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提供一种新的用于细胞培养和病理技术的支持介质。方法应用硝酸纤维素膜培养细胞和病理染色并与常规方法培养细胞的比较。结果细胞生长良好,形态正常,染色后结构清晰,与常规玻璃培养的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硝酸纤维素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及化学稳定性,无细胞毒性作用,同时对细胞有较好的亲合性,可以替代玻片,较玻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硝酸纤维素膜在体外培养细胞后进行特殊染色时,膜的理化稳定性和背景着色情况以及细胞形态和染色状况,以期拓展硝酸纤维素膜作为细胞培养介质在细胞培养技术中新的应用.方法 将人结肠癌细胞接种于常规灭菌和浸泡处理过的硝酸纤维素膜上,CO2培养箱培养细胞后,进行Giemsa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经透明处理后,观察膜的平整度及背景染色情况,在光镜下观察硝酸纤维素膜上生长的细胞染色结果和癌基因原位表达状况,并与载玻片培养、染色后的细胞爬片作比较.结果 硝酸纤维素膜细胞爬片经染色、透明后呈略带背景着色的透明状态:Giemsa染色膜片背景较浅,呈淡蓝色;免疫组化染色膜片呈蓝紫色.镜下观察:细胞轮廓清晰,Giemsa染色结果较盖玻片对照组染色结果差异明显,细胞核和细胞浆均染为蓝色,胞浆末呈现正常的粉红色着色.免疫组织化学对细胞角蛋白染色结果理想,结肠癌细胞胞浆见棕黄色阳性颜色;两者背景着色对结果观察影响较小,在高倍镜下观察时影响更小.结论 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培养的细胞可以直接进行Giemsa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膜透明处理后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可满足光镜观察需求;细胞的目的 基因原位检测染色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4.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是病理诊断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但本法在硝酸纤维素膜(NC)显示糖蛋白与凝集素结合反应时,某些技术条件存在弊端,而NC糖蛋白凝集素结合反应是研究糖蛋白化学特性的简便方法。为此我们用I型胶原探讨了凝集素结合显色方法,取得满意效果。1材料和方法1.l试剂 相似文献
5.
硝酸纤维素膜上化学药物交联抗原在斑点酶免疫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用40%酒精直接交联方式和自然渗滤吸附方式固定抗原后,分别作斑点酶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HCMV-IgG。结果显示:前者的重复性优于后者。酒精并联抗原斑点酶免疫法与ELISA法比较,血清中HCMV-IgG检测的一致率为93.2%,阳性血清,弱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的检测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目的:探讨旋转细胞培养仪(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及组织工程学研究中种子细胞的扩增方法问题.方法:将多孔羟基磷灰石(porous hydroxyapatite,PHA)与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在旋转培养仪中进行旋转复合培养,电镜(scan electric microcopy,SEM)观察细胞在PHA上的生长和增殖情况,与培养板培养法对比.并行AKP染色.结果:普通培养板中细胞主要黏附在PHA与培养板相接触的一侧,在载体的内部难以见到细胞分布.试验组中细胞均匀分布于材料的各个部位,细胞突起相连,交织呈网状.试验组中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AKP染色与旋转培养前无变化.结论:应用旋转细胞培养仪进行三维立体培养有利于细胞在支架上生长,提高细胞数量,改善细胞状况.对细胞分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波技术在超微结构病理诊断标本制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镜作为某些疾病的病理检查的一种工具,已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熟知。但电镜样品常规制备的方法周期较长,影响及时诊断。近几年来,我们将微波照射作为常规技术应用于电镜标本制备。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缩短了样品制备时间,同时,还可以满足电镜诊断要求。现已成为本室制备超微结构病理诊断标本的常规技术,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固定 选用NationalNN-680型微波炉,分HI,DEF,MEDHI,MED档,样品包括各种肿瘤组织、肝、肾、肺、软骨及游离细胞(血细胞,培养细胞)。固定液用4%多聚甲醛或3%戊二醛,加0.1%单宁酸。组织块尽可能的小,… 相似文献
14.
张海波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分册英文版》2011,(4):286-287
<正>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results of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 ECMO ) technique during peri - operative heart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细胞块免疫组化技术在恶性浆膜腔积液组织来源及分子病理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 42 例患者 的恶性浆膜腔积液,分层离心获取肿瘤细胞并制作成细胞蜡块,应用 HE 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基因测序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 结果42 例患者中,利用恶性浆膜腔积液细胞块明确组织分型及组织来源 40 例,其中肺癌 29 例(腺癌 24 例、鳞癌 3 例、小细胞癌 2 例),恶 性淋巴瘤 2 例,胃肠道癌 4 例,乳腺癌 4 例,卵巢癌 1 例。29 例肺癌样本中 24 例进行了肺腺癌基因检测,其中 9 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包括 E19(del E746-A750)缺失突变 6 例和 E21(L858R)替代突变 3 例。 结论 细胞块技术对于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 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查找组织来源,同时能够进行组织分型及分子病理检测,有效指导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OBJECTIVE: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the optimal condition and duration for the primary culture of the human tooth pulp cell with collagenase digestion method. METHOD: Pulp tissue was removed from healthy young human teeth extracted for orthodontic purposes, and then the pulp was digested by collagenase separately in duration of 30 mins, 1 hr, 2 hrs, 3 hrs. After the digestion, the viability and digestion efficiency were evaluated by microscopy and trypan-blue dying. The cytokeratin and vimentin were immunocytochemically detected to identify the cell phenotype. The tissue explant culture and trypsin digestion were set as controls. RESULTS: After digestion of 1 hr, 2 hrs, or 3 hrs, little tissue residue was left, while there is still much tissue remained after digestion of 30 mins. The viability decreased with the elongation of digestion duration. CONCLUSION: 37 degrees C, continuing stirring and 1 hr of type I collagenase digestion are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primary culture of human tooth pulp with digestion metho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