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7例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绝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及实验窀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23岁(4~40岁);平均发病年龄19.43岁(3~37岁),其中2例发病年龄<6岁.皮损部位:1例位于左下肢,其余6例均位于头面部.皮损均呈线状分布,其走向与Blasehko线一致;所有患者均无系统受累的证据.结合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6例诊断为线状盘状红斑狼疮,1例为线状深在性红斑狼疮.结论: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的罕见变异型,不引起系统受累.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借助于组织病理和免疫荧光检查.  相似文献   

2.
例1.男,17岁,左上肢线状红斑、丘疹2年余。例2.女,51岁,系例1的母亲,左前臂线状斑片2年。皮疹表现均为沿左上肢Blaschko线走行的线状及条带状红斑或斑块。组织病理均表现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3.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inear cutaneous lupusery—thematosus,LCLE)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中较少见的一种变异型,特点为皮损沿Blaschko线分布。近年来有文献报道盘状红斑狼疮,深在性红斑狼疮及亚急性红斑狼疮的皮损均可呈线状分布。现报道1例儿童面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8岁。鼻背部丘疹、斑块1个月。皮肤科情况:鼻背部可见6.0cm×0.5cm大小线状分布的融合性褐色扁平斑块,沿Blaschko线分布,表面轻度萎缩,境界清楚,质软,压之不退色,压痛阴性。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角化过度,表皮萎缩,见毛囊角栓,表皮及毛囊基底层空泡变性,色素失禁,真皮浅层至中层血管、毛囊周围及间质内见较密集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面颈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组织病理及治疗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0例面颈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7~67岁,平均年龄35.1岁。皮损分布及走向与Blaschko线一致,所有患者皮损局限,均无其他部位及系统受累表现;结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皮肤红斑狼疮表现;口服硫酸羟氯喹配合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或单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反应良好。结论:面颈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临床并非罕见,本病不引起系统受累,对口服硫酸羟氯喹及外用他克莫司反应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47岁。因左颈部红斑逐渐增多伴轻度瘙痒10年,于2012年3月就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颈部出现红斑,自觉轻度瘙痒,之后红斑逐渐增多,呈线状排列,曾在外院就诊,考虑为"湿疹"给予阿司咪唑(息斯敏)口服,复方曲安奈得乳膏(派瑞松)外用,自觉皮疹略有消退,但之后又反复出现,且缓慢增多,线状排列的红斑逐渐向下延伸,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平素体健。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8岁。因左下颌部渐发的线状斑块,轻度瘙痒2年来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于左下颌下部出现一甲盖大小的红斑,轻度瘙痒,2个月后可为暗红或褐色,中央出现不规则的色素减退,但一直未能完全消退,并逐渐向耳下及沿下颌下缘扩展呈不规则条片状。夏季皮疹略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LCL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LCLE多单侧发病,表现为带状或线状分布的暗红斑,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黏着性鳞屑。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为真皮浅、深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皮脂腺、汗腺周围有致密团块状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类似盘状红斑狼疮组织像。治疗以氯喹为首选,对于皮疹范围较广泛,且组织病理改变见淋巴细胞浸润达真皮深部甚至皮下脂肪小叶处的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LCLE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9.
患儿女,13岁,学生。因左面部丘疹、斑块、结痂8月余于2010年1月我院就诊,患儿家属诉8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于左面颊部出现一米粒大小丘疹,自觉症状不明显,皮疹渐增多,部分扩大或融合呈小的不规则斑块,皮疹上覆少许痂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LCL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LCLE多单侧发病,表现为带状或线状分布的暗红斑,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黏着性鳞屑.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为真皮浅、深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皮脂腺、汗腺周围有致密团块状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类似盘状红斑狼疮组织像.治疗以氯喹为首选,对于皮疹范围较广泛,且组织病理改变见淋巴细胞浸润达真皮深部甚至皮下脂肪小叶处的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LCLE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49岁,反复面部、前胸、四肢红斑8年。皮肤科情况:面部、前胸、双足底对称性红色环状斑片;双臂上段伸侧、双侧肩部褐色环状色素沉着斑;面部、胸前V形区毛细血管扩张;雷诺氏征阳性。实验室检查:ANA阳性,滴度1∶100(胞浆颗粒型);抗SS-A52抗体强阳性。左下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网篮状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栓形成,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浅、中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可见带状浸润的淋巴细胞。诊断: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治疗:口服硫酸羟氯喹,外用0.01%吡美莫司乳膏。患者目前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2.
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六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LCL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LCLE多单侧发病,表现为带状或线状分布的暗红斑,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黏着性鳞屑.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为真皮浅、深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皮脂腺、汗腺周围有致密团块状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类似盘状红斑狼疮组织像.治疗以氯喹为首选,对于皮疹范围较广泛,且组织病理改变见淋巴细胞浸润达真皮深部甚至皮下脂肪小叶处的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LCLE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1 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 年于2010 年2 月3 日入院.患者于1 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不因季节变化、劳累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3岁.面部红斑1年余,加重并泛发全身2周.患者2007年5月双手、足及面部无明显诱因出现数个红色丘疹,逐渐增多并形成环状红斑.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形红斑",经治疗无效.2周前红斑泛发全身,伴瘙痒,面部、双手(足)肿胀,于2008年6月17日入我科.  相似文献   

15.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误诊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44岁。因胸、背部起皮疹3个月于2002年10月来本院就诊。患者于2002年7月无明显诱因胸、背部开始起米粒大淡红色皮疹,并渐扩大,皮损部位有时觉微痒,无其他不适。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痛、口腔溃疡等症状。曾在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过敏性皮炎、体癣、二期梅毒疹等。用过西替利嗪、多塞平(多虑平)、伊曲康唑(斯皮仁诺)、肠虫清、清热除湿中药等口服及消炎止痒水、益富清(益康唑/曲安奈德乳膏)、环利软膏、炉甘石洗剂等外用,皮损未见好转仍逐渐扩展。皮肤科检查:胸背部多个环形、多环形红斑,红斑边缘处有轻度浸润,表面覆…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线状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男,36岁。左下颌部红斑,头皮红斑脱发3个月。体格检查:左下颌带状红斑,呈"Y"字形分布,边界清楚,皮损表面附着少许白色鳞屑。头皮纵向带状红斑,皮损处毛发稀疏,毛囊萎缩凹陷。左下颌皮损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局部角化不全,灶性棘层萎缩或轻度肥厚,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及附属器周围亦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诊断:线状皮肤红斑狼疮。予羟氯喹治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7.
报告1例线状皮肤红斑狼疮。患者男,36岁。左下颌部红斑,头皮红斑脱发3个月。体格检查:左下颌带状红斑,呈"Y"字形分布,边界清楚,皮损表面附着少许白色鳞屑。头皮纵向带状红斑,皮损处毛发稀疏,毛囊萎缩凹陷。左下颌皮损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局部角化不全,灶性棘层萎缩或轻度肥厚,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带状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及附属器周围亦见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诊断:线状皮肤红斑狼疮。予羟氯喹治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8.
根据皮损特点不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可分为两型:环状红斑型和丘疹鳞屑型.我科先后诊治2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面部线状褐色斑3个月就诊。该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鼻部出现黄豆粒大小的红斑,渐从右鼻翼部至右眼内眦部连接成线状,颜色亦渐变深,呈褐色,自觉微痒。无光敏及雷诺现象,无发热、关节痛及口腔溃疡。既往健康,家族中无类似皮肤病史。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5岁。全身红色皮疹伴发热2个月,上半身皮疹加重20d。查体:面颈部及双上肢环状红斑,双手震颤,突眼,甲状腺肿大;ANA1∶160,SSA3(+);T4,FT4↑,TSH↓,TG-Ab,TPO-Ab↑;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流丰富。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变薄,基底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血管及附属器周围局灶性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可见个别噬黑素细胞,胶原轻度嗜碱变性。诊断:SCLE合并甲亢。SCLE合并甲亢尚未见报道,可能与两者有相同的遗传及免疫学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