、PDTC组和db-cAMP组p-CREB(Ser133)表达升高(P<0.05或0.01);与IPC组比较,H89组和PDTC组NF-κB-DNA结合活性和TNF-αmRNA表达升高,±dp/dt、LVDP和CF降低,CK和LDH活性升高.H89组p-CREB(Serl33)表达降低(P<0.05或0.01).结论 缺血预处理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转导通路抑制NF-κB-DNA结合活性,减少炎性因子的基因转录.从而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复灌早期细胞增殖与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缺血预处理组(IP)和假手术组(SO),利用肝原位部分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复灌后0、1、2、4 h取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肝细胞Ki67抗原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IR组相比,在复灌后0、1 h,IP组肝细胞Ki67表达率明显增高[(28.86±6.34)%比(19.40±5.35)%,(46.82±9.80)%比(22.40±5.08)%,P<0.05],同时可见IR组复灌后2h Cy- clinD1蛋白始有表达,而IP组在复灌开始时即有表达。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促进肝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细胞增殖与Cyclin D1的表达,可能是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在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探讨NO是否参与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将动物分成四组:①正常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②再灌对照组:肝脏进行60分钟的肝门阻断及30分钟的再灌注;③预处理组:60分钟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分钟的肝脏缺血及5分钟的再灌注;④预处理加L-NNA(P+L)组:在预处理前先经门静脉注射L-NNA。各组均在30分钟再灌注完成时取肝组织标本及血标本检查ATP、肝功能、脂质过氧化产物。结果显示:经过60分钟的缺血及30分钟的再灌注后,再灌对照组肝功能明显受损、ATP浓度下降、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预处理则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增加ATP储备和减少脂质过氧化。P+L组则与再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NO合成抑制剂L-NNA能阻断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说明NO参与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  相似文献   

9.
纳洛酮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30只大白兔分为三组:(1)对照组;(2)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30分钟组;(3)静注纳洛酮10分钟后缺血30分钟再灌30分钟组。提取心肌总PNA与经同位素标记的c-fos cDNA探针进行分子杂交并自显影,测定c-fos基因mR-NA水平。结果:纳洛酮能显著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c-fos基因的表达。结论:  相似文献   

10.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作为一种简易可行的内源性保护措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已有文献报道,但对IP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了。为此,我们通过体外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利用人工造成的缺氧和富氧环境,来研究缺氧预处理对肝细胞缺氧再灌氧损伤的影响,从而建立IP保护肝脏的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建立兔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组)3组,每组10只。S组只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IR组分离并阻断肝十二指肠25min后再恢复灌注;IP组分离并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于肝脏缺血25min后恢复血灌前阻断、复灌各1min共3个循环进行缺血后处理。观察麻醉诱导后20min(T0)、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25min(T1)、开放30min(T2)、开放1h(T3)、开放2h(T4)、开放4h(T5)血流动力学、谷丙转氨酶(ALT)变化,并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P组T2时HR,T2、T5时SBP及T5时DBP较IR组高;复灌后(T2~T5)血浆ALT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明显下降,而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Ⅰ组);对照组(Ⅱ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I/R)模型;不同时间缺血后处理组(Ⅲ组和Ⅳ组),建立I/R模型,Ⅲ组于缺血后再灌注10s,停灌10s,反复3次;Ⅳ组缺血后再灌注2min,停灌2min,反复3次。测定再灌注24h时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浓度、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光镜下进行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结果再灌注24h时,与Ⅰ组比较,其余3组血清Cr、BUN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和HO-1表达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和Ⅳ组血清Cr、BUN、MDA浓度和HO-1表达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或0.01);Ⅲ组和Ⅳ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Ⅱ组。结论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上调HO-1的表达和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我们通过观察不同时间的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旨在探讨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所需要的适合的预处理时间。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80~220g,参照Jaeschke和Metzger法制备成右肝全部缺血、左肝部分缺血后再灌注大鼠模型[1]。2.预处理方案:本实验共设5组,每组12只大鼠;假手术组(S组):仅行假手术;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脏持续缺血60分钟,再灌注30分钟;预处理组分为3组,在肝脏持续缺血之前分别进行5分钟缺血及5分钟的再灌…  相似文献   

