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术玫心脏传导系统出血12例法医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术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出血(CCSH)的机制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法医鉴定中心1990-2005年间286例资料齐全、死亡前经过心肺复苏(CPR)、尸检大体观察没有明显心脏损伤的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86例中12例(4.2%)存在CCSH,死亡前平均复苏时间(36.67±11.74)min,2例使用电除颤,出血部位以房室交界区多见,同时合并肋骨骨折10例、心肌出血9例.结论:心肺复苏术可引起CCSH,其发生与胸外按压操作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年来医院急救网络的日益完善,急救人员水平的不断加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操作的成功率越来越高;然而当心脏发生骤停后,所引发的脑组织急性缺血必然会导致脑缺氧性损伤,致使神经组织发生病变,引起患者死亡或遗留功能障碍或变为植物状态。因此,脑功能复苏是决定心肺复苏最终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我院于1999年4月至2004年10月间采用心肺复苏术及高压氧联合治疗心脏骤停患者20例,并与单纯采用心肺复苏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表明前者疗效显著优于后者。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春菊  蒋鹏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8):1055-1056
心肺脑复苏术(CPCR)是针对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70年代强调心肺复苏术(CPR)要考虑到脑,由于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目前把CPR扩展为CPCR,现对CPCR的抢救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意义。方法:20例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根据复苏后有无自主循环分组,缺血组(8例)和再灌流组(12例),缺血组于复苏前,复苏开始即刻,15,30分钟时;再灌流组于复苏前,复苏后即 刻,15,30分钟时,分别测定血浆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再灌流组;TXB2浓度在恢复自主循环即刻明显增高,随后逐渐下降,但与缺血组无显著差异,6-酮-前列腺素F1α浓度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缺血组,结论:TXA2,PGI2参与了心肺复苏期间的再灌注,动态监测血中TXA2,PGI2浓度对估计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心肌复苏后能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21世纪心肺复苏者及同期160例未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别给予r-TPA、链激酶、尿激酶静脉溶栓。21例心肺复苏者血管再通17例(80.9%),无1例死亡。出血并发症2例,160例未进行心肺复苏者血管再通105例(65.6%),死亡11例(6.8%),出血并发症9例。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过心肺复苏的患者,在严密观察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加强心脏按压与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加强心脏按压与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石海明李颖梁勇程友马天惠作者单位:210002南京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石海明男41岁主治医师自1991年起,在心肺复苏术(CPR)中我们采用加强心脏按压及大剂量肾上腺素,明显提高了复苏成功率。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7.
胸外心脏按压对心室颤动的直接转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尽早实施电除颤和(或)除颤前所实施正确的徒手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综合复苏措施。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心肺复苏中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某些患者的心室颤动具有直接的转复作用,国内外文献未见相似报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心肺复苏后脑组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及纳络酮(NXL)的干预后的改变.探讨NXL对脑复苏的作用。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三组,空白组(n=6):不诱发室颤,6h后取脑组织.对照组(n=6):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实验组(n=6):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NXL。于复苏后6h取脑组织行NSE表达的测定以及脑形态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NSE表达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NSE表达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实验组NSE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组织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NSE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使用NXL可减轻心跳骤停后脑组织NSE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术后,自身循环恢复只是复杂的治疗过程的开始,虽然经过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患者开始恢复心跳和自身循环,然而,只有一部分病人能够最终存活、出院,多数患者(80%)在恢复自身循环后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近期1/3病人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再次出现心脏停搏在到达医院前死亡。因此,积极有效的术后护理观察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肺脑复苏术的药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心肺复苏术(CPR)的建立已经40年了,心肺复苏的目的是防止突然的意外死亡。恢复智能,因为复苏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故自80年代中期发展成了心肺脑复苏术(CPCR)。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指示仪组和普通心肺复苏组各24例。运用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自制的心肺复苏指示仪对患者行标准心肺复苏,普通心肺复苏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两组心肺复苏0、10、30 min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两组复苏前的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的PaO2、实际碳酸氢盐、SaO2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复苏3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PaO2、PaCO2、实际碳酸氢盐和心肺复苏有效率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指示仪指导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功能支持,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探讨姜志安,赵确江,王士昌,张晓光,董士民,刘芳,田风军,陈亚丽心肺复苏术有了许多新进展,但至今仍有些问题存在争议。