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失眠与精神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疾病引起的失眠,主要是指入睡困难、睡眠不安、睡眠恐惧、失眠多梦、睡眠过浅、睡眠片断、彻夜不眠、早醒或醒后不舒等现象。本文从失眠的临床表现,失眠与精神疾病的关系,失眠的产生与脏腑,精神疾病的病因与病理机制,精神疾病失眠的辨证施治,精神疾病失眠的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失眠[1]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失眠属于现代医学中的"神经衰弱"范畴,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  相似文献   

3.
单味中药治疗失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一症,或称“不寐”、“不得眠”,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而造成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降低,从而导致头痛、头晕、胸闷乏力、焦虑抑郁等临床症状,使社会功能受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都有过失眠的问题。据统计,大约30%的人都遭受一过性失眠的困扰。西药治疗失眠存在副作用大、易产生依赖性及广大患者畏惧服用安眠药等缺点,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社区老年人失眠原因,以便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睡眠护理干预,提高失眠老年人的睡眠质量。自1999年3月~2002年8月,我们对5个社区的418例有失眠症状的老年人进行调查,找到了部分导致老年人失眠的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睡眠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医药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睡眠不足会对人体多种器官造成损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另一方面,人体不同器官发生病变也是引发或加重失眠的因素之一。中医各家治疗失眠及其并发症时会注意脑心同调,治疗失眠是也多从五脏论治,且与心、肝的关系尤为密切。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都会产生变化。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更易出现失眠,且更容易合并并发症。血亏阴虚型失眠是中医临床老年失眠的常见证型。酸枣仁汤是养血安神的经典名方,是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要剂,有养肝血以宁心安神,清内热以除虚烦的功效,对于老年人气血不足,营卫之气运行失常所致的失眠有较好的疗效,且对失眠与心脑血管疾病共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从睡眠剥夺对脑、心、肝的损伤;酸枣仁汤对脑、心、肝的影响作用;抑制睡眠剥夺是从脏器的损伤调节能量代谢等方面探讨酸枣仁汤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酸枣仁汤治疗睡眠障碍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指从睡眠开始的入睡障碍和睡眠的维持障碍。失眠包括入睡困难、清晨觉醒过早、睡眠时间短、睡眠中断、白昼睡眠过多。失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使人的生理节律紊乱,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颅脑损伤神志清醒的患者常常被失眠困扰。遂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84例颅脑损伤神志清醒住院患者失眠的相关因素,以了解他们的睡眠状况,找出具有共性的问题,探索减少患者失眠发生的应对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入睡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入睡;重者彻夜不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与健康息息相关,而睡眠障碍往往会导致人体免疫力、记忆力下降,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还易诱发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通过阅读古代“不寐”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发现只有分清失眠患者的各种紊乱状态,才能找到治疗失眠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梳理出不同的失眠紊乱状态,并进行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现将其中的烦躁状态失眠进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刘会军  凌方明 《中医药研究》2010,(7):845-846,894
失眠,中医学中称为“不寐”“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有睡眠障碍的人往往选择镇静、安眠的精神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或许会加剧失眠的程度,长期服用可能还会产生依赖性等副反应,况且这类药物多是治标不治本。实践证明^[1],中医中药治疗失眠,不论是从调整体质还是从远期疗效上都要优于镇静安神的西药。  相似文献   

9.
矛盾性失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对患者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该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学说提出从肝论治矛盾性失眠,认为镇静安魂、调肝养肝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感知,调节患者情绪。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1):2422-2422
芬兰-项新研究发现,失眠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而且与睡眠好的人相比,睡眠差的人的短寿风险高达1.5倍。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赫尔辛基大学和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1.25万对芬兰成年双胞胎在1990年至2009年期间的健康状况,其中20%的人遭受睡眠失调,包括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及非恢复性睡眠等症状的困扰。调查发现,与异卯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失眠症状更相似。这一发现表明,遗传因素在失眠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迄今大量研究显示,许多中药提取物具有促进睡眠作用,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且与西药可产生协同作用。笔者现将近5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甜梦胶囊治疗老年性失眠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据调查,美国每年约有0.6亿人发生不同程度的失眠,且以女性和老年人为多见。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存在入睡及睡眠质量问题者更高达40%。笔者现将近3年应用甜梦胶囊等治疗老年性失眠疗效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睡眠就像食物和水一样,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睡眠是生命的财富,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得到休整,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失眠就是睡眠障碍。失眠可以表现多种情况,失眠病人在国内为数不少。本文对失眠及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很多人都会有的生活经历,偶尔的失眠不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影响,但经常性失眠无疑会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伤害。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浅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导致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躯体因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等。  相似文献   

15.
正失眠是指睡眠的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生理需要,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及健康的一类病症~([1])。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的发生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失眠后会产生交感神经的兴奋及内脏功能的紊乱,长期失眠会引起一些心身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也容易加重焦虑和抑郁情绪。镇静催眠药物能快速改善睡眠,长期服用容易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同时可能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2])。因此,对失眠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中医药可调整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且不会产生药物依赖和严重  相似文献   

16.
杨丹  张智华  吴晨 《河北中医》2009,31(2):293-294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临床以失眠就诊者增多。失眠指睡眠困难或睡眠形态发生紊乱,使人产生睡眠不足,表现为人睡困难、早醒、多梦、心烦易怒、记忆力差等症状。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的好坏与个性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失眠往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并易产生药物依赖性。2006-12-2007-12,我们采用高压电位联合心理护理治疗失眠25例,并与单纯高压电位治疗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失眠历代医家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不寐”“无眠”“少睡”“少寐”等。是一种睡眠障碍,全球每10~12人中就有1人患失眠,且患病率仍在继续攀升。目前西医治疗失眠,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药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及戒断性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寻求非药物治疗失眠是临床工作中现实而迫切的需要。笔者自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门诊收集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型失眠39例,采用单纯发泡疗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失眠是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失眠是发生率较高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有调查显示,全球42.5%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椐2006年中国六城市普通人群失眠状况调查统计:成年人的失眠患病率为57%。30~50岁的失眠人群占到51%。最主要的失眠症状为睡眠维持困难(44%),其次为入睡困难(33%)。失眠患者中仅21%就诊,其中仅少数求助于精神、心理和神经科等专科医师。73%的患者从未服用过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属神经衰弱范畴。笔者从1995年以来采用耳压疗法配合电针治疗失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眠是以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并影响睡眠质量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种类繁多,笔者将其归为以下几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