14.
再灌注早期应用腺苷对离体缺血鼠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体大鼠工作心脏模拟体外循环缺血停搏120分钟,观察复灌早期1μmol/L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示实验组心功能恢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酶释放减少,冠脉流量增加;再灌45分钟,心肌ATP含量明显回升。提示复灌早期,腺苷通过改善心肌灌注,增加ATP生成等对映血再灌注心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0)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减轻缺血,再灌(reperfusion injung,I/R)损伤的新方法,即在全面再灌注前进行反复、短暂的再灌注/停灌注.近来认为IPO的关键是通过造成I/R初期的一种短暂的延迟性酸性环境,从而保护缺血心肌免受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单纯缺血预处理对兔未成熟心脏不足以提供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缺血预处理(IPC)对兔未成熟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利用Langendorff模型灌注幼兔(14-21d)离体心脏,5min缺血、10min再灌的IPC处理后,观察其在生理体温(39℃)下接受30min缺血、40min复灌的血液动力学、冠脉流出液心肌酶及心肌能量的变化.结果复灌后IPC组与对照组在心率(HR)、冠脉流出量(CF)、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恢复率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别,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漏出量有增多趋势.而IPC组在全心停灌后心脏缺血跳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再灌注末心肌ATP含量显著减少(P<0.001).结论单纯缺血预处理不能保护未成熟心脏免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反而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其原因可能与全心缺血后,心脏不能很快停跳而导致能量消耗过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地氟醚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细胞生化、心脏收缩性能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来探讨地氟醚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Langendorff离休大鼠心脏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地氟醚组(D组),每组各10只,常温全心停灌30分钟,再灌注30分钟。结果 停灌前给1MAC的地氟醚可以明显降低心肌丙二醛(MDA)含量,促进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和减轻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对照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后处理组于完全再灌注前,给予多次短暂复灌复停作为缺血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h、3h及6h抽血进行血清ALT、AST活性及TNF-α表达测定,免疫组化测定肝脏NF-kB活性及ICAM-1的表达。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及IPC组再灌注后大鼠血清ALT、AST活性明显增高,肝脏NF-kB活性明显增强,TNF-α和ICAM-1表达也随之增加;同IR组相比,IPC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NF-kB活性及TNF-α和ICAM-1表达亦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抑制再灌注早期NF-kB的活性,降低了TNF-α和ICAM-1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丙泊酚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的量效关系。方法建立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随机分为六组(n=8):缺血-再灌注组(A组)行平衡35min、停灌30min与再灌注120min;丙泊酚预处理组(B、C、D、E组)与脂肪乳预处理组(F组)在平衡15min后依次以12·5、25、50、100μmol/L丙泊酚及脂肪乳预处理10min,冲洗10min,停灌、复灌与A组相同。记录各组心率、机械功能及冠脉流量变化,并对再灌注期间的心律失常进行评分。结果(1)与平衡期比,再灌注后各组心率、机械功能及冠脉流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A组比,C、D、E组不同程度减轻上述变化,且D组最显著(P<0·05,P<0·01)。(2)D、E组心律失常评分优于A组。结论丙泊酚预处理改善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脏机械功能与冠脉受损及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该作用与其溶剂脂肪乳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通路在缺血后处理和吡那地尔后处理减轻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4~5月龄,采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模型制备成功的心脏56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7组(n=8):正常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组)和不同浓度的吡那地尔后处理组(PP1组、PP2组、PP3组、PP4组).平衡灌注20min后,C组继续灌注100 min;I/R组停止灌注40 min,复灌60min;IP组停止灌注40 min,于再灌注开始给予6次间隔灌注10 s停止灌注10 s,复灌58 min;PP1组、PP2组、PP3组、PP4组停止灌注40 min,于再灌注开始时灌注含5、10、30、50 μmol/L吡那地尔的K-H液5min,继续灌注55 min.于平衡灌注末及复灌结束时测定左室发展压(LVDP)和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于复灌结束时取左心室心肌,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Nrf2、NQO1、SOD1及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I/R组、PP1组和PP2组复灌结束时LVDP降低,LVEDP升高(P<0.05).与I/R组比较,IP组、PP3组和PP4组Nrf2、NQO1、SODI及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IP组、PP1组、PP2组、PP3组和PP4组复灌结束时LVDP升高,LVEDP降低(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和吡那地尔后处理可通过激活Nrf2-ARE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