结合近两年心肺复苏(CPR)成功的10例,探讨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0例患者均为1994~1996年住院和急...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是急诊常用急救技术,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美国产“萨勃”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器实施机械心肺复苏术(CPR),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总结2006年11月~2008年2月对36例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的资料,分析使用萨勃心肺复苏器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的最近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心肺复苏的最近进展王一镗现代心肺复苏术已建立35年。世界各国对心肺复苏术的普及均十分重视。发达国家已有1/10以上的人口接受了心肺复苏术的培训。故笔者曾提出:《加紧实施中国心肺复苏术普及培训工程》〔中国急救医学,1993,13(5)封二〕。其目的是必...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期间患者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复苏期间患者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机制,方法:2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根据复苏后有无自主循环分为缺血组(8例)和再灌流组(12例)。并于复苏前,复苏后即刻,15min,30min时分别测定其血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血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再灌流组MDA浓度较心博骤停前明显增高,尤以30min时增高显著,且明显高于缺血组,SOD浓度较心搏骤停前明显下降,尤以复苏后即刻下降显著,且明显低于缺血组,缺血组实施心肺复苏术前后MDA,SOD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MDA和SOD在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态监测血中MDA,SOD浓度对评估心肺复苏期间患者的再灌流损伤程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囊一面罩给氧用于重症监护行心肺复苏患者的氧疗效果。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心肺复苏患者62例,随机分为气囊一面罩给氧组与气管内插管给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连接高流量(10L/min)供氧,分别接于气囊一面罩和气管插管,手法控制给氧。于基础心肺复苏开始及5,10min分别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复苏术进行5,10min时动脉血气(PaO2、PaCO2、BE、p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气囊一面罩给氧在心肺复苏中的给氧效果与气管插管方法相同。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心肺复苏方法自30多年前被Konwenhoven等人推荐后,尽管被世界各国普遍应用,但大多数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仍不能存活。为了提高复苏的效果,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992年美国人Lurie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动按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并设计了一种手动装置应用于临床,它通过胸腔主动减压促进静脉血回流人心脏,并帮助肺部吸入空气,但该仪器价格昂贵(人民币4000元),国内很难推广。为此我院设计了一种类似的简易心肺复苏器(心脏泵)。1996年4月至1996年12月,试用于11例心搏骤停患者,并与标准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8.
赵群  吴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901-3903
目的探讨主动按压减压(ACD)泵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步复苏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ACD泵心肺复苏术,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观察两组患者在复苏30min时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收缩压及24h患者存活率。结果ACD泵使患者的窦性心律恢复的时间缩短,收缩压在相同时间内回升量增加,存活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泵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安全、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19.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北京协和医院(100730)邵孝现代心肺复苏术从1960年JAMA最初介绍闭胸心脏按压复苏至今已30余年,关于心脏和呼吸骤停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已深入和取得很大的进展。甚至有的学者认为一门新的“复苏学“已诞生。不少研究成果已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水平与心肺复苏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60例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依据复苏效果分为A组(29例):心肺复苏30min无效死亡;B组(21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h,但最终死亡;C组(10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健康成年体检者作为对照组(D组)。于心肺复苏即刻(0h)、1h、3h、6h、12h留取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计数法检测核因子-κB水平,比较各组病人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心肺复苏初期,A、B、C三组核因子-κB无明显激活,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于心肺复苏3h激活程度与C组接近,于心肺复苏6h显著激活,较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持续至12h;C组于心肺复苏3h激活达峰值,12h降至较低水平。结论心肺复苏过程中,核因子-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心肺复苏早期核因子-κB的激活可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而核因子-κB正反馈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心肺复苏病